天天百科

魏晋南北朝的民间生活:养生,是他们尤为注重的一环

2022-01-25 分类:养生资讯

谈及魏晋南北朝,或许很多人会想到“风骨”二字。一部《世说新语》,也道尽了无数名士风流。但抛开这个风骨而言,这个时代又是极为重要的。其对后世的影响,要远超五代十国等乱世。

著名学者何兹全教授甚至认为: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便是在汉魏之际完成的。显然,这是一个残酷的转变,但它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时代也涌现出了许多“特色”潮流,除唐人标榜的“风骨”之外,这一时期的养生,便显得尤为亮眼,因为它的发展与壮大,其实是一种时代特征背景下的产物。

说起中国人爱养生、会养生,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是清晨破晓时的太极剑,还是傍晚时分的广场舞,我们总能看到国人对于养生的追求。当然反对之人其实也不在少数,认为这是“吃饱了撑的”。

虽然这种观点不对,但它却反映了一种当今时代下的主流思想:养生这玩意,是在衣食无忧的条件下才去做的。中国养生热潮之所以兴起,也是因为国民基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才有了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这个逻辑,似乎符合每个时代的发展趋向,但偏偏,它不适用于魏晋南北朝这个奇葩的时代。因为在这个乱世期间,人们对于养生的追求反而更加渴望,甚至有无所不用其极的表现。

社会思潮如此,必定是与时代特征有关,那么这个乱世下的时代特征,又对人们的养生思潮,起了哪些推动性作用呢?

(一)天灾人祸下的消极影响

从古至今,中国人面对绝境下的勇气,都是令人惊讶的。远古时期的初民,面对各种未知恐惧,尚且能想象出图腾,来增加自己生存的信心;更别提,在思潮兴起的魏晋时代了。

这是一个乱世,长达数百年的乱世。从黄巾起义开始,到三国鼎立,再到南北割据,最后到隋朝一统。这数百年间,唯有二十一年光景(即280年西晋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是统一时期的,但与长期而又深层的分裂局面来说,二十年也不足以让百姓恢复到休养生息的小农经济社会。

天灾、人祸、战争、疫病,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并不断形成恶性循环,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如魏景初元年(237年九月),“淫雨,冀、兖、徐、豫四州水出,没溺杀人,漂失财产。”又如东晋咸康元年(335年六月),“天下普旱,会稽、余姚特甚,米斗值五百,人有相鬻者。”

天灾导致饥荒、战争让尸体遍布江河田野,导致卫生环境愈发恶劣,进而引起瘟疫横行,再次加剧了对于生命的威胁。用曹操《蒿里行》中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来形容,也丝毫不夸张。

在这个时代,上到皇亲贵胄,下到普通百姓,没有一个人能确保自己的生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人们对于自身生命的关注,达到了最高点。这种心理情况,让世人对于生命的养护也愈发重视。

这种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对于传统的道德伦理。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张角创立的太平道。

出身于河北巨鹿的张角,并非是豪族,也绝不是医学名家,但他的确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号召力,以致于张角振臂一呼,天下各州郡的百姓,无不争先相应。

何至于此?简单来说,张角的“洗脑”工作十分到位,而他利用的,正是百姓对于生存的渴望。在瘟疫、灾荒横行之际,张角派出弟子行走八方,一边用符水为百姓免费治病,一边又宣扬太平道的“羽化升仙”之说。

在水深火热的乱世之中,张角描绘的一幅仙家景象,无疑是最吸引百姓加入的。因为现实的残酷,让他们不得不去追求这种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而这,便为魏晋养生思潮的兴起埋下了伏笔。因为养生学说的来源之一,便是太平道所属的道教。

(二)门阀世族带来的“名人效应”

魏晋时期,豪门世族崛起,掌控了社会九成九的话语权。因此他们的喜好,是足以扭转社会风向的,比如曹魏名士何晏。

何晏这个人,没多大本事,但他的地位却很高。他是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也是曹操的养子,更是公主的驸马。这种人在名士圈子里,是十分受欢迎的。按《三国志》记载来看:何晏本就容貌过人,再加上他常年嗑药,把“五石散”当饭一样吃,于是显得他的脸色十分苍白。

在此之前,只有女人才会化妆,而且多为红妆为主;但因为何晏的“背书”,导致不少男子纷纷效仿起何晏,开始在脸上化白妆。他们一般将大米研磨成粉,然后配合其他矿物质制成“粉底”,然后涂抹在脸上。一时间,白妆反而成为了社会主流。

