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治疗慢性肾炎有讲究 中医治疗有方法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2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慢性肾炎是比较难治愈的肾脏疾病,通常中西结合法治疗更有效。那么,中医是怎么看待慢性肾炎的呢?中医又有哪些治疗方法?

1治疗慢性肾炎有讲究 中医治疗有方法

对慢性肾炎的治疗,目前尚无较满意的方法。有中医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对此别有新意,认为本病属纯虚纯实、纯寒纯热者极少,多数表现为表里寒热虚实错综夹杂,临床治疗以补气摄精,祛毒利尿为大法。现概要介绍其诊治经验。

1.基本病机:脾肾气血亏虚与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

关于慢性肾炎的病机,中医学有“其本在肾,其制在脾,其标在肺”之说。从临床看,调治肺脾肾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往往不尽如人意。从本病的临床表现分析,绝非水肿证所能概括。

(1)表里夹杂:慢性肾炎除表现为面色淡白、浮肿、腰酸、神疲、眩晕等里证外,常因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而致急性发作或加重病情,此与中医学的“外感引动伏邪”之说相符,故临床常见表里夹杂的症状。

(2)寒热错综:慢性肾炎病邪久羁,阳气被戕,阳虚而生内寒,故临床有面色淡白、肢冷神倦、脉迟、苔白等寒象;但另一方面应注意余邪热毒蕴结未清,盘踞下焦,这一重要病理因素。从临床表现分析,常见的咽痛、小便混浊、尿少、血尿、血压偏高、头痛、鼻衄等,均属火热内蕴之征象。近代临床医生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氮质血症,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而获效,也足资证其寒热错综的病机。

(3)虚实并存:慢性肾炎病邪久恋,正气被伐,肾不藏精,长期蛋白流失,人血白蛋白下降;脾不统血,血尿频频,严重贫血。因此,气血精皆匮乏,此属本虚。由于脾肾亏虚,气化失司,导致水饮痰浊稽留,严重的出现氮质血症等,此属邪实。《内经》原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专家则认为“邪之所蕴,其气更虚”,“虚之所在,受邪之地,如果正气不能驱邪,也可反从邪化,故津液可以酿成湿浊,血滞导致瘀血,出现正气愈虚则邪气愈实的情况”。故慢性肾炎的病机可概括为:脾肾气血亏虚和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是其基本特点。

2.治疗大法:表里合治、寒热兼施、利涩同用、补泻并投

(1)表里合治

慢性肾炎常随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加重,故临床既有畏寒、发热、咽痛等外感表证,又有浮肿、高血压、腰酸、眩晕等里证,治疗可采用表里合治法。专家常选用羌活、白芷、紫背浮萍、苍耳草、蝉蜕、黄芪、黄柏、漏芦、半枝莲、生白术、生甘草、仙灵脾、土茯苓、黄芩等药物治疗。方中既有辛散祛风之品,又集解毒、泄浊、健脾、利水诸药,对慢性肾炎因感冒而急性发作者,有一定疗效。其中羌活一味,入太阳、少阴二经,与黄芪相伍,对预防感冒效胜玉屏风散。

现代研究证明,辛散祛风药如蝉蜕、苍耳草、白芷等,不仅可疏解表邪,且能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抗过敏作用,可减轻或抑制感染后变态反应性损害,消除蛋白尿等。故即使表邪已解而蛋白尿未除者,仍可沿用一段时间,其与解毒泄浊、健脾利水药相合,可表里双解,标本兼顾,相得益彰。

(2)寒热兼施

慢性肾炎长期有蛋白尿及血尿者,肾精亏耗,阴虚则阳亢,而见头晕、头痛、鼻衄、高血压等症状,水湿逗留,最易损伤阳气,故又多脾肾阳虚之证,而出现畏寒肢冷、夜尿多、脉沉细弦等症,呈阴阳两损、上盛下虚等病机,因此采用寒热并调之法尤其对本病中高血压型者更为适宜。

专家常用生熟地黄、巴戟肉、山茱萸、肉苁蓉、茯苓、麦冬、五味子、炮附子、肉桂、生姜、大枣、黄柏、知母、仙茅、仙灵脾、当归等。如果血压明显升高,可加夏枯草,防己、钩藤、牡蛎等药,这些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多具有降压作用;另外如党参、黄芪、附子等,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故寒热兼施法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对改善肾功能有一定帮助。

