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袁隆平——禾下乘凉逐梦者(如何让亿万人吃上饭的)

2023-07-0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6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11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禾下乘凉梦”的追梦者,袁隆平的追悼仪式在长沙万寿园陵墓举行。这位老人一生都在研究水稻,并致力于让全世界的人吃得饱,他长眠在深爱的土地上。让我们回忆一下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5月22日,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晚年的他应该在家安享余生。但他心系中国人民。直到今年年初,他在海南三亚南帆基地进行科研。曾几何时,数亿中国人因为不能吃白米而不得不采摘树皮吃草根。曾几何时,世界上第一个高产杂交水稻出现在中国,亩产量创下了世界纪录。曾几何时,袁隆平院士向几十个国家的农业专家讲授杂交水稻技术课程,并根据中国的方案和中国的经验传授给世界人民。人的一生可“重于泰山”,也可“轻于鸿毛”,袁隆平院士一辈子为人民挨饿奋斗,一人养育了亿万中国人民。袁隆平院士把他传奇般的一生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是如何让亿万中国人种上好的田地,吃好饭的呢?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此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因此袁老从1930年到1945年,袁隆平和他的父母四处漂泊。曾在北京、江西、湖南、湖北、重庆、江苏等地学习和生活。年轻的袁隆平看到中国人民从小就饱受饥饿之苦,希望人民有足够的食物。因此,1949年,他选择在西南农业学院学习农作物。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袁隆平也加入了空军。后来,因为新中国的建设更需要他。幸运的是他选择了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否则我们今天可能吃不到袁隆平院士发明的杂交水稻。1953年,23岁的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业学院,被分配到湖南怀化的安江农校任教。他在这里呆了18年。这也是他发现和发明杂交水稻的起点。1960年,30岁的袁隆平在农校实验场查看实验结果时,意外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特性的稻穗。对于这样一个小发现,普通人可能会忽略,但知识渊博的袁隆平,这可能是一个机会,所以他用那株稻穗来尝试。他有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后代具有一些优良的品质。因为它是天然杂交水稻,所以不可能大规模生产。所以他人工去除了水稻的雄蕊,希望通过人工授粉生产杂交水稻。他把这种水稻的生产掌握在人类手中,并用农业科学战胜了饥荒。在袁隆平的不懈坚持下,他终于在1964年在试验田找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人工授粉后,他产生了第一代不育种子。袁隆平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袁隆平在14000多个水稻穗上逐个检查出了6个不育株。想想小麦穗有多大。从14000多穗中找出6株简直就是大海捞针。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三系法成功培育杂交水稻,颠覆了国外提出的传统经典无性杂交理论,使水稻亩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实验的第六年,袁隆平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育)。他的文章一发表就引起轰动。3个月后,国家科委以科委九局名义正式致函湖南科委和安江农业学校,支持袁隆平开展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指出这项研究如果成功,意义重大。这将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1968年,袁隆平在农业学校的实验田里种下了700多颗珍贵的不育种子,但不育的幼苗却被一些恶毒的人蓄意破坏,所有的幼苗都被拔出,这也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心碎的袁隆平四天后在学校废弃的古井中发现了五株剩余的实验苗,他没有放弃,继续坚持实验。后来,他先后在云南等地野生稻引入。

1971年,袁隆平被调到省农业科学院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在1973年攻克了制种的关键,探索出了一套制种技术。1977年,袁隆平写了两部作品。杂交水稻栽培的实践和理论以及杂交水稻育种和高产关键技术的出现正式标志着杂交水稻技术的成熟。自1964年袁隆平院士走上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之路以来,他从杂交水稻南优2号的原始强强组合开始,与水稻形成了一辈子深厚的情谊。到1987年,国家863计划重点研究两系杂交水稻。袁隆平已成为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小组组长。经过9年的攻关,他终于在1995年取得了巨大成功。

与同期三系制稻李良溪法相比,产量提高了5%~10%左右。而且大米的质量更好。两系杂交水稻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原有的杂交水稻技术已成为世界第一,但袁隆平院士深知,做科学研究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意识到2系法之后,他并没有被眼前的成功所迷惑。1997年,他利用这一胜利,提出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他曾说,他有一个梦想,我们试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高,穗比扫帚长,粒大如花生。他的老人和助手在稻穗下乘凉。也许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超级杂交水稻研究项目逐步攻克,第一步于2000年实现。亩产量达到700公斤。在原有产量的基础上,亩产量增加50公斤,2004年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与一期工程相比,又增加了50公斤,但袁隆平院士在采访中表示,生物研究不仅要紧跟潮流,也要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努力实现每亩900公斤的目标。2011年,袁老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第三期水稻试验田亩产量达到926公斤。2014年84岁的袁隆平院士为了保护中国的粮食安全免受外国卡脖子,启动了1000公斤超级杂米项目的第四阶段。最终,该项目的平均亩产量达到988.1公斤,创造了世界纪录。袁隆平院士不仅希望好土地上种好稻,而且希望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好稻。因此,袁隆平院士对转基因技术在杂交水稻中的应用非常乐观,认为这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支持相关部门关于转基因作物研发的决策。

为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抗虫水稻安全性的疑虑,他作为第一个志愿者尝试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尽管目前的水稻产量很高,几十年前因食物不足而挨饿的中国人不再担心饥饿。然而,随着我们桌上的产品越来越多,袁隆平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浪费问题。愤慨的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我们的人均食物份额远远高于国外水平,但浪费的程度也非常大。你要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吃不饱饭,收获不是浪费的原因。我想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限制人们的浪费,自觉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院士还认为,杂交水稻有一个覆盖世界的梦想。他认为他发明的杂交水稻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甚至要把它推广到全世界,使全世界人民不再挨饿。目前,印度、越南、美国、巴西等东南亚国家杂交水稻大规模种植面积已达800万公顷。每公顷产量比当地品种高出约两吨。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在全世界推广杂交水稻的梦想实现了。1999年,经有关机构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将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步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我相信有很多向袁老一样的逐梦者,也会有更多的接班人接过他的旗帜。

如果觉得《袁隆平——禾下乘凉逐梦者(如何让亿万人吃上饭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