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皇上竟劝大臣少喝酒(深藏故宫里的三千年前戒酒文与酒杯)

2023-06-2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75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故宫密码──劝人戒酒的文字

酒的发明,最早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神农氏,或夏禹时的仪狄造酒。起初,酒仅仅在祭祀、飨神等特殊场合中被使用,到了殷商时,贵族普遍饮酒,酒因而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

商人好饮酒,因此周灭商后,出现劝人戒酒的史料。史书记载中,最早可推回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但读者绝对想不到,台湾故宫的国宝竟然留有清清楚楚的「戒酒」证据!让我们上故宫三楼「吉金耀采—院藏铜器精华展」青铜器常态展间,找出这件美丽的西周文物──召卣。

召卣(卣,音「有」;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考据为西周早期装酒的青铜器。召卣这个大酒壶,上头的兽面纹和夔龙纹栩栩如生,尤其是两旁提把处有像是鹿头或是龙头的纹路,非常华丽。这件文物最特别的地方是上面的刻字,有简简单单的七字铭文。这字写在哪里呢?翻遍酒壶找不到,壶盖、壶底的表面也没有,最后是在壶盖的内侧发现了一行字。

我们来试着解读看看,第一个是「召」字,这个「召」很长,占了一半的篇幅,根据研究应是「召公奭」的召字,而这位召公奭是大家熟识的周公兄弟,文物年代因此推测是在西周早期。重点来了,下面有六个文字(符号),或连、或断、或折角,这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这是六个数字「六一八六一一」,合起来是「召六一八六一一」,这些数字是什么?又和戒酒有什么关系?

六个数字,透过易经解密,成为一个卦象,卦名为「节」

「节」是「节制」的节,若是水满出来了就应当调节,引申为若是人的所作所为超过了,就应当节制,因此,这是在告诫君王,应适可而止。在酒器上有一个节字,那不正就是在说,饮酒要节制?

当时的人在酒器上隐秘地刻写「节」字在壶盖之内,让人充满想像,会不会是当时喝酒时,侍者一边将壶内美酒舀给君王,一边将壶盖举起,字面向着饮酒者作为提醒?

有些人猜测,这个盖子倒过来就成了大酒杯,从壶中舀酒到在杯中,供君王饮用。当侍者为君王的酒杯斟上酒,看着君王痛快把酒喝尽。君王一口接着一口,高高兴兴地喝完,而当他正准备说「再来一杯」时,大臣们便想提醒皇帝:「皇上,不能再喝了。(再喝,就像商王一样,国家会灭亡的。)」,然而,若是真的开口劝诫,就得冒着公开犯上的风险,这太危险了。正当大家都局促不安时,君王喝完酒,看到了杯面上的七个大字,「召六一八六一一」,它似乎听到了先王或是大臣的声音:「皇上阿,喝酒要节制阿!」他只好悻悻然作罢。(像不像某拉面碗底的字呢?)

欣赏了一番最早的节酒器物之后,读者是不是也想知道,除了文物之外,最早的劝人戒酒的文字是什么?关于这点,我们一样要回到西周早期。

《酒诰》诏告天下-无彝酒

周武王牧野誓师伐商纣之后,周公摄政平定管蔡之乱,大概就在那时,颁发了文献中最早可考的第一部禁酒令。

这是《尚书周书》中的《酒诰》(诰,音「告」;古代用来告诫他人的文字)。相传,这当时是周公所写,用来提醒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以身作则、不要贪酒,不要像殷商的君臣贵族一样嗜好喝酒、荒于政事、最终导致亡国。文字铿锵有力,寥寥数字就就讲了一番道理。开头两段: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

将文字简单翻译如下:

王这样说:「我现在要在卫国宣布一项重大命令。当初文王在中原西方创建了我们的国家。他早晚告诫各国诸侯、各级官员说:『只有祭祀时才可以饮酒。上天降下命令,要劝勉我们臣民,只有在大型祭典时才能饮酒。上天降下惩罚,若是我们臣民作乱失德,没有不是因为酗酒造成的。那些大小诸侯国的灭亡,也没有不是因为饮酒过度造成的祸害。 』」

文王还告诫担任官职的子孙:「不要经常饮酒。」告诫在诸侯国任职的子孙:「只有祭祀时才可以饮酒,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不要喝醉了。」

文章后段,《酒诰》继续阐述喝酒的观念、与喝酒的用途。我们若一步步探究这篇《酒诰》,它在前文提到「无彝酒」,也就是开宗明义提出「不要经常喝酒」的观点,这不就是「节」卦的「节制」意思吗?

所谓的「节制」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才可以喝酒?饮酒时的酒量又该如何斟酌?

《酒诰》中有了解答。《酒诰》中的「德将无醉」,指的是若是以道德作为标准约束自己,千万不要让自己喝醉了。「祀兹酒」指的是祭祀的时候可以喝酒;「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孝敬父母时,准备丰盛食物外,也可以喝酒。但若不是这些特别日子的话,就要「刚制于酒」,强行停止喝酒。

《酒诰》中的折中精神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酒诰》有着超时代的折中精神,它提出了饮酒量的限制,因而劝人不要过度饮酒;饮酒量频率的限制,劝人别经常喝酒;饮酒场合与时间的建议,只有特殊场合、时机能喝,除此之外,还得以道德约束自己饮酒。

而《酒诰》的诞生,大概是西周时期看到饮酒的坏处,认为殷商灭亡的原因在于纣王「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因为放纵自己,逸乐喝酒而导致败亡,以此汲取教训,提出「适量饮酒」的概念。周公时期即做《酒诰》一文,用「礼教」约束人民,不是全然禁止,也不是放纵人民酗酒。然而,戒酒若是说戒就戒这么简单就好办了。我们必须要承认,无论是「戒酒」、「劝戒酒」都是极为不容易的。

酒精成瘾是一个慢性生理疾病

酒精的使用,大多是自发性行为,因此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而人是否会成为酒精成瘾,基因或许占些许原因,然而根据研究,就算具有家族遗传史的人,也不会全部发展成酒精成瘾者。现代有许多影像学的证据显示,酒瘾是大脑某部分神经回路的失调,因此,酒精成瘾在现今社会中,应被视为是一种慢性的生理疾病。

然而,又因为这些失调位在大脑中,影响大脑的「控制能力」与「判断能力」,这些功能的改变会让造成的结果更为复杂。影响控制能力,最具代表性的是「追酒」,本来没预期要喝这么多、明明知道不能再喝了,忍不住还是要再沾上一口;影响判断能力,最常见的则是「否认」(denial),除了淡化、合理化因酒精造成的负面影响之外,甚至有些人更进一步,否认自己饮酒的行为。

换句话说,当我们听到「我没喝多少啦……」、「我才没有酒瘾……」时,就了解这是大脑神经回路失调下展现的语言表现,而不小心就喝到酒、一喝就停不下来,则是神经失调下的行为表现,如同其他生理疾病,酒精成瘾是可以治疗、甚至可以恢复的。

当我们回到三千年前,无论是「昭告禁酒令」,或在酒壶上写上「节」字,这一声声呼喊「喝酒要节制阿!」,直到现今仍是四方共鸣。由于酒精影响了「控制能力」与「判断能力」这些核心能力,因此,也是为什么无论自己意志力多么坚定、或外在的防范策略多么完备,戒酒一直是从古到今难以处理的议题,由于其影响广泛,酒精成瘾不只是个人须面对、同时也是社会需要一同思考的难题。

如果觉得《皇上竟劝大臣少喝酒(深藏故宫里的三千年前戒酒文与酒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