白妆兴起,绝非个例;与之类似的,还有在身上养虱子、袒露胸怀等奇葩行为。而这些社会风俗,也都是门阀世族率先开始的。

作为社会的掌权阶层,门阀世族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有着很强的话语权;而随着地位的巩固,他们又将话语权延伸到了文化事业。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文学的正式概念,也涌现出了很多的杂学。

这些思想潮流,都促使了养生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其一,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人,热衷于音乐养生,主张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让身体更容易适应生活;

其二,魏晋玄学的兴起,也让大多数名士纷纷迷恋上了“嗑药”,以何晏、葛洪为代表的一批人,希望通过炼丹来达到长生;

其三,在经历过汉末动乱之后,越来越多的名士开始追求个性的解放,他们相信自我的价值,也相信审美的趣味,因此不惜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来促进养生事业的发展。

此时的社会,仿佛进入到了第二个“百家争鸣”时期。儒家不再占据统治地位,因此传统的思想得到解放,道家、释家发展迅猛;新兴的文学、玄学、科学、音乐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在这种多元形态下的思想运动中,名士追求的养生,自然成为了一种新型的“领头羊”,它不仅是一种医学上的进步,还代表了思想上的融合与发展。也正是在这时,养生的思潮脱胎换骨,成了一门真真正正具有大学问的学术。

(三)民族融合的多元化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融合阶段的重要时期。以三国为例,中原地区与外族之间的融合,始终在进行:

曹魏的对手有鲜卑、乌桓、匈奴等部落,曹操之子曹彰曾奉命北征,并降服鲜卑、乌桓二部,促使他们向曹魏称臣;

孙吴境内,有山越遗民,比如以“民多果劲”而著称的丹阳兵,便是山越人的代表,此外还有交州等地的蛮夷,也在孙权的治理下,逐渐融入了江南;

至于蜀汉,主要便是羌族、南蛮了,刘备去世后的第二年,诸葛亮亲率大军深入到不毛之地,终于平定南蛮,并挑选其中精锐数千,组建了一支赫赫有名的无当飞军。

到东晋十六国时,人口迁徙现象加剧,各地少数民族与中原百姓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在汉、胡杂居的背景之下,民族隔阂逐渐淡化,不仅加剧了文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养生文化。

一方面,汉族的养生思潮流入到少数民族,彻底改变了他们过去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独有的一些养生传统,也在融合过程中流入到中原,从而为养生思潮奠定了新的要素。

(四)区域经济的小范围跨步

再回到文章开头:生活质量的提高,可以提高人们对于养生的追求。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魏晋南北朝。尽管,它是一个乱世,但从局部来看,仍有一些小范围内地区因为短期处在稳定发展之中,从而推动了养生思潮的进步。

比如,曹操击败袁绍之后,在北方大力推行屯田,进而让整个北方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暖;又如孙权治理下江南地区,是很少遭遇刀兵之灾的,在西晋灭亡之后,这里也先后成为东晋、南朝的乐土。

而南北朝对立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下,劳动力的增加,便意味着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在全国经济中心南移速度飞增的前提下,南方地区的经济迎来了小规模的爆发式增长。

以上这些小规模的区域性繁荣,无疑为养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物质基础。甚至可以说,倘若没有这些区域经济的繁荣积累,养生文化即便得到了文化加长、民族融合与名人“背书”,也将如“空中阁楼”一般,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飞速进步。

(五)余论

当然,除了以上关于魏晋时代特征的影响外,养生文化的繁荣,也自然离不开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积累。在魏晋之前,儒家、道家、墨家、医家对于养生,都有不同的见解。

如《庄子》中的“养生主”一篇,便主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又如墨家墨子,代表了普通百姓的养生观,诸如“起居安稳、饮食有节”等思想,同样对后世的养生文化带来了深远影响。

此外,还有医家名篇《黄帝内经》、杂家著作《吕氏春秋》等,都为养生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比如《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便为魏晋时期的音乐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到了两汉时期,养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刘安也在《淮南子》中倡导“静漠者神明之定也,虚无者道之所居”的观点。

至于后来的华佗、张仲景,也为养生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华佗自创的五禽戏,更是将养生给“具现”出来,让其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人热衷的健身活动。

参考文献:《庄子》、《黄帝内经》、《淮南子》、《汉书》、《三国志》、《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研究》、《魏晋南北朝养生学术思想研究》

如果觉得《魏晋南北朝的民间生活:养生,是他们尤为注重的一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