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吃了那么多年的中药 一直以为没有毒(原来事实却是这样)

2023-07-1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6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十月开篇,第一个问题,我们来讲一讲中药毒性的事。为什么要讲这件事,因为有很多人认为,中药基本没有毒,也有很多人认为,中药有毒。那么,中药究竟有没有毒呢?

在说中药有毒无毒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迄今为止现存最早的本草《神农本草经》里面的中药是怎么写的。《神农本草经》共收载中药365种,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这种分类是什么意思呢?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说法:“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中品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也就是说,现存最早的中药本草著作是以中药的有毒无毒来分类的,或者说,从中药诞生起,关于中药毒性的认识就存在了。不仅存在了,而且还按照毒性有无来分类,来指导临床应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人存在一个误解,觉得中药就意味着纯天然、无毒副作用,认为吃中药安全, “治不好起码也治不坏。”所以不少病人都习惯选择服用中药, “中药治本,没有副作用;西药见效快,但副作用太大。”难道中药真的没有副作用? 其实,在西汉之前,一切药物都是以“毒药”作为名称。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对此,丹波元坚《药治通义》指出: “毒药”二字,古多连称,见《素问》及《周官》,即总括药饵之词。可见当时之人就已经发现了药物所存在的毒副作用,但因其无法清楚地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因此将药物统称为“毒药”。 东汉时代, 《本经》提出了“有毒、无毒”的区分,并指出,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素问》也说: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内经》七篇大论中,亦有大毒、常毒、小毒等论述。可见,当时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以很好地把握住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间的平衡。 此后,人们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认识得更为清楚。张子和曾说: “凡药皆有毒也,非只大毒、小毒谓之毒。”张景岳也说: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是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 早在中国最早的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古人就已经做出了药物的毒性分类。该书记载药物达三百六十五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功专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功专治病补虚,或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一百二十五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由此可见,在中药的传统观念中,人们是以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以及毒性大小的。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纠偏也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因此中药的毒性,其实也就是它得以治疗疾病的原因所在,只要能够把握住药性的强弱,就能够让它有效地治疗疾病,但又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机能。

有毒中药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在我国,中药一开始就被称作“毒药”。《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聚毒药以供医事。”《类经·卷十四》指出:“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古代毒药的概念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区别。如果现在仍这样看,无疑是扩大了“有毒中药”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共收载有毒中药72种。其中大毒中药10种,有毒中药38种,小毒中药24种。列入卫生部“毒性药品管理品种”范围,受《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约束的有毒中药共28种,除此之外认定其为“有毒中药”都应慎重考虑。

最后,如果再有人问起,中药究竟有没有毒性?你可以告诉他,中药学不仅从来不回避毒性,而且从诞生起就重视药物毒性的识别和应用,但不是所有中药都有毒性,不同中药的毒性表现也不一样,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

如果觉得《吃了那么多年的中药 一直以为没有毒(原来事实却是这样)》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