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清明节(寒食节和介子推的故事)

2023-06-2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49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清明节大约是始于周代,到现在为止差不多有2500年的历史了。清明节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是吧?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清明节也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按照习俗人们要举家出动,把食物供奉在亲人的墓前,为坟墓再添一些新土,着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其实要说起来清明节在古代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含义,一开始并不是祭祀祖先的特有的节日,为什么清明节有了这样的一种含义呢?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就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同样古代也有一个人叫借此推,为了纪念他,这人们就创造了一个节叫寒食节。

寒是寒冷的寒,食是食物的食。从字面上的理解就能看得出来,就是说到了寒食节这一天,家里不能生火,只能吃冰冷的东西,不能吃热的。

古代的时候,寒食节就在清明之前没几天挨得非常近,先是寒食节,然后是清明节,紧接着清明节没过几天,又是一个节,叫什么节?叫上巳节。说起寒食节,可能还有人知道介子推什么的,但是上巳节,这就离我们有点太遥远了。但是咱们如果不说上巳节这个名字换一个词,三月三这就知道了。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轩辕黄帝就是三月三这一天出生的,也要纪念一下,那怎么纪念?不是去给黄帝烧香磕头,而是大家集体出去春游,用春游的方法来纪念轩辕黄帝,纪念我们的人文始祖,只不过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上巳节了。据说在周朝的时候就有,而在汉朝的时候就列为了国家的正式节日。

唐朝的时候是国家法定假日,到这一天大家集体结伴出去春游,吃吃喝喝,欣赏一下湖光山色美景,是一个多么惬意的事情,是吧?可惜宋朝以后这个节就没了,实在是太可惜了。为什么没了呢?主要一个原因就是从前面的寒食节算起,过了没几天,就是清明节,清明节过了没几天,就是3月3,这三个节日挨得太近了,在不断的历史变迁之中,这三个节日慢慢的就会聚到了一起,原来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归到清明节里面了,后来的3月3上巳节也归到清明节里面了。

这说起介子推,那就要说起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叫重耳。他还没当国君的时候,很可怜,让人追着到处打。幸亏身边有一个忠心耿耿的谋士,没错,就是介子推,借此推领着他到处逃窜,到处逃跑,后面是追兵,一直追着他们死追猛打。

这俩人被追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连吃的都没了,饿得实在没办法了,介子推就说我去帮你找吃的,可是哪有吃的,走了半天什么都没找着,随后牙一咬心一横,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然后烤熟拿去给重耳吃了,重耳还吃得贼香,吃完了也不知道是什么肉,到最后才知道是介子推的肉,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

再往后来,这位重耳先生就如愿以偿当上了晋文公。介子推此时已经离开他了,他当了官之后介子推就功成身退,主动的退隐山林去了。

晋文公不好意思了,你看人家当年把肉都让我吃了,我一定要报答,于是派人到处去找,到最后还真见着介子推了,找到介子推之后就想请介子推回来,可是介子推好几次都不愿意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了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跑了,他背着自己的老娘躲到山里去了,这晋文公就派他的士兵上山去找,一定要把他给找回来。

可是山那么大,到哪找也找不着,最后晋文公身边有一个人,这家伙特损,就出了一个损主意,说是国君,您不妨这样放一把火把他给熏出来。

晋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放火东边放,西边放,南边放,留在北边不放,结果一把火就把这山给烧了。可是左等北边不出人又等,北边还是不出人。火烧了三天三夜之后,晋文公毛了,咱们上去看看,好不容易等火灭了,结果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人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树都给烧死了。这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着尸体是大哭一阵,那也没法子,谁让他信了这损主意。

这件事情再一次生动的教育,我们作为一个领导不能偏听偏信,不能耳根子软,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让别人的智商拉低你的智商。好了,咱们不做总结了,咱们继续往下说。晋文公是特后悔这件事,想来想去这么着,为了纪念介子推,我就定下来这一天为寒食节。在这一天所有人都不许放火,不许放火,包括家里也不许生火做饭,不许生火做饭怎么办呢?吃凉东西,晋文公就把他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命令全国人民在这一天不许放火,而且还要纪念介子推,从此就有了寒食节的传说。

