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差异在哪里(中西方饮食观念)

2022-12-1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31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本文乃作者图图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中西方饮食观念

中国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其核心是独特的饮食思想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食物结构。在饮食思想上由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讲究气与有无相生,在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上从这些饮食思想出发,中国人选择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物结构,即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这个结构是比较科学与合理的,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它在不断地改革变化,但这种改革变化总是使之更合理、更完善、更适合时代的进步。

又如《红楼梦》王熙凤描述的“茄鲞”,需要鸡油、鸡脯子肉、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鸡汤、糟油、鸡爪来配上茄子制作。曾经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租住在英国人家里,发现每天的早餐都一模一样。一个月后,他忍不住向女主人提建议换换花样时,女主人很诧异地表示早餐包括了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和适量的脂肪,成分非常合理,她不明白为什么要改变它。

西方的饮食科学内容十分丰富,它的核心主要是独特的饮食思想和科学技术与管理。在饮食思想上,由于西方哲学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在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上形成了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注重明晰等特色。这使得西方人在饮食科学上产生了独特的观念,即天人相分。讲究美感至于寻常百姓间的相互宴请,虽然不像朝宴那样等级森严,也不像贵族、富豪那样奢华,但也有不少讲究。如主宾的座位,就有一定的排列顺序。如果只有一位来宾,应当是主人与客人对坐;如果来宾较多,当是主人居中,客人分两列就座。

来宾的座位也有尊卑之分。一般说来,堂上的座位是上坐,堂下的座位是下坐,座位面东是尊坐,面北是卑坐。在宴席上进食时同样不能发出大的声音,不能啃骨头,不能当众剔牙等。客人在宴后临别时,要对主人表示感谢,为示答谢,还要回请等等。时至今日,中国人哪怕进了餐馆,主宾的位置也不会坐错。

中方饮食卫生

讲究饮食卫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饮食卫生已相当讲究。尤其是那些先哲,还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原则和鉴别可吃食物的标准。

如孔子就明确表示了“八不吃”粮食经久变味,鱼、肉腐败变质,不吃食物颜色变得难看了,不吃食物气味变得难闻了,不吃烹饪得不好,不吃没到应当进食的时候,或食物未到可供食用的程度,不吃不按正确的方法切割的肉,不吃酱等调味品用得不当,不吃市场上买来的酒和熟食。孔子还说,“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矣。”意思是:为国君助祭后分得的肉食,要当天吃完,不能留到第二天,家中祭祀用的肉,过了三天也就不能吃了。原因是肉类容易腐烂变质,而腐烂变质的食物对身体是有害的。此外,孔子还强调“不多食”、“食不语”,以及“不为酒困”,即饮酒适度,以不醉为限。诸如此类,至今仍为至理名言。

中方饮食著作

关注食疗与养生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药食同源”之说,即药和食之间本无明显界限,“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神农本草经》中所说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实际上说的就是食疗。汉代史学家班固称酒为“百药之长”,说的也是食疗。历代医家认为药物多用于治病,食物多用于调补。

时到秦汉,食养食疗的重要性已为更多的人所认知,并普遍认为药补不如食补。基于这一观点,人们更加重视《周礼天官食医》中所说的“五行”与“五味”的关系,注重适时选味,并用滑性的甜味食品来调和它们。一旦生了病,也往往以食为药,实行饮食疗法。

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里便有《五十二病方》,其中收载的食疗食物约占全部药物的三分之一。如第一个治疗“诸伤”的方剂,就是由桂、姜、椒、酒和甘草等组成的。在西汉时成书的《盐铁论》中,所收载的枸杞猪肉、韭菜炒蛋之类,也是后世常用的药膳方。

时至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为人治病时也经常使用食物,旨在使患者“存津液,保胃气”。在其《伤寒论》中,第一个方剂桂枝汤中就含有大枣、生姜、桂枝、甘草等食物成分,并嘱咐患者服此方药之后要喝热稀粥,以助药力。

秦汉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共收载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其中也有枣、藕、核桃、芝麻、龙眼、山药、蜂蜜等诸多食品。单就蜂蜜来说,书中将它列为上品,说它可以“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疼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书中还谈到服药和吃饭的时间先后,要根据药物和病情来决定。说是“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从现代医药原理看,治胃病的药需要饭前服用,补药是在早晨空腹服用,抗生素则是饭后服用……这和中国古代医学有着惊人的重合。可见,汉代对食养食疗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而深入,并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切药物都要通过人体的吸收运送才能发挥作用。脾为后天之本,保健要着重照顾好脾胃,而保全胃气则在食不在药。人的脏腑又有阴阳之别,属于阴性体质的人宜食温性食物,属于阳性体质的人宜食凉性食物。若属阳性体质而又食温性甚至热性食物,就会上火、便秘甚至发烧。所以,食养食疗首先要根据一个人的体质特点而有所选择,并不是食品价值越贵越好。

随后,医家又经过反复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各类食物的性能。如绿豆、荞麦、小米、豆腐、油菜、白菜、黄瓜、西瓜、茄子、梨、橘、藕、柿饼、兔肉、田鸡、第螃蟹、鳖、蛤子等,属于寒性食物;麦面、蚕豆、生姜、大葱、胡萝卜、龙眼、名,章枝、大枣、红糖、蜂蜜、栗子、鸡肉、鸭肉、牛肉、海虾、鲢鱼、鳝鱼、狗肉、鹿中肉、羊肉等,属于温性食物和热性食物。

参考资料《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如果觉得《差异在哪里(中西方饮食观念)》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