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沙县小吃“困境”:6万多门店年营收超百亿(为何仍难IPO)

2023-06-1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52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作者:烤馍

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14亿人口,东西、南北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的差异,导致没有任何一家餐饮业巨头可以一家独大,这里既容得下拥有近700家门店营收超260亿的海底捞,也容得下3000多家麦当劳与6000多家肯德基店并存,更有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餐饮品牌相互竞争又共同依存,成就了4.6万亿之巨的中国餐饮市场。

而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也得益于中国餐饮市场的庞大与兼容并包。

在这片土地上,更有一众地方品牌杀出重围,遍布中国各地,甚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例如沙县的小吃,河间的驴肉火烧、济南的黄焖鸡米饭、兰州的拉面。

我们今天说的就是具有千年历史渊源的沙县小吃,如今的它面临着成长与困境,机遇与危机,更是当地父母官的心血与期望。

1

闽商,世界闻名,早已遍布中国,乃至世界。

既有老一派的实业企业家,又有互联网时代的后起之秀,他们传承了闽商敢闯、敢拼、敢冒险又善于合作的精神。

这种精神价值,让几百年前各地兴起的商帮,如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闽商依旧蓬勃发展,守奇创新。

30年前,福建沙县还是个贫困县,如今的沙县在18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养育着23万多人口,GDP已经达到300多亿,成了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南方重点林区县,还是福建省竹子重点产区,让这座小县城名声鹊起的应该是“沙县小吃”。

1992年,一小撮沙县人迫于生计,拖家带口的跑到相对繁荣的福州与厦门谋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南方工业相对发展更快,很多北方年轻人南下务工