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生活散记|端午的粽子还没吃完吧 闻粽子余香(听澜涛开讲)

2023-07-0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1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粽子的余香

▓ 张澜涛

过端午吃粽子,一习相延二千多年。

到底是哪位聪明绝顶的祖先,第一个发明了用芦苇的叶片包裹糯米,可以成为好吃的食品粽子的呢?查无此证,我们后人不得而知,况且称之为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吧,就像《诗经》没有作者一样。

根据相关资料考证,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两晋时粽子作为端午节的食品,被延习至今。

粽子除了好吃之外,还跟两个历史名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楚国诗人、政治家,官至三闾大夫兼内政及外交大臣,对内主张举贤任能、严明法纪;对外力主联齐抗秦。自古能臣必有殃,屈原遭遇了楚怀王与贵族集团的排挤和诽谤,先后被贬谪发配流放。当他得知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尽于汨罗江,以身殉国。人们用端午节吃粽子,纪念这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历史伟人及一代光照千秋的文化名人。

二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末期的吴国大夫、著名军事家,为躲避迫害,从楚国逃亡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记述了伍子胥的悲情人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意思是,吴王夫差听闻伍子胥死前乱语诅咒,盛怒之下,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用皮革包裹,投入钱塘江,并在此建祠纪念他。按吴越人的传说,这就是粽子的来历,所以端午吃粽子也是有纪念伍子胥的深刻含义。

屈原、伍子胥生命的结局皆归属于水,一个自投汨罗江,一个被吴王夫差扔进钱塘江。水是生命之源,这就极容使他们被分属于那个时代的人记住名字。

其次是端午吃粽子纪念此二人,跟他们的德行资质紧密相连:

屈原用《离骚》《九歌》《天问》为命运呐喊,为民生呼唤,一句“哀民生之多艰”,表明他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休戚相关,从而使他与楚怀王的穷凶极恶,横征暴敛,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其受到百姓的爱戴。所以人们用端午吃粽子,深情地纪念他。

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吴国,对吴王夫差的忠诚,像把一颗红心提在手上那般的殷切。为了国家安宁,他多次劝谏夫差杀掉勾践,夫差不听,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走歧路。反恨伍子胥不与他同谋,派人赐剑子胥自杀。伍子胥临死前对门客说:“请将吾睛挖取悬于东门(即今日苏州胥门的由来)之上,吾要亲见吴国覆灭。”

果不其然,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为越国所灭,勾践卧薪尝胆,实现了他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宏志。国破家亡。吴国人痛恨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谏,演绎了丧权灭国的悲歌。

伍子胥和屈原一样,值得天下的百姓用端午吃粽子来纪念他们。

粽子从纪念历史名人一路走来,逐步演变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粽子是糯米的糯香、芦叶的清香,合成的馥郁芬芳,看上去有棱有角,闻起来沉心入肺,吃起来糯绵可口,可谓端午不可或缺的时令食品。倘若端午没了粽子,这个传统节日会过得多么寡然无味啊!

芦叶与糯米这两种不同形物的独家绝配,造就了 粽子这种食品经久不衰的传奇,以至于我们后人对祖先这一空前绝后的发现,不得不投以赞为观止与仰望的目光。

江河湖海滩涂丛生的芦苇,根据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里记载: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可治多种痼疾,清胃火,除肺热,健脾利尿之疗效尤甚。所以芦叶与糯米的结合,既是好吃的食品,亦是药膳,这可能就是它千百年来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吧?是的,一定是的。

然而糯米也不是等闲之物,它能健胃脾、补中气、利消肿,药用价值亦为不俗。

芦叶跟糯米的结合,实际就是典型的药膳食品,在“吃了端午粽方把棉衣送”的时节里,感觉粽子的节日文化、食品文化、药膳文化,传递的是中华民族千情万物,无不打上博大精深的烙印,是一个民族伟大的象征。

如果说白水粽子延续了千年素雅色调,那么,当代人继承传统创新的咸肉粽子、蛋黄粽子、五香粽子、赤豆红枣粽子、各类色彩斑斓的粽子,就是让传统的粽子,携带丰富的色彩文化传播,直到挥之不去的永远!

如果觉得《生活散记|端午的粽子还没吃完吧 闻粽子余香(听澜涛开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