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人们对饮食的不断追求(使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出现哪些特色)

2023-05-14 分类:养生资讯

本文乃“所有的不辞而别”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肉类,在隋唐时期尚非常食。不仅平民家如此,士大夫家也常以菜食为主。《新唐书·马周传》载,周每行郡县,食必进鸡。小吏讼之,太宗曰“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又《诸公主传》载,宪宗女岐阳庄淑公主,下嫁杜悰。杜悰赴州刺史任,公主偕从,随从的20多位婢女,皆乘驴,不吃肉食。这在当时于理于法都是适宜的。唐太宗颁布肉食禁令,意在廉政,但实际上却很难实行。《旧唐书·室传》载,河间王孝恭,性奢豪,重游燕,歌妓舞女,百有余人。陇西王博,有妓妾数百人,皆衣罗绮,食必果肉,朝夕弦歌自娱,骄奢无比。

隋唐时期是文化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供食物制作的原料品种增加,加上人们对饮食文化的不断追求,制作技术不断提高,于是出现了许多既讲究营养价值,又推崇观赏价值的美味佳肴。如浑羊殁忽、全玉脍、熊白啖、炙鹅鸭、镂金龙凤蟹、辋川小样、象鼻炙等名肴,脍炙人口。浑羊殁忽,是隋唐时宫廷食肴。浑羊,指全羊,殁忽是席,大约类似“全羊席”。这种名菜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很特别。首先按用餐人数杀子鹅若干只,去鹅毛、内脏,将猪肉和糯米用五味调和好,装入鹅腔。

然后宰羊,剥皮,去内脏,再将子鹅装入羊腔,缝好,用火烤全羊,烤熟后取出子鹅食之。全齑玉脍,也是宫廷食品。传说它的名字是隋炀帝取的。原称“鲈鱼脍”,为江南名菜。其制作方法,据《大业拾遗记》记载,是选八九月下霜时的松江鲈鱼,先切成薄片,用调料浸腌,然后漉去水分,置盘中,再将一种香柔花叶切碎,与鲈鱼拌匀即成。《隋唐嘉话》中记有全玉脍的做法。熊白啖,是唐代佳肴。传说为唐宪宗时给事中穆质创制。由熊脊肉和鹿肉烹制而成,红白相间,肥瘦兼宜,色香味美。

炙鹅鸭,本是一种传统菜肴,流传既久,到了唐代制作更加精美。在武则天时代,宠臣张易之的烤鹅鸭别具一格。他曾特制一大铁笼,将鹅鸭关于其中,笼中放木炭火,紧靠铁笼四壁放酱、醋及各种调味汁的铜盒,鹅鸭被烤,不停地饮盒中的调味汁。时间一长,鹅鸭被烤得羽毛尽落,肉色变赤,即可食用。这种明火暗味烤出的鹅鸭,味道特别鲜美。镂金龙凤蟹,是指醉蟹。它本是(江南)吴中地区的一道名菜。隋炀帝驾幸江南时,当地人以金镂成龙凤图案装饰蟹壳以进,得到炀帝的赞许。醉蟹的制法是将蟹泡入酒中一宿,蟹将腹中粪便排出,再加其他佐料。

蟹饱饮酒浆,变得昏昏迷迷,但人吃后反而神志清爽,所以深得人们的喜爱。隋唐时期菜肴的制作,除食用价值外,同时注意观赏价值,即有些菜制成精美的图案,放在餐桌上供人欣赏。“辋川小样”就是如此。《辋川图》本是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的一幅名画。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这里风光很美,王维以辋川二十景为题材绘成《辋川图》。这一诗情画意为美食家所吸收,用作风景冷盘的参考。五代至北宋人陶谷所著的《清异录·馔羞门》载“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鲊、脍、脯、酱、瓜、蔬,黄赤杂色,斗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

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级》中说“唐有静尼,出奇思以盘,簇成山水,每器占《辋川图》中一景,人多爱玩,不忍食。”隋唐时期,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汉族以菜食为主,肉食为贵,而北方的游牧民族恰好相反。《新唐书·黠戛斯传》载,当时的游牧诸部,食肉及马酪,饼饵之类较为难得,所以倍觉珍贵。在南方,少数民族除食用稻米外,菜肴独具风味。唐刘恂《岭表录异》载“容南土风,好食水牛肉,言其脆美。或炮或炙,尽此一牛。既饱,即以盐、酪、姜、桂调而啜之。齑是牛肠胃中已化草,名日圣齑,腹遂不胀。”

直至今天,贵州一些地区的苗族在牯脏节剽牛祭祖时,仍视牛胃中的食物为“圣齑”。《岭表录异》又载“广之属郡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这是说象鼻被岭南人认为可做美食。另,两广地区还有食蚁卵的习俗。《岭表录异》载“交广溪洞间酋长,多收蚁卵,淘泽令净,卤以为酱。或云,其味酷似肉酱,非官客亲友,不可得也。”市场上还有卖蚁巢的。虫食习俗,在中国西南、华南百越民族中传承既久,今天西双版纳傣族等民族中也仍有食蚁卵习俗传承。

如果觉得《人们对饮食的不断追求(使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出现哪些特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