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清明|插柳 踏青(寒食 背后竟都有这样的「中医原理」)

2023-07-1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82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本 期 导 读

清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祭祀节日,同时也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人对于清明习俗非常了解,但你知道清明习俗与中医的关系吗?

清明为春季倒数第二个节气,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我国地大物博,但整体而言此时气温逐渐升高,雨量增多,春风温润柔和,万物生长。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讲得便是清明这春风。清明节除了具备丰富的自然内涵之外,也是唯一一个以节气命名的重大节日,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在历史的淬炼中逐渐发展形成,它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从古至今经济、人文的发展。

清明习俗背后的中医养生原理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清明节的具备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其实都与我们的自然规律、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插柳——顾护初升阳气

清明节中我国有很多习俗,其中观世音以柳枝普度众生,所以人们认为柳枝可以用来辟邪解厄。清明节正是柳条发芽之时,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柳枝代表着生命力。

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百姓盼望柳条带来的生命力,期盼着身体健康、人丁兴旺,自然百鬼也不入家门了。从中医角度认识,清明节气时万物生长,人体也是阳气升发,插柳的习俗也寓意着顾护初升阳气的意思。

同时柳条也是古人常用的中药,具有祛风,利尿,止痛,消肿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解热镇痛药水杨酸钠便是从柳树皮中提取,可以用于治疗热病。柳条不仅寓意则辟邪保平安,也是一种古代老百姓常用的药物。

祭祖与踏青——疏肝气

清明节是一个哀思与欢快相并存的节日。清明节真正的源头是祭祀祖先,起源于周秦时代人们对祖先的祭祀活动,祭祀是清明不变的主题。

除了祭祀祖先以寄哀思之外,清明节也有欢快舒畅的一面,如踏青、植树、放风筝等,其实这都与一个传统的节日密切相关,那就是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

随着历史变迁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祓禊」的情形,由于时间与清明节临近,又都是在郊外活动,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开始尚分头而行,后来逐渐合而为一。

从养生角度看来,不得不佩服古人生活智慧,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认为木气主升发,肝属木,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

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太过,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也可以导致木乘土的情况,导致脾胃功能下降,此时祭祖,不免容易导致情绪悲哀,茶饭不思,虽说祭祖是纪念旧人,但也是是对未来生活的期盼,祈求祖先保佑,适当外出郊游踏青,不仅可以舒畅心情,条畅肝气,更可适当运动,健运脾胃,这样就能顺利度过清明节气。

疫情期间,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人少的地方走走,比如公园、广场、树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尽量多活动。

清明节习俗的逐渐形成,恰恰体现了老百姓掌握自然规律,掌握养生规律智慧的体现。

清明饮食习惯的变化

寒食节与古代禁火的关系

其实清明节与我们古代传统节日寒食节关系密切,寒食节是清明节气的前一日,这一天要禁烟火,吃冷食。

古人生火非常麻烦,所以终年都不会熄灭火种,但初春气候干燥,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故古代提倡禁火,此时便只能制作寒食了。所以清明节时候,不少地区都有进食寒食的习惯,如山西的子推馍,老北京人的炸馓子,山东的冷饽饽等。

清明饮食宜温与阴湿天气的关系

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相聚太近,而清明时节多雨阴湿、乍暖还寒。此时的饮食宜温,需要顾护阳气,养脾胃,而寒食的习惯并不适合百姓的饮食规律,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部分饮食习俗则融入到了清明节当中。

在南方地区,则喜爱制作青团、清明果等,一般采摘鲜嫩的艾叶,焯水制作成汁,拌进糯米粉里,蒸制而成,也有用菠菜、酱麦草上色,绿色赋予青团以春天的绿意,透着浓浓青草味的香甜。

清明雨纷纷,湿气弥漫,而艾叶性味辛、苦,温,正好可以祛湿散寒解表,同时糯米中所包的馅料不尽相同,既有芝麻、花生酱、白糖做的甜馅,也有香菇、笋丝、肉丝、腌菜等制成的咸馅,可以提升口感到达养脾胃的作用,非常适合清明时节气候变化,体现了老祖宗的养生智慧。

如果觉得《清明|插柳 踏青(寒食 背后竟都有这样的「中医原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