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康熙:统一多民族的捍卫者 擒鳌拜平三藩(康乾盛世的奠定者)

2023-07-0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02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康熙执政之初,便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作为清朝入关之后第三任君主,康熙在朝堂之上的权利地位并不稳固。顺治帝去世之后,朝廷权利从皇帝的手中,再次被分划给文武大臣。北京的政务权利,把持在顺治托孤四大臣手中;此外地方上除去清军自己的武装部队外,还存有“三藩”部队。

割据一方的三藩

此前为求迅速完成国内统一,清朝许诺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藩王”权利,并且扶持其建立自己的专属部队。在统一战争时期,三藩部队是清军手中的开路先锋。面对大顺军和南明部队,三藩部队勇猛向前,为清朝建立大一统王朝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功劳虽大,但如今的三藩已经成为清朝最大的敌人。三藩割据一方,独领地方军政大权。

远处,还有郑成功、蒙古等势力不断对清朝领土进行侵扰。整个国家因为周遭势力的侵扰,呈现出南方商船不出海、北方驴马不出关的奇特景象。顺治十八年,年仅24岁的顺治帝驾崩,八岁小皇帝玄烨即位史称康熙帝。摆在康熙面前的问题不少,父皇顺治帝尚且无法找到有效处理办法,八岁的黄毛小儿又有何办法应对?

诚然康熙执政之初,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但是仔细来看,问题虽然繁多,却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爆发。如若康熙抓住机会、把握时间,便可以能够将诸多问题尽数解决。八岁的小皇帝,必须要同时间赛跑。只有自己尽快解决问题,清朝的稳定统一地位才能够确立。玄烨康熙帝,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多民族国家捍卫者。

平定三藩

康熙12年,玄烨刚刚在紫禁城内解决四大辅臣最后的反对者——鳌拜。鳌拜被康熙拘禁之后,其党羽瞬间化作鸟兽散。清朝的中央权力,终于回归康熙个人手中。康熙拿到权利,将自己维护多民族统一视为己任,开始寻找下手解决的目标。思来想去,玄烨决定从三藩开始下手处理。

三藩割据问题,其实背后仔细说来仍旧是民族矛盾。吴三桂等人曾经以汉将身份投降清朝,为表忠诚在清军南下入关的过程中,三藩一直充当着开路先锋的角色。最终清廷统一,按理对三藩部队进行分封。清廷一开始对于三藩还是颇为厚道,土地、军政大权都牢牢把持在三藩手中。但三藩割据一方,时间久了双方难免心存猜疑。

三藩认为清廷非本族衙门,并不会持续给予其好处;清廷认为三藩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对于自己的统一大业造成较大的阻碍。一开始康熙仅仅只是用文斗的方式,通过收缴权利、令书施压等方式,来震慑三藩达到自己收回三藩的目的。但三藩本身在清廷、明廷混迹多年的老江湖,玄烨的心思被他们看得一清二楚。

康熙12年3月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回到辽东,留子尚之信镇守广东。康熙要削藩,三藩却想尽办法要保存自己的实力。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只能通过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三藩对阵清廷,主力军是吴三桂部。康熙据此分析,尚可喜、耿精忠两人意志并不坚定,便对他们以安抚、招降为主。

绿营子弟兵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康熙严令清军作战时,切莫对南方老百姓有过激行动。此外康熙开始逐步提拔汉将、平等划分战功,将绿营纳入国家常规部队。最为重要的是,绿营开始实行世兵制。考虑到此时国家正处在恢复期,当兵和当农民在收入上的差别非常之大。在军事上,汉军将领和士兵都已经能够享受到比以往更高的待遇。

三藩手中的部曲听闻情况之后,再无战意可言。每个人的心中都是寻思着怎样脱离三藩,迅速加入到清军麾下。三藩以民族矛盾的旗号掀起对扛大旗,最后被康熙以刚柔并济的办法所破解。平乱三藩的过程中,康熙对于民族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清朝作为少数人主导的政权,在民族问题上如若一昧使用强硬政策,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民族融合

康熙总结经验,开始对清朝的民族政策进行调整。此前努尔哈赤标榜自己是金朝的后人,在政策上遵循金朝旧制传统,实行“崇满抑汉”的政策。但随后几位清朝皇帝,并未尊崇努尔哈赤的构想,始终致力于解决民族阶级不平等的问题。但这些政策,大多以宽慰、安抚为主。如若真正遇上满汉矛盾,其实仍旧存有关系不对等的问题。

