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独家专访|李健:流行音乐需要门槛

2023-07-0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11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

文|孙小川

歌手、创作人、清华学子、段子手……这些看似联系不多的头衔却在李健身上和谐共存,从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的惊艳亮相到今年专辑《无时无刻》的音乐元素融合,李健一次次带给听众们惊喜。近日,李健接受《环球时报》专访,他告诉记者,“流行音乐需要门槛,日渐发展的科技并不是‘垃圾’音乐泛滥的理由,大量的复制没有意义,我们需要真正有创造性的作词人、作曲人来丰富这个行业。”

环球时报:如何看待对您作品“风格单一”的评价?

李健:也许在今天这个时代,被说作品不够丰富更像是一种“褒奖”,太多作品忽略音乐本身,它们更像是各种音乐类型的堆积,仿佛不加一段电子、说唱就跟不上流行节奏似的。音乐作品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确的表达,所以音乐形式相对来讲是次要的,我只是做自己喜欢的某种音乐形式而已。

环球时报:更看重歌曲的曲还是词?

李健:流行歌曲的歌词占比会略多些,占到百分之六十左右,旋律是百分之四十,当然曲子也很重要,旋律悦耳的时候人们才会愿意仔细聆听它所描述的内容。我个人包括身边的朋友听歌都有个习惯,就是一定要知道唱的是什么,基于这一点我觉得词更重要一些。中文的歌词很有力量、能够直指人心,而且中文歌词有其独特之处,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流行音乐需要真正地在文字上有造诣、有创造性的作词人来填充。

环球时报: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李健:其实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有感染力的音乐不仅可以使剧情更有说服力,也能让观众投入更多情绪到影视作品中,但遗憾的是一些对音乐一知半解的导演常常会干预创作,不可否认也有不少优秀导演的音乐品位是非常好的,例如王家卫、马丁·斯科塞斯等等,他们不一定会作曲,但他们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哪几种类型的音乐,同时也尊重作曲家的创作,这就足够了。

另一方面来讲,人们会对某类影视音乐形成一种套路性的认知,仿佛煽情的时候一定要大弦乐,古装戏一定要小调音乐,我个人不理解这些千篇一律的模式从何而来,这种固化思维不仅会影响观众,也会让作曲人懈怠,当创作工作者慢慢失去创新意识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艺术的变形。

环球时报:线下和线上的演唱会给观众带来什么不同的体验?

李健:疫情的冲击给演出行业带来了变化,线上的形式一定会在疫情当中和疫情之后有部分保留,会成为一种方式,但我个人更享受线下面对面的感觉,舞台上偶尔的噪音,甚至是灰尘、观众的喧嚣都属于现场的一部分,包括演员跟观众的眼神交流,这些在线上是不太能做到的。不过有一个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线上可能人数非常多,几百万人,它给更多爱好音乐的人提供了观看的平台,再者线上的票价相比线下要便宜不少,同样也兼顾了部分负担不起线下演出费用的群体。目前来看去现场是越来越奢侈的事情了,所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的虚拟来代替真实,真实不断地被各种技术去虚构着,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趋势。

环球时报:为什么在今年的专辑《无时无刻》中加入了摇滚、爵士的元素并亲自参与编曲?

李健:其实我所有的唱片都有自己参与编曲,但无所谓署不署名,对我来讲,我无需通过把名字添加到制作和编曲中去标榜和渲染自己,我唯一需要的是最后产物的完整性,只要最终出来的结果大家喜欢、自己喜欢就可以。音乐类型的东西,不能否认是随着不同阶段的发展有刻意主动追求的因素在,现在会更开放一些,接下来我也可能会尝试些新元素,比如Funky和Reggae,但这些元素仅仅是锦上添花,它们不会成为我音乐作品的主体。

环球时报:作曲和编曲的关系?

李健:两者区别非常大,作曲是线性的而编曲是立体的,当然都有不可取代性。我通常认为编曲和作曲是两个范畴的,就像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古典音乐家在配器上没有那么擅长,很多一流的编曲师也不太会写歌曲,其实是完全区分的,但它们又彼此关联,当然也有一些很有能力的人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但最好的办法还是协作,各自发挥最大的优势,因为任何一份工作都是细化的。

环球时报:为什么部分流行度高的音乐作品缺少艺术性?

李健:流行歌曲毕竟是大众艺术,没有必要要求它有多艺术化,但是流行歌曲也不能一点艺术元素都没有。现在的大环境就是这样,海量音乐的出现造成了音乐市场蓬勃发展的假象,但海量的音乐意味着海量的“垃圾”,在网上搜索一下午甚至发现不了几首有新鲜感的作品,因为科技的发展,音乐的门槛也在逐渐降低,很多人误以为作曲仅仅是对几个软件的熟练操作,反而忽视了基础的音乐理论积累。

现在有生命力的歌曲很少了,我们需要正确的音乐审美导向。也并不是要求现在的作品有多么与众不同,事实上所有的音乐内容和主题人们都写尽了,无非是找一种新的表达去诠释,一首歌曲通常来讲如果它的文字、旋律走向包括后来的发展完全在我们意料之中,那就没有太多意义了。

环球时报:如何在作品的音乐性和商业性中找平衡?

李健:对我个人而言,音乐作品中没有商业性,我根本就不是一个企业家,更不是一个经营者。音乐仅仅是我个人领域里面的一种艺术形式表达,所谓的商业在我这里更像是艺术本身之外的“奖赏”,当你的音乐做得好,听众喜欢,商业性也就随之而来了。商业性并不是什么音乐流行一堆人跟着风去写类似的作品,恰恰相反,距离某一种非常流行的音乐形式越近,你离真正的商业就越远。

如果觉得《独家专访|李健:流行音乐需要门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