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清代时期,宫廷饮食之失

2022-03-19 分类:养生资讯

清朝作为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统治的巅峰时期,宫廷饮膳当然是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即使皇亲贵胄生病也会有名医奇药来帮助治疗。所以清代出现像乾隆及其母亲崇庆皇太后这样,在封建统治历史上,显著长寿并无疾而终的皇室成员,算在情理之中。

但在清代帝后之中也不乏像同治、光绪这样短命的皇帝,以及像慈禧这样长期饱受腹胀、溏便及脱发等疾病困扰的例子。本文将通过分析清代宫廷饮食之失的现象,探寻真正影响宫廷膳食形成的内在原因。

一、糖分、热量摄入过多

清代皇帝及皇室成员日常膳食中主食的糖分含量很大,早、晚随膳用的额食如各样饽饽、馇子、拉拉、花糕等项,均含有不少的糖分。例如上等“馇子”一份,需用豆粉一斤,麦粉、白糖各一斤八两、芝麻一升五合、白盐三钱、蜂蜜一两、枸奶子一升。芝麻、盐、蜂蜜、奶子等小料先不算,白糖很明显已成为“馇子”的主要成分。

重量占比大约达到30%。而大宴所必备的以满洲甜食、粘食为特色的饽饽数量,更是多得惊人。外饽饽房负责制备承办大宴时所需供桌,每张宴桌(又称饽饽桌)摆大饽饽四盘(每盘四十个)、红白点子二盘(每盘五十个)、蜂蜜印子二盘(每盘六十个)、鸡蛋印子二盘(每盘六十个)、薄烧饼二盘(每盘八十个)。

梅花酥四盘(每盘六十个)、夹馅饼四盘(每盘七十个)、玉露霜二盘(每盘五十个)、芝麻酥四盘(每盘五十个)、小饽饽二盘(每盘三十个)、红白馓枝三盘(每盘大、小七十五把),核桃缠、冰糖、八宝糖各一盘。这张“供桌”上的精美点心,制作所需原料包含粟米、绿豆粉这些杂粮。

另外还需要使用酥油二十四斤、奶油十斤、白糖二十二斤、白饧糖二斤、蜂蜜五斤等,可见其使用糖分及油脂总量已经大大超出人体所需,是高热量食品无疑。 甜食还作为清代君臣之间沟通感情的重要工具。例如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苏州织造李煦曾进献康熙扇子、湖笔、小菜、糖果等物品。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李煦进京祝寿时,康熙帝不但赏赐其饮食,还恩赐榛子、鹿肉条、蜜饯、果品等,以示对其的特殊恩宠。康熙皇帝对身处江南的忠实奴才李煦格外关照,奏折记载的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映了,清代皇室对蜜饯等糖制食品偏爱。宫廷对各类以糖、蜂蜜、枣泥等材料制作的甜味糕点的热爱,一直延续到晚晴。

慈禧时期,她的私厨称为西膳房,下边也设五局。其中点心局专做早点、午后点心,还有夜宵所用各种蒸、煮、炸、烙的点心;饽饽局专做酥皮饽饽、奶油琪子、酥盒子、小炸食、赛其玛(撒其玛)等点心。据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二十五日的档案,记载了当时宫廷经常食用的各类饽饽的原料重量配比。

“午间伺候,皇太后二位,每位果桌两桌,每桌十五品,饽饽五品,果子十品,随送热饽饽四碗,果子四碗。果桌两桌,每桌用白面三斤八两,青豆面、豌豆面、芝麻研、高粱米各六两,白糖一斤八两,黑糖二两,蜂蜜二两,香油一斤。热饽饽八碗:伴澄沙饽饽两碗,每碗用江米面六两,白糖三两,澄沙五两。

伴豌豆饽饽二碗,每碗用江米面六两,白糖三两,豌豆折三合;伴山药饽饽二碗,每碗用江米面六两,白糖三两,山药五两;炸饽饽二碗,每碗用江米面二两,白糖三两,香油四两。这天点心局共用猪油二斤,盆糖二斤,白糖五斤八两,黑糖四两,蜂蜜五两,香油三斤四两,澄沙八两,甜酱六两。”。

这些糕点所含糖分之大,帝后每日仅由主食点心一项便摄入如此之多的热量,由此可见一斑。光绪朝膳单中也常见各类甜味糕点,每餐必有两品甜点主食,例如“玫瑰木樨千叶糕、福油糕、枣糖糕、白糖油糕、黑糖油糕、白蜂糕、枣儿卷子、玫瑰浑糖千叶糕、糖薄脆、糖三角、果藕杏干肉、油炸糕、甜油炸果、咸油炸果”等。

这与宫人回忆录中,记载的慈禧爱吃甜食这一习惯相吻合。例如德龄在《在清宫二年记》中提到,慈禧在用膳后会命太监准备糖莲子、核桃、瓜子等各式果品当作零食备着,她喜食甜食比肉还甚。宫内除夕皇帝与太后会互相进献“果桌”,即干鲜果品、南糖、奶油点心、糖果、果酱等四十八样,盛以小盘碗,攒在漆盒里,为茶房做品。

皇帝、太后、后妃各一桌,作为除夕之夜食,以点缀年景。此果桌上吃食几乎全为甜食,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可摄入的糖分与热量大大超出人体所需。

二、蛋白质、脂肪、胆固醇摄入过多

1.食用过多肉类

从食材原料看,每日皇室成员按分例规定所食用的肉食数量,已经大大超出人体所需,而且皇帝还可以依个人喜好,在分例基础上进行肉类食材的增添。例如在每日皇帝、后妃本已超过身体所需的肉类分例以外,雍正帝还额外给自己及亲王、阿哥等,添加不等的猪肉、鸡鸭鹅等不同肉量。