其中以《逃人法》带来的影响最为恶劣。《逃人法》是清朝初年针对民族问题设置的法律条文,文书规定要对逃人实施酷刑、镇压等手段。但《逃人法》颁布之后,清朝的民族矛盾仍旧未能解决。康熙认为《逃人法》弊大于利,苛刻立法反倒最后会形成和三藩危机一样的问题,最后搬起石头砸清廷自己的脚。

清朝流民图

《清圣宗实录》记载:“逃人之事,事关重大,立法严苛恐百姓牵连,故令条例履行更改鉴定,以期兵民两利。”《逃人法》进一步削减刑法判处刑期,继而减少对于汉族百姓的欺压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改善满汉关系确实存有积极作用。清朝对于普通百姓的维护力度并不大,更多时候致力于维护汉族高级官员的利益。

康熙年间,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除去常规的选人任才的方式外,康熙时常自己翻阅军情奏折,发现其中亮眼表现者加以提拔。此外康熙喜爱阅读地方大吏陈奏的文书,通过行文手法和用词措辞方式来断定官员是否具有贤才。姚启圣、李光地、周培公,都是被康熙视作心腹的汉臣。维护汉臣的地位,对于康熙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含义。汉臣有较高的地位,才能够体现出康熙对他们的重视、对于整个民族的重视。表面上康熙是重用某一个人,其实却是体现对于一个民族的依赖和信任。只有皇帝身边源源不断地出现相关人才,才会让人觉得坚持参加科举考试有意义,为清廷效力是有奔头的。不得不说,单从执政水平来看,以及用人之道的方法来说,康熙绝对是少有的顶尖水准。

满蒙友谊

此外除去满汉问题外,康熙还致力于解决满蒙问题。满蒙问题,相较于满汉问题更为特殊。首先满蒙两族原本关系密切,在清朝入关之前便已经有多年的战略合作同盟关系。两家颇有渊源,但随着满族确立统治地位,双方的关系已经向着不对等的方向发展。蒙古此时已经分化为不同大小的各个部落。虽说仍旧有较为出众的部落,但整体实力并不强劲。康熙认为同蒙古部曲的关系,应当首先确立友好的大方针。康熙九年将顺治皇帝从兄简亲王的女儿下嫁给蒙古。康熙一生共养育八位公主,其中有六位都先后奔赴蒙古下嫁。康熙为后世继位者定下基调,满蒙友好的大前提是联姻和亲,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仍旧未能动摇。

联姻是康熙表面上给到蒙古族的甜头,但同时也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方法。1691年(康熙三十年),玄烨在多伦会盟之后,同喀尔喀三部达成协定,以盟旗制度取代原有的部落管理方式,由清廷直接出面管理喀尔喀,并纳入旗人范围中。康熙的做法,虽说维护了民族统一大团结,但也给清朝带来隐患。

垂涎蒙古多时的沙皇和噶尔丹,眼见蒙满关系走向融洽,蒙古各部从分散重新走向整合。如若想要继续实现“南下”计划,便需要以战争和武力的方式逼迫清廷妥协。此时清廷实力大增,除去自己核心的八旗部队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绿营士兵参战。面对善用火器的清军,沙皇和噶尔丹一路损兵折将,最后只能回到谈判桌上签订《尼布楚条约》。

结语:

回头来看康熙的一生,堪称绝对的传奇。少年成名、中年征战、晚年创下盛世,对于康熙而言自己作为皇帝已经足够优秀。当然康熙之所以能够创下清朝的中兴之势,主要是得益于自己较为合理的民族政策。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如若没有良好的民族政策,国家将会非常难管理。清朝作为少数人把持的封建王朝,深知自己在管理国家上毫无优势可言。

康熙及时补入汉臣、解决三番隐患、平定郑氏台湾,清朝内部危机得以解决。这才让他腾出手,有机会去解决外部危机和矛盾。经过补充之后的清廷,面对豪强沙俄并未因此懈怠。反倒乘机将蒙古收回自己手中,粉碎其想要毁灭多民族国家格局的想法。

文献参考:《康熙大帝》、《清圣宗实录》、《清史稿》

如果觉得《康熙:统一多民族的捍卫者 擒鳌拜平三藩(康乾盛世的奠定者)》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