(3)利涩同用

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一般以水湿痰浊逗留为多,而实验室检查中又以长期蛋白尿、血尿、管型等肾精失固为主要表现。对前者应予化湿、利水、泄浊等通利之法,对后者则须用固肾涩精之法,通利与收涩并投,为治疗本病的又一法则,适合于混合型患者。通常用生薏苡仁、茯苓、猪苓、汉防己、大黄、玉米须、生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涩精常用覆盆子、芡实、金樱子、五味子、乌梅肉、补骨脂、菟丝子、肉苁蓉、楮实子、牡蛎等。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不独固肾涩精方药对控制蛋白尿有效,即使是清利水湿的玉米须、生薏苡仁、茯苓、猪苓等,也有消除蛋白尿的功效。这可能是邪去则正安,水湿不除则肾气不能化精,精气流失也就难以控制。因此,通利水湿与固摄肾精,两者不可偏废。

(4)补泻并投

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宜补益,标实应攻泻,是以补益攻泻法为标本同治之法,尤其对慢性肾炎出现肾功能不全患者尤为切用。

慢性肾炎经过较长时期的病理演变,正气衰惫,邪气留恋,水湿痰浊滞留更甚,出现氮质血症。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嗜卧、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呃逆,甚至昏迷等症,呈现正气不支,浊邪弥漫之势,严重的还可出现动风之证,故治疗必须熔补益脾肾气血阴阳和攻泻湿浊、水气、瘀血于一炉。专家常选用黄芪、党参、巴戟肉、仙灵脾、黑大豆、炮附块、干姜、黄柏、土茯苓、泽泻、牡蛎、生大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漏芦、白蔹、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等,一般用量偏重,中病渐减其制。本病至此,已入险途,应引起注意。以上治疗方法当相机参合应用,不可拘执,方不致以偏概全。

2中医治疗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

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就是慢性肾炎了,此病给无数患者不但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慢性肾炎手术治疗成为了目前医疗界最普遍的治疗方法,不但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术后恢复起来也比较快,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手术作为慢性肾炎治疗的方法。

急性伤阴的成因主要有过热、过汗、过利、过吐、过泻、过耗等。慢性肾炎的成因主要与过热和过耗有关。过热是指高热导致水分蒸发,如外感署热燥火等温热病邪,直接消灼津液,或迫津外泄而致津液损伤。所谓“热之所过,其阴必伤”。亦即“壮火食气”之意。《温热经纬》也说“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过耗指过服辛温燥热的药物导致代谢过亢而使水分消耗,如大量应用激素等。《金匾要略•肺痰》中将之总结为“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

慢性杂病以正气亏虚为主,且病程长,由于脏腑虚损久虚不复,气血津液生化乏源,所以气阴两伤在所难免。且常与其他虚证并存。慢性虚损所致的气阴两虚也可出现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情况。因失治误治直接损伤气阴。或因过服辛温燥热之品,或误用汗下之法。长期使用抗癌药放化疗,不当使用抗生素、过用激素等常见气阴两虚证侯。素体气阴不足;或素体阴虚而被劳倦所伤:或素体阴虚而又伤于温燥等,皆可出现气阴两虚之证。因此体质因素不可忽视。气阴两虚证是一种复合证侯,即气虚与阴虚的表现同时并见。慢性肾炎中本证多见,且呈增长趋势。气阴两虚证的病因病机较复杂,凡可以导致正气亏损的均可以成为慢性肾炎病因。

慢性肾炎是引发的并发症种类繁多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大多数人选择了慢性肾炎手术作为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法,但是在手术的同时,患者们也不能忽视手术后的慢性肾炎护理工作,否则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慢性肾炎的治疗亦离不开这一原则。慢性肾炎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以邪气盛实为主,当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要。慢性肾炎的恢复期以正气虚弱为主,当扶正为先。在慢性肾炎的发展过程中,多虚实寒热夹杂,病机错综复杂,故在其治疗中还当注意标本兼顾。认为着眼于湿与瘀的病理症结,治疗应抓紧时机,及时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以澄源,使邪去而正复。正气已衰时应以驱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法。

人体为一有机整体,《景岳全书》里有久病及肾的论述。乙癸同源,精血互生,肾精不足则肝血难生。肝血亏虚则肾精难养。又肾阳衰则脾阳失煦,脾阳不足,水谷失运,阴寒内生,损及肾阳。慢性肾炎的治疗需运用整体论治的理论指导辨证。整理时振声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经验指出:肺主皮毛,宣发卫气以固护肌表。若肺气虚损,易致外邪侵袭,不能通调水道,水泛肌肤而致水肿;由于金不生水,影响肾的封藏而使蛋白尿加重。因此不应忽视治肺法。慢性肾炎病程冗长,变化复杂,加之患者情志难舒,鲜有不波及于肝者,故治肝之法亦不可忽视。

3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肾炎因其主要症状不同而属中医水肿、虚劳、腰痛及眩晕的范畴,发病以正虚和标实相兼多见。以正虚为主者,可见肺、脾、肝、肾的亏损,以脾、肾亏损多见;标实为主者,以湿热、瘀血多见。患者常虚实夹杂,故要标本兼治。

