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雅舍谈吃》:梁实秋以家常味道写人间百态

2023-06-1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59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大宅门》里白景琦见儿孙辈不好好吃饭,一怒之下叫郑老屁表演吃饭给孙子看。郑老屁一人吃了一大桌子菜,白七爷佩服地对孩子说:“看见没有,这才叫吃饭!”

在中国吃饭不仅仅吃吃饱,不仅仅是口腹之欲,更多的吃的是一份感情。人多吃饭香,饭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人。

梁实秋虽有老餮的雅号,但并不擅吃,也不懂吃,只是爱吃。他要是和王世襄和唐鲁孙比起来,真算是小巫见大巫,不能说是行家。

一部《雅舍谈吃》写的食物也不高级,烤羊肉,汤包,豆汁都是平常吃食,文人雅士不一定瞧得上。汪精卫爱吃凤肝,蒋介石爱吃鸭舌,毛泽东爱吃红烧肉。食物代表阶级和品味,食物的附加价值超出了食物本身。

《雅舍谈吃》表面是写吃,实际上是借食物思念旧人旧物,品味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父子情深,世态炎凉,在风卷残云之间已随消化器官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饮食,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一、饮食中的人间真情

01核桃酪中的亲情

在旧式的大家庭中,父子的亲情和父母的爱情是讳言的,可是梁实秋性格幽默,不拘一格,借核桃酥写亲情,别是一番风味。梁实秋写道:

有一年,先君带我们一家人到玉华台午饭。满满的一桌,祖孙三代。所有的拿手菜都吃过了,最后是一大钵核桃酪,色香味俱佳,大家叫绝。先慈说:“好是好,但是一天要卖出多少钵,需大量生产,所以只能做到这个样子。改天我在家里试用小锅制作,给你们尝尝。”我们听了大为雀跃,回到家里就天天昵着她做。

梁实秋重点不是写吃,他将祖孙三代的浓浓亲情通过核桃酥表现出来。文中作者称呼长辈极为恳切,但又流露出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时过境迁斯人已逝,当品味核桃酥时彼时情景又会浮上心头。核桃酥作为一道极为家常的甜品,寄托着梁实秋对长辈的思念。

02狮子头当中的友情

狮子头是作者罕见地将制作步骤详尽描写的一道菜,是梁实秋对这道菜特别钟爱吗?非也。

梁实秋在写这道菜之前特意有一处闲笔:我的同学王化成先生,扬州人,幼失恃(按:即丧母),赖姑氏抚养成人,姑善烹调……写食物便写食物,介绍朋友身世做什么?紧接着他写道:

狮子头人人会做,巧妙各有不同。化成教我的方法是这样的——

于是不厌其烦地叙述狮子头的做法,读者读到这里当明白梁实秋用心良苦。他感念朋友身世凄苦,自己与王化成手足情深,所以详细记录王化成教的狮子头做法。这里突出的不是“狮子头做法”而是“化成教我的”,梁实秋一个人知道还不算,他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朋友王化成是多么出色!

王化成最后客死异乡,梁实秋在文章结尾处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化成客死异乡,墓木早拱矣,思之怃然”,其实情感深沉。表面上看在写食物,其实是在写友情!

03烧羊肉当中的乡愁

梁实秋离开北平去湖南,心痒嘴馋,想吃烧羊肉,可他有瞧不上湖南的烧羊肉,觉得不够正宗。有一天和一位旗籍朋友聊天,谈起烧羊肉,惹得他眉飞色舞,涎流三尺。梁实秋写道:

他说,此地既有羊肉,虽说品质甚差,然而何妨一试?他说做就做,不数日,喊我去尝。果然有七八分相似,慰情聊胜于无,相与抚掌大笑。

文中“慰情聊胜于无”一句,其实已道出此文内涵,它所描写的是烧羊肉,它所表达的,却是对于故乡味道的思念。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章之中弥漫着的,似乎是游子淡淡的乡愁。

二、不必在乎吃相

在中国,饭桌上的规矩很重要,吃相要雅,好像这顿饭是吃给别人看的。可梁实秋并不这么认为,他像老顽童一般细数大快朵颐的种种好处。

《吃相》一文,在掉了一大圈梁实秋式的书袋之后,得出一个与饭桌上的礼仪有关的看法,那就是“餐桌的礼仪要重视,不要太重视”。这一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包含着中国式的生活辨正思想。

他在文章一开头就写:顾客欣赏这个美味之余,顺嘴把骨头往旁边喷吐,你也吐,我也吐,所以把壁板打得叮叮当当响。不但顾客为之快意,店主人听了也觉得脸上光彩。

梁实秋欣赏这种快意恩仇的吃法,这种自我牺牲的吃法比正襟危坐,小口慢吞更让人尊敬,他让厨师倍感自豪,食客以牺牲自身体面为代价换取他人对厨师的褒奖。我们甚至可以说那些执着于餐桌礼仪的家伙,实在是自私自利的小人。

文章中还举了两个例子。一是一车夫在北京一家小饭馆里吃饼和炖肉,另一是青岛一工地上的石匠们争吃韭菜饺子和大葱。梁实秋对贩夫走卒予以肯定,消除了食物的阶级性。他说,他们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饥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

梁实秋不使内心快乐被俗世约束的价值观,正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所提倡的不使心为形役的体现。这种放浪形骸的道家精神是对《礼记》“毋啮骨”之诫的儒家精神的补充。小俗便雅,大雅便俗。吃饭最重要的是开心。

三、食物与人的关系

《雅舍谈吃》中不少文章,其实并没有详细地描写这些食物的制作细节,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它们的一些特点,因此它并不是一部食谱。

这些特点更多也并非食物的纯物理状态,而是与写作者的经验记忆相关。倘若有读者想循着《雅舍谈吃》中所写的那些文字,来追溯制作其中所写的每一道食物,即便是能够复原制作每一道食物,吃过之后也未必能复原《雅舍谈吃》文字中的那些情感感觉。因为那些情感感觉,甚至那些文字,都是无法复制的。

不妨来引述梁实秋在《媛姗食谱》“序”中的一段文字,来看看直到晚年,梁实秋对于人与食物之关系的体验认识:

人吃,是为了活着;人活着,不是为了吃。所以孟子说:“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专恣口腹之欲,因小而失大,所以被人轻视。但是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这个“小”不是绝对不可以谈的。只是不要仅仅成为“饮食之人”就好。

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这正是梁实秋对食物与人关系最好的看法。

梁实秋借饮食写人,写事,写情,写物,兼以考据,擅发议论。在《雅舍谈吃》中,他将饮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体现了梁实秋在饮食中观察、体会人生与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状态,以及一种境界。

有人读《雅舍谈吃》,读出来的是“故乡的味道,是真味”;也有人觉得这是一部雅致的吃货指南;还有人觉得《雅舍谈吃》就是“忆美食,忆往昔,一道菜,一段情”。

《雅舍谈吃》有所深意和寄托,既在“吃”内,又在“吃”外。能够体验到“吃”之内者多,而能够觉悟到“吃”之外者,大概就不一定那么多了。无论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热闹,还是“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清淡寂寞,其实都能够让我们在饮食与口福之外或之余,体验到人生及现实不同的处境,亦由此而生成一些新的感悟甚至于觉悟。

如果觉得《《雅舍谈吃》:梁实秋以家常味道写人间百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