2.喜食动物内脏

宫廷膳食除了以动物常规部位的肉类进行取材以外,食用羊肝、肠子等动物内脏的数量也非常之多。例如雍正六年整个四月的二十九天里,共消耗羊肝、肠共计四百五十三斤二两。乾隆时期宫廷对动物内脏的摄入,比雍正时有增无减。

例如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对宫中内外膳房采买用料的情况,当时福隆安等官员曾有过三次呈奏,以备乾隆帝御览。在福隆安等人进呈的折奏中,详细记述了该月上、中、下三旬期间,内外膳房所用猪、鸡、鸭的名称和数目,并对其价银,作了统计。其中初一日至初十日内,除初一、初九日禁屠。

此八日内外膳房共用:肚子四十个、心肺三十二个、猪油四十九斤八两、大肠四十根半、小肠五十五根半、腰子一十二个、管子一百五十五根。晚清时期,宫廷饮食延续了喜食内脏这一传统。据晚清宫人的回忆录记载,慈禧十分爱吃动物内脏这类高胆固醇的食物。

此时的膳底档所记载的内脏菜肴,可以为慈禧这一饮食习惯提供有力证据。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尽管动物内脏富含维生素A、铁等微量元素,但胆固醇及脂肪含量极高,不利于身体健康。

3.频繁食用油炸食品

这类高脂肪高热量炸食也很热爱。例如在同治元年(1862年)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累同治、光绪时期的膳底档中,经常出现油炸糕、炸三角、抓炒类菜等油炸食品,可见慈禧对计74次用膳的膳单中,白糖油糕、黑糖油糕、黑糖油饼糕、奶酥油饼、油炸糕、油炸果等,油炸类甜品主食出现了33次。

在光绪十五年到光绪三十四年,累计38次用膳的膳单中,这些油炸甜食仍出现了22次。膳单上其他常见的油炸菜品还有炸紫盖(羊后臀)、炸八件、炸酥签、溜锅炸丸子、炸枣签等等。信修明在回忆录中提到,慈禧正月十五必吃的一道菜也是油炸食品,名为“看灯鸡”,其做法是先用佐料把小雏鸡煮熟,然后再用油炸而成。

三、食用久置粮食

满族自古就有食用陈仓谷米的习俗。从宫廷官方规制文件也能够看到这个传统,除了皇帝、皇太后与皇后每日膳食有新粳米的供给外,皇贵妃及以下皇室成员每日主食分例均为陈粳米。从膳底档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像老米膳、老米溪膳(粥)这类,由陈米制成主食的,在帝王日常膳单中比比皆是。

例如乾隆四十八年(1782年)八月十五日晚膳有老米干膳一品,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九月八日晚膳有老米干膳一品。到了时期的同治、光绪两朝,无论是元旦、万寿节(皇帝生日)、圣寿节(皇太后生日)这样大型的节日,还是日常膳食,老米膳、老米溪膳这两道主食,几乎出现在皇帝每顿正餐的膳单中。

其他档案资料及晚清宫人的回忆录中,也不乏宫廷皇族食用陈仓老米这一习惯的记载。例如林永匡在《清代饮食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到“当慈禧感到身体不适时,则吃老米稀饭,用微黄色的陈仓老米煮成。煮出来的粥为散粒,吃时没有黏性”。

据晚清乾清门侍卫后代,富察·建功回忆,“清代历来有吃剩饭的习俗,从两宫至我等侍卫府人等,每隔几日一定要吃陈仓谷米”。宫廷如此王府亦然。据睿亲王多尔衮后裔金寄水的回忆,“我家每天两餐的主食,一年到头从不改样,永远是老米饭(即陈仓米)和白米饭,不见白面蒸食。只有过生日才吃面条,过年、入伏时吃煮饽饽”。

据现代医学分析,清代宫廷食用陈仓老米这项饮食习惯,实际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因为大米在存储过程中会因为失去皮层,而易受霉菌污染,产生霉变,霉菌的生长与繁殖,还会产生各类真菌毒素,危害人体健康,黄曲霉毒素便是其中一类。

早在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就已把黄曲霉毒素划定为Ⅰ类致癌物质,长期食用含有微量黄曲霉毒素的食品,会导致肝癌,严重的甚至死亡。陈放的谷类还会产生其他有毒性作用的真菌毒素,例如赭曲霉毒素A,它具有肝毒性、肾毒性、会抑制蛋白质合成。

T-2毒素它具有免疫毒性、血液毒性、神经毒性、使人消化紊乱;伏马毒素,它会诱发食管癌、肝癌;麦角毒素,会导致人运动失调、心律不齐;串珠镰刀菌素,它会引起心肌损伤与免疫抑制。现代对于粮食防霉的贮存条件,要求温度应在10℃以下,相时湿度不超过70%,贮室要通风、干燥。

而清代储存粮食的场所显然很难达到并维持这一要求。如此高频的食用陈米粮食,其中由于霉变而产生的真菌毒素必然对帝后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危害,同治、光绪帝的过早死亡,也许也与这个不良的饮食因素有关。

四、总结

从文中讲述可知,清朝宫廷的皇室成员每天可摄入的糖分与热量,大大超出人体所需。除此之外清代宫廷饮食具有菜品数量庞大,食用肉类过多的特点。正如我国中医典籍《素问·痹论》中提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从西方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肉类相对植物性食物的缺陷,在于其所含饱和脂肪及胆固醇过高,且内脏部分胆固醇含量更高

过量食用肉类及动物内脏,会引起血液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常被称为“坏胆固醇”)的水平升高,而这两类物质已被学界明确判定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如果觉得《清代时期,宫廷饮食之失》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