从此之后寒时节除了纪念介子推以外,慢慢的人们就开始纪念自己家中的祖先,所以就有了上坟的传统。

所以这说回来清明节最早的时候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只是后来把寒食节,还有后来的上巳节给结合到一块,塑造了一个新的清明节。新的清明节里面既有上坟的传统,也有了踏青的传统。所以说在清明的时候,古人就开始清明踏青,而且祭祀祖先悼念仪式的先人。所以说现在我们能够在清明节放三天小长假,我们应该非常感谢介子推这位先生是他给我们带来了清明节,我突然想起来这前几年好像是韩国人,说屈原是他们的,端午节也是他们的。我就在琢磨着咱们要不要早点抓紧时间把介子推先生给注册下来,免得过没多长时间,他没有说借此推也是韩国人,清明节也是他们的,这就麻烦了。

关于清明节可说的东西确实非常多,比如说非常著名的唐朝大诗人杜牧是吧?大杜小杜,大杜是杜甫,小杜就是杜牧。杜牧先生写过一首著名的清明的诗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但是说到这首诗的时候,好多人都觉得这个诗就描写了清明节上坟的时候的情景,实际上在这儿今天要郑重指出一下,并不是这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位行人为什么要欲断魂呢?因为在清明古代那也是个大节日,应该家人团聚或者一块上凡祭扫或者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滋味不好受。偏偏你看要雨纷纷有淋了,雨衣服都被打湿了,心情就更加难受了。如何排解难受的心情,行人自然就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来喝点酒解解寒。

更主要的还可以借小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就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这问谁没点名,但是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这牧童俩字就是本句的主语,是吧?就说明了它问的是牧童。这牧童的回答以实际行动代替语言,伸手,一直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之前前面有一个幌子,上面写着杏花村,是到这儿加人而止。至于这位诗人,这位行人是如何兴高采烈地兴奋地奔上前去,找到酒店去喝几杯,然后就没有往下说了。

所以说解释还是能够解释清楚的,记得上学的时候我一直比较疑惑,为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人都去上坟去了,伤心的是伤心欲绝欲断魂,伤心欲绝了,为什么还要找地儿喝酒去,这好像说不清楚是吧?

但是后来看了有关专家的这种解释之后,我觉得说的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因为在晚唐时期,在清明节还没有太多的关于上坟的这种习俗,但是后来到了宋朝之后慢慢的形成的。

这说起宋朝,我突然又想起来,宋朝也有一件和清明有关的历史的珍宝,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张画家著名的大师就画了清明上河图,那里面几百个人物是吧?清明上河图顾名思义那就是清明节前后画家画的北宋汴梁的场景,这几百位各色人等干这的、干那的、结婚的、娶妻的、挑担的、用货的、吃饭的、走路了,谈买卖的、做生意的,男女老少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从这幅画里面也看的出来,北宋汴梁的时候,那时候清明节是多么的火爆,人气是多么的旺。当然了北宋汴梁那时候就已经有了100万人口了,

咱们继续说清明上河图,有人说了上合是什么意思?据考证有两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说是清明上河城门之外,汴梁城城外有一条大河,大运河要从那经过,运河也从经过那运河之上各种各样的各色货物,那就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港口,很多人都汇聚在这里,所以说这上合就成了一个地方的简称,简称上合中合下合。所以说这地方叫上河。所以说清明上河图就是汴梁城外上河地区。

但是还有一种说法说上合不是地名,而是一个动词,什么意思?上坟的意思。其实他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明朝的一位赫赫有名的首府大人李东阳。这首府就是明朝的丞相,因为明朝不允许有丞相,朱元璋不设丞相这个职务。所以后来这丞相就不叫丞相,都叫首府,这首府大人其实权力比丞相大得多,一般都是最高权力的掌握者是吧?李东阳就当过首府。李东阳在就写过一篇文字,就说上合云者盖其世俗所上,若今之上总然。

但是后来有很多人不接受不承认,更多的人还是认为上合还是一个地名,开封城外的愈合的上游上部分。好了,不管是上部分还是下部分,清明上河图成为国宝就已经流传下来了。其中还发生了很多的故事,光是赝品,光是描绘的版本就特别多。据说后来一直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的时候,真迹这才最后出现,在最后判断出来哪一幅是沉寂,从此之后就留在故宫了。

关于清明节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今天咱们就聊到这。

如果觉得《清明节(寒食节和介子推的故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