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秋季养生分早中晚

2023-06-0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95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中医认为,秋季养生应该因时而动,内收外养,也就是说,秋季养生应该分为早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养生措施。

早秋——长夏季节宜养胃

早秋即初秋。此时暑热未完全消退,湿气还盛,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正处于一年四季中最为脆弱的时期。

人们常有春困秋乏这样的俗语,主要是盛夏季节脾胃被暑湿之气伤困,初秋寒凉之气稍起,脾阳之气难以舒展,所以入秋之后人们大多常有困乏的感觉,严重的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无力等症候。

所以在初秋时节,人们还应该在生活中注意温阳、健脾除湿。可以选择一些助消化、有营养、清暑化湿的食物来吃,如茯苓、山药、红枣、莲藕、芡实、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可常食用山药、茯苓、白扁豆、薏米、莲子、陈皮等,健脾祛湿烹饪食疗。也可以多吃点豆类及新鲜蔬菜。

中秋——内收外养防秋燥

从中医节气看,中秋是气候转换的分界点。这个阶段,在养肺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避免湿邪入侵,导致抵抗力下降,这个阶段要防止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疾病。这个阶段身体属于精气内“收”阶段,可选滋养润燥、益中补气平补之品,酌情选择饮食。

另外,这个季节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秋“冻”,特别是一些抵抗力较差的人群,在这个阶段,应该及时关注天气,按时增减衣服,以免湿邪、寒邪入侵,导致生病。随着气候的逐步干燥,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甘蔗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晚秋——防寒保暖内养祛燥

晚秋,深秋季节,燥邪更胜,且温度下降,归于凉燥,因此养肺除燥、防寒保暖应该同时进行,如果这个季节常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声音嘶哑、毛发脱落、口渴便秘、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轻则干咳少痰,痰黏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因秋燥伤阴,津液亏损,故无液以下济于大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

秋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鼻炎等。因此,秋天必须养阴防燥,这时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宜多选干凉润养之品。常选用西洋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

深秋之时,可以适当温补,如老母鸡汤配上点黄芪,不仅可以补虚益气,还能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等不适。当然老母鸡性温,对于血压过高、痛风等不适的病人建议喝纯粹一点的鸡汤,不宜在鸡汤里加过多的虫草等大补之品。

如果觉得《秋季养生分早中晚》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