常见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如下:

1、肺肾气虚,水湿内聚

主要表现为:面黄浮肿,气短乏力,腰膝酸软,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固表,利水活血。方选玉屏风散和防己黄芪汤加减,药如黄芪、白术、防风、茯苓、泽泻、益母草、泽兰、蝉衣、僵蚕。

2、脾肾气(阳)虚,水湿逗留。

表现为: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纳呆便溏,浮肿,遗精、阳痿或月经失调,甚则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或沉迟无力,以健脾补肾,利水活血为治疗原则。方选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药如党参、黄芪、白术、枸杞、菟丝子、淫羊藿、山药、茯苓、泽泻、车前子、当归、川芎。畏寒肢冷者,加炙附子、桂枝。

3、肝肾阴虚,湿热内蕴

表现为:头晕耳鸣,两目干涩或视物模糊,腰膝酸软,梦遗或月经失调,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潜阳活血。方选杞菊地黄汤加减,药如生地、知母、女贞子、枸杞、菊花、牛膝、地龙、钩藤、丹参、益母草、当归。

4、气阴两虚,瘀血内阻

临床表现为:面色少华,气短乏力,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伴咽痛,舌偏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方选参芪地黄汤加减,药如黄芪、太子参、生地、山茱萸、女贞子、丹皮、茯苓、山药、泽泻、丹参、益母草、当归。

治疗慢性肾炎,一定要坚持服药,即使病情完全缓解,也要继续治疗观察一个较长时期。慢性肾炎的疗效评价,不应当只看尿蛋白及血尿的改善,更应当重视肾功能的进退变化。

4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肾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炎症,而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目前,慢性肾炎的病因还不明确。可以确定的是,感染可能引起慢性肾炎的急性发作,如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

慢性肾炎会导致肾炎综合征,如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蛋白尿和血尿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合并出现。蛋白尿的泡沫较多、尿液混浊、颜色较深,严重的血尿则可能肉眼就能看见尿液中的血色。

慢性肾炎患者可能出现双下肢或眼睑水肿,严重的还会出现全身水肿的情况。如果水肿程度严重,还可能导致肠道等出现问题,影响日常饮食。

很大一部分慢性肾炎患者会出现肾性高血压,引起头晕等症状。此外,腰酸、腰疼、腿软、全身酸疼、乏力等,这些也是慢性肾炎患者的常见症状。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对慢性肾炎患者,通常是分型而治。慢性肾炎分为阴虚、阳虚、气血两虚等多种类型。对阴虚型的慢性肾炎患者,滋阴补肾是最主要的;对阳虚型的患者则以补肾助阳为主,在汤药中可添加附子、肉桂、干姜等热性药材。除了中成药以外,中医以汤剂为主,可以通过调整中药的配伍来达到分型而治的效果。

5中医分型治疗慢性肾炎

本文介绍了关于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一些方法,对于患者来讲,应该尽量的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样对慢性肾炎的治疗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中医在治疗慢性肾炎有着非常的的优势,中医一般在治疗慢性肾炎时,首先了解下患者的具体症状,根据症状来判断患者体内五脏的状况,并采用一些要来进行调理。

对于慢性肾炎患者经常会出现肝肾阴虚,湿热内蕴、肺肾气虚,水湿内聚、脾肾气(阳)虚,水湿逗留的现象。

中医会分别对其进行下药治疗。

一、当患者出现肝肾阴虚,湿热内蕴,一般表现为头晕耳鸣,两目干涩或视物模糊,腰膝酸软,梦遗或月经失调,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这时,中医一般都会采用一些治宜滋补肝肾,潜阳活血的药物,例如方选杞菊地黄汤加减,药如生地、知母、女贞子、枸杞、菊花、牛膝、地龙、钩藤、丹参、益母草、当归。

二、当患者出现肺肾气虚,水湿内聚时,一般表现为:面黄浮肿,气短乏力,腰膝酸软,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

这时,中医一般会采用治宜益气固表,利水活血的原则,进行挑选药物,例如一些方选玉屏风散和防己黄芪汤加减,黄芪、白术、防风、茯苓、泽泻、益母草、泽兰、蝉衣、僵蚕。

三当患者出现脾肾气虚,水湿逗留时,一般会表现为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纳呆便溏,浮肿,遗精、阳痿或月经失调,甚则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这时,中医一般都会采用以健脾补肾,利水活血为治疗原则,进行选药,例如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药如党参、黄芪、白术、枸杞、菟丝子、淫羊藿、山药、茯苓、泽泻、车前子、当归、川芎。

如果觉得《治疗慢性肾炎有讲究 中医治疗有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