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嵇康隐居生活中的交游 良友在侧(却难掩孤独)

2023-06-2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50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隐士向来远尘俗,多以高洁自居,而不愿与俗人为伍。与隐士相交之人,多是与之持共同节操志趣者。嵇康生平的交游情况并不丰富,产生交集之人,可录姓名者不过尔尔。嵇康之友,概而论之,谯郡二郭,陈留德如,林中六贤,东平吕安。所谓良友在侧自该有片刻的欢愉,而现实之下,嵇康的内心却是友情无法长久滋润的孤独与苦闷。

一、良友在侧

嵇康的良友兼亲人、良朋二类,他们时常以诗相赠,结伴同游。与亲人所传诗作,当属嵇康与嵇喜的互赠诗篇。嵇喜曾入军,康时以诗赠之。今存诗十九首(一作十八首),皆赠与其兄。从嵇康的赠诗与嵇喜的答诗来看,二人思想差异十分明显。简单说来嵇喜算是一个与世沉浮的尊儒者,而嵇康则是一个老庄思想外露的倡逍遥者。

嵇康赠诗以老庄道家为之构建一种快意自然的逍遥生活,对仕途充满担忧,对名位充满不屑。以“泽雉虽饥,不愿园林”表达自身安贫乐道之愿望。嵇喜赠答之诗,则以儒家思想为一大显现,对乱世的态度并不消极。字里行间皆洋溢着儒家色彩,且并不迂腐,带有一种乱世里的通变—出处以时而论,保心守道,视变不迁。

嵇康与嵇喜对人生所持态度虽大多相异,然亦有同趣之论。如:“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若,右接忘归。风驰电逝,蹑景追风。凌厉中原,顾盼生姿。”此诗所绘之景,实是嵇康幻想嵇喜于军中的姿态面貌。

全诗上下无不呈现出一股慷慨男儿之气,大有指点江山,建功立业之雄心壮志。虽说是赋赠之诗,实际深层意味上亦包含了嵇康个人的渴望,这也是其“荣进之心”的一大表现。可见嵇氏“家世儒学”之背景,于嵇康之影响不言而喻。

嵇喜与嵇康的思想差异更多的表现在二人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与诠释之上。嵇喜是儒家思想中流露于表面的积极入世与建功立业,而嵇康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对个人之“道”的坚守以及对现实的关注。与良朋相交,使得嵇康获得短暂的欢愉与自在。在谯期间与嵇康交游者,属郭遐周、郭遐叔最为亲善。由嵇康与二人互赠诗篇来看,三人交情当不一般。

他们的互赠诗文中至少透露出三点信息:其一,三人同气相求、志趣相投。二郭高洁不群,节操伟岸,与嵇康同有“雅志”,遂结欢爱,良时遘会,援筝鸣琴,携手从游,相与甚欢。

其二,乱世的忧郁,伤逝的咏叹。魏晋普遍的伤逝之感,在二郭身上亦有表现。嵇康言“常恐婴罗网”“屯世多忧虞”,二郭亦道“苟非知命,安保旦夕”,皆具一种乱世虑祸之态。待及临别,前路迷茫难测,难诉的离殇与万分悼念皆化作诗中的几许珍重,亦足见其交情深重。

其三,人生意义的表面分歧。郭遐周以“所贵身名存,功烈在简书”之论,直言其儒家建功立业之追求。嵇康回之以“功名何足殉”,表达自身对功名的冷漠态度。嵇康与郭二的追求在表面上存在很大的分歧。阮德如与嵇康的诗文互赠,从内容来看,主题与二郭无差,亦是对彼此的挂怀以及对乱世的慨叹。

与二郭及阮德如的交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既一种同气相求,更有一种思想碰撞的意味。赠诗既述老庄思想影响下的自然追求,亦言乱世之忧虞,从中可窥探彼此交往的点滴,亦知思想的互动。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六人中与嵇康交往甚密者,一则山涛,一则阮籍,一则向秀。此三人皆在不同时期入于仕途,或为政治压力所迫,或为自身主动追求。

山涛约于正始六七年入仕,不久因时乱而隐退,与嵇阮等做竹林之游。山涛对入仕实际并不反感,此后再入仕途亦是其对仕途追求的一种表现。而阮籍早年虽有济世之才,亦以乱世颠沛之故不与世事,后虽迫于政治压力入于仕途,然只求得步兵校尉一职终日纵酒惶惶度日。

向秀在竹林时期与嵇康打铁灌园,饮酒谈玄,而后迫于现实压力,最终亦选择入仕求得一官半职。此外,建威参军刘伶、司徒王戎、始平太守阮咸三人,亦于不同时期进入仕途。可见,嵇康结交此六人并不在乎其人是否入于仕途,耽于功名,更多出于彼此间是否具备同样的志趣操守(乱世感慨下的隐遁之志),哪怕只是片刻所感。

不过“情味相投”实际建立在七人精神的“共悲”之上—政治高压,名士难存,精神紧张,出路难寻。在求避祸全身无奈退隐之基础上,方以短暂的情味相投而纵情竹林。从事道家倾向的玄谈,除了时代风尚的影响外,更有以玄远虚淡寻求精神解脱、远离政治纷争之目的。七贤同游,既是为了逃离现实的压迫,也是为了救赎各自的内心。

