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古往今来 吃粥轶事——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

2023-07-1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55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在古代,厨具不那么先进,粮食不那么充足,吃粥反而是比吃饭更常见的一种饮食习惯,打油诗“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一句,说的就是喝粥的感受。浅显易懂,却又意味深长。

粥的历史久远,“黄帝始烹谷为粥。”可见在轩辕黄帝时,就已经教其子民“烹谷为粥”。在能煮饭的甑出现之前,人们只能使用鬲、釜型陶器来煮食物,但这类器皿的导热性不足,不能够蒸发出大量的水分而做出米饭类的“干食”,只能把稻谷杂粮煮成糊状,甚至流质食物,这种食物,是粥的雏形,可以说是最早的粥。

由于当时人们尚无饭和菜分开烹饪的习惯,所以这种粥,有很大可能是各类菜粥,肉粥,甚至果粥。好吃不好吃尚且不得知,但这类饭食,至少可以帮助消化蔬果肉里的营养,填饱肚子。

新石器时代,人们用“蒂”来煮粥,粥,原本写作“鬻”,这是个象形字,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把谷类放在陶器炊具“鬲”上烹制。再后来些,人们分出了稠粥和稀粥。正所谓,粥之薄者称作“鬻”,粥之厚者谓作“糜”。粥也有很多别称,如“糊”、“糜”、“飦”、“酏”等等。

古时候,穷人吃粥,是因为方便和廉价,性价比高。灾荒年月,“施粥”更是一种一种救急和慈善的途径。“啜粥声闻”,讲的就是一个施粥的故事,说的是周宣王时,有一年闹饥荒,一个大臣在院子里用大鼎镬熬粥喝,全家老小、主仆几百人一起啜粥。几百人喝粥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

穷苦人家喝粥也有励志的佳话,“划粥割齑”(齑:咸菜)讲的就是名臣范仲淹读书时与粥的故事。十几岁时的范仲淹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书院学习期间,他“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他几乎天天把冷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分几顿食用。有同学出自关心,奉上美食,但范仲淹坚辞不受。他说:“我已经习惯了喝粥,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报国为民的刻苦精神令人拜服。

古时候,富人也吃粥,为的是养生和长寿。《红楼梦》里薛宝钗劝林黛玉少吃补药多喝粥:“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古代宫中食粥则是隆重的礼遇。“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汉宣帝,诏令儒生诵读《楚辞》时,“每一诵即与粥”。唐朝皇帝也以“防风粥”赐给文人学士,据说白居易有幸吃过,“食之口香七日”。

喝粥也可以治病。医书也有记载:

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谓粥可实五脏六腑之气,且能逐热,一饮汗尽,二饮热去,三饮病已;唐朝孟诜曾作《食疗本草》一书,据甘肃敦煌石窟残卷本,此书中载有“茗粥、柿粥、秦椒粥、蜀椒粥”四方;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昝殷的《食医心鉴》,收录药粥方五十七首,并按中风、心腹冷痛、五种噎痛、七种淋痛等分为九类。

家常粥里暗藏温情与关怀;“粥炉燎须”,此典指表现兄弟姊妹之间的情意深切,照料体贴。而长者食粥更是尊重与身份的象征。因此,给老人做粥也成了儿女尊重与孝顺父母的举动,更是一种暖心的体贴。

(超小声,点开有优惠surprise哦)

关于皇帝食粥也有一个苦涩的笑谈:晋元康九年,惠帝司马衷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糜者,粥也。老百姓米都没有,何能吃粥。吃惯了肉糜的惠帝却说老百姓没米粥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不识民生疾苦的惠帝也因此言而贻笑千古,和古代欧洲那位奇怪吃不上饭怎么不去吃蛋糕的公主有所相似。

古时候,诗人也好喝粥,原因更是多种多样。东坡先生喜爱豆粥,说:“沙瓶煮豆软如酥。”他也喜欢白粥,白粥不但能充饥,而且有养生之功效。先生在书帖中曾写道,白粥“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不止如此,东坡先生在任徐州知州时,一次醉酒,友人艾贤特意煮粥,喝粥后他感到很自在,赋《热粥诗》云:“身心颠倒不自知,更识人间有真味。”

对食粥的有着深度痴迷的人,当属同时代的诗人陆游,他写《食粥》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在陆游眼里,“食粥”都能与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联系起来了。诗中的“宛丘”,指的是著有《宛丘集》的宋代诗人张文潜,也是一位曾撰文宣扬喝粥养生的诗人文人。

南宋词人刘克庄是“说与厨人稀作粥”,不是无米,是求新换味。同时代的诗人范成大吃粥是“镂姜削桂浇蔗糖,甘滑无比胜黄梁”。诗人杨万里则爱煮梅花粥而食:“脱蕊收将熬粥吃。”

清朝诗人赵翼的《檐曝杂记》里有两首《白粥诗》;清代大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说:“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对“粥”做了有趣的释义。

佛家也讲究吃粥。腊八粥虽有南北甜咸之分,却是全国各地,在寒冬腊月腊八节时,不约而同一同享用的一种粥。喝腊八粥在唐朝时只是佛家习俗,随着佛家的兴盛,宋朝时期喝腊八粥,就逐渐演化为没有宗教色彩的一种民俗,流传至今。

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牟尼立志成佛,出家修道,经过长期的苦行生活,仍没能在精神上摆脱人生的各种苦恼。就在他已经饥饿疲惫到极点的时候,一位牧女送来乳糜(糜者,粥也),他喝下去,恢复了体力。释迦牟尼发愿:“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自此之后,他每日都会受牧女供献的乳糜。一月后,体力强健,便到河中沐浴,洗去身上污垢,接着便在菩提树下静思七天七夜,最终觉悟成佛。佛门弟子把佛祖成道的十二月八日这一天作为成道节,喝粥,遂成为纪念佛祖的重要内容。

正所谓“一方人吃一方食”,各个地域有各个地域钟爱的粥。陕西关中人爱喝玉米糁粥,广东潮汕人则爱喝海鲜粥。大致来看,粥主要还有南北之分。

北方的粥大多以粮食、谷类等食材为主。有时也会添加少许蔬果、蜜饯等,味道以清淡为主,油荤比较少,甜粥居多。南方的粥则多佐以各类海鲜,猪牛羊肉,燕窝鲍鱼等等,味道以鲜美为主,咸粥居多,更注重滋补的功效。虽然粥的种类较有差异,但南北方人民对于粥的喜爱,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碗好粥,何人不爱?小孩喜欢吃粥,因为它滋味足,好消化;老人喜欢吃粥,因为它滋补,长寿;中青年人也喜欢吃粥,因为它养胃,保健;穷苦人家喜欢吃粥,因为它廉价,方便;富贵人家也喜欢吃粥,因为它养生,滋补。由此观之,国人食粥的文化源远流长,洋洋大观。

如果觉得《古往今来 吃粥轶事——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