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圆觉经》:普眼菩萨的问题 修行圆觉的方法(如何看待“身心”)

2023-07-0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99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圆觉经》的开始,是文殊和普贤二位菩萨代表大众来首先提出问题。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大家应该很熟悉,他们常作为佛教菩萨的代表,在民间的信仰都非常广泛。这两位大菩萨的法像特征,一位骑青狮象征智慧猛利,一位乘白象代表行愿广大;他们和毗卢遮那佛(即释迦牟尼如来的法身佛,也是一切众生的法身佛)合称为华严三圣。华严三圣这三尊佛菩萨,其实也是表法的,象征了修佛的精髓:明心见性、得见真如(象征见到毗卢遮那佛),智慧和行愿都修行圆满了,也就成佛了。

因此,佛对文殊普贤二菩萨所讲的法,可以说就是圆觉经的精华提纲。修行圆觉的大原则和大方向,已经都说出来了。根器上等的众生,真正悟解了文殊普贤二菩萨的道理,就可以依此修行,因为修行“圆觉”,并没有什么非得一定的固定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条条大路皆可通往灵山,只要你是依照真正佛法的指引。佛法正如指月之手,只要你排除干扰,专心一致看向手指的方向——那轮圆满皎洁的满月(象征众生皆有的圆觉自性)。如果只沉迷在四大六尘的幻相中,看不到指月之手;或者将指月之手当成了月亮,那都是错误的。

但是众生的根器优劣有别,绝大多数众生没有这么高的智慧和福报,能做到言下即悟,立地成佛,因此接下来第三位,是普眼菩萨以大慈悲心,代表众生来向佛发问,请佛再进一步具体说下,如何渐次的修行“圆觉”,修行中应当如何思维,如何住持身心?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

佛回答普眼菩萨,修行圆觉的方法是要正念远离诸幻,先依佛法的奢摩他来修行。所谓“奢摩他”,在《圆觉经》后面经文有专门讲到,意思就是“取静为行”,也就是修“静”。

在佛教中,“奢摩他”这个名词翻译成中文是“止”的意思,能止息一切杂念,心自然也就“静”下来了。所以这一段的大意,就是先摒弃杂念、清静内心,持守戒律,安坐于静室中开始修行“圆觉”。

佛在对文殊普贤二菩萨所说法中,已经明确说过了众生的“身与心”皆是“幻相”,也是无明的根本。所以修圆觉,也必然是从“身与心”开始下手。在道家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阐述:“吾之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我们的心念意识,烦恼妄想都从哪里来?其实无非是从身体而来。人一生忙碌颠倒,不过是为了满足这个肉身的需求,如果身体不存在了,当然也不会再有妄想杂念,更不会有心中的患得患失了。

所以接下来,佛教我们,先修止(奢摩他),初步能定,再修观。如何观呢?先从这个肉身观起,观想此身都由四大组成: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归于地大;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溺,归于水大;暖气归火,动转归风。

当“地水火风”四大有朝一日各自分离的时候,这个肉体的“妄身”,又在何处呢?所以就知道这个肉身,从究竟上来说并没有“实体”,只是四大因缘凑合成了这个肉身的“相”,实际就如同“幻化之相”。

今天的科学也已经知道,人体肉身的物质组成,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夸克,一直分解下去,到了最后就成了“空”,其中包含的真理,还有待以后的科学发展去进一步研究。

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同样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六根四大,内外凑合成这个能看能听能走能想的身体。

六根与四大之间的关系很奥妙——想想看,我们为什么知道有这个身体存在?只是因为你能看到身体,能触摸到,有痛觉、有舒服的种种感觉;同样我们为什么会知道世界万物的存在?也是因为这六种感官告诉我们,它是存在的,但是真的就是一定“存在”的吗?

按《圆觉经》所说:人体和万物都由四大“幻化”假合而成,而知道万物存在的,只是因为六根依附于四大发挥出的作用,所以四大六根,其实质同为因缘“幻化”。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佛未必会争一炷香,但是人活在世间,确实就是在争一口气。我们的这个身体,看起来能力很强,其实却非常脆弱,如果一口气接不上来,人也就马上走了。

《四十二章经》中说:佛问各弟子,生命可以短暂到什么程度?有回答数日之间的,有回答一顿饭时间的,佛都不认可;有弟子说,命在呼吸之间,佛就认可他明白大道了。

所以,人可以说就是靠一口气活着。这个“妄有缘气”,就是四大中的“风大”,也是生命来往不息的动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产生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六种感官意识,人常常把它们综合起来叫作“心”。心意识生灭不停,好像是存在却又难以捉摸,所以佛法说:“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关于这句话,还可以参考禅宗的这个公案:二祖慧可当年去向达摩祖师求法,他对达摩说:“我的心不得安宁,请老师帮我安心。”达摩说:“把你的心拿出来我帮你安。”二祖自己思量揣摩,对达摩说:“我想寻找这颗心,却发现了不可得。”达摩于是说道:“那我已经帮你安心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智者乐道

如果觉得《《圆觉经》:普眼菩萨的问题 修行圆觉的方法(如何看待“身心”)》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