嵇康生死之交当属吕安。吕安虽不属七贤之列,但与嵇康十分亲善。二人在山阳住处相近,常有往来。嵇康命悬一线,最终共赴黄泉,亦由吕安石所累。嵇康本与吕安之兄吕巽相善,后因其暴行而与之绝交,《与吕长悌绝交书》一文即是其义正言辞之申明。此文虽未出丑言,愤慨之情却溢于笔端。

书信内容概而言之:康与吕巽“虽出处殊涂,而欢爱不衰”,后因巽而识得吕安,二人志趣相投,亦相亲善。逢安欲告吕巽辱妻之罪,与康相商。嵇康以“盖惜足下门户,欲令彼此无恙也”为目的,当起了二者间的调和人。难料吕巽竟包藏祸心,“密表系都,先首服诬都”,由是吕安获罪下狱。罪魁祸首虽在吕巽,然嵇康亦心有内疚。

此事件中,嵇康宽慰吕安吕巽二人,实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家丑不可外扬。嵇康所谓“盖惜足下门户”,实际是对其家族荣誉的维护。个人在家族面前示微,家族荣誉远远高于个人的荣辱。嵇康劝解吕巽吕安,实有大事化小以保其家族荣誉之目的。

其二,孝悌人伦与惜福避祸。嵇康对家族内的孝悌人伦并不排斥,甚至可以说十分认同。其《思亲诗》言:“思报德兮邈已绝,感鞠育兮情剥裂。”即是对其长兄慈母的感恩之心,是“孝”的表现。

司马氏倡导以“孝”治天下,孝悌人伦思想泛滥,吕安吕巽不管错在谁身,二人反目皆有悖于孝悌人伦,此为礼法之士所不能容。嵇康调解二人矛盾,既有自身孝悌观念的影响,亦有迫于现实礼法压力而为吕安家族规避风险之目的。

二、乱世孤独

嵇康的交游不仅是为了逃避黑暗现实,更是为了在交游里寻求一丝精神的慰藉,以救赎自己内心的苦闷。然而这种救赎却并未实现,无论是二郭、吕安,还是七贤中的其他六人,都不能真正化解嵇康个人内心的苦闷。因此嵇康的诗文中时刻都能感受到个人生于乱世的孤独之感。

在魏晋时期的各种战乱与换代之中,时人朝不保夕,人命危浅,祸福无常。士人阶层对乱世更显敏感,由此,文学中常常反映出他们对人生的慨叹与伤逝之感。这种的慨叹与感伤主题不外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生命脆弱而个人在乱世中又无能为力等内容,表现在诗文上即是生死、隐居和游仙。

乱世使得各阶层孤独同悲,而这种孤独同悲表现在个人身上又是形形色色。嵇康的孤独即是如此,既有时代孤独的普遍性,也有自己的独特性。普遍性即是在社会与现实的压迫下内心苦闷难解,心有块垒难以平复,感前路茫茫,黑暗而又难寻出路,想要改变这一现实,却又无能为力的孤独悲哀。

独特性则主要表现在嵇康对孤独的排解上。除了交游与隐逸游仙外,琴与酒也是嵇康排遣孤独的良方。然而这二者虽是嵇康缓解内心孤独的凭借工具,却又在深层上加深了嵇康的孤独之感。嵇康饮酒不似阮籍和刘伶般沉溺不自持,虽然他也饮酒,但基于“酒色令人枯”的意识,嵇康对酒并不十分放纵。

酒对嵇康来说,不仅是舒缓内心愁闷的良药,也是加深身世之感的毒药。关于饮酒,嵇康现存的《酒会诗》中,描绘出与友放浪山水之间,感受自然美景,饮酒畅言,操琴欢歌的悠游闲适画卷。寻一处自然天地,与友共饮同欢,在一定程度上短暂缓解了嵇康内心的苦闷。然而酒能解千愁亦能解千愁,所谓“借酒消愁愁上加愁”即是这么个道理。

酒中所念或是知己,或是幽人,而现实里的“钟期不存”使人觉来甚是悲凉,这便是嵇康短暂快意后的深切孤独与悲哀。嵇康自言“少好音色”,音乐上的造诣也达到一定的高度。琴是嵇康内心宣泄的重要凭借,是他“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有效工具,可以使他“处穷独而不闷”。

内心情感通过琴得以宣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郁积的苦闷与孤独之感。然而音声虽无哀乐,人却有心有情。心中若藏深切悲哀,那么琴声带来的清新雅致与自然安宁只能短暂存在。在随风的清声之中,嵇康更多的感受是“识音者希,孰能珍兮”的孤独。

三、总结

综上所述,嵇康交游重在“志趣相投”而不论对方是隐是仕。与亲友的互动无不表现出嵇康个人的隐居志向与老庄追求,同时也在深层上流露出儒家思想对嵇康的影响。交游给予嵇康隐居生活必要的亲朋慰藉,丰富了他的隐居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内心的苦闷。

但不管是交友、游仙,还是操琴、饮酒,这些排遣方式只能给予嵇康内心短暂的宁静,他的乱世孤独与苦闷之感是无法排解的。即使亲友在身侧,有酒有琴,个人的苦闷亦只有个人才能深切体会,缓解有方而治愈却无药。这种苦闷缘现实而生,因个人思想与性格而更显深沉。

如果觉得《嵇康隐居生活中的交游 良友在侧(却难掩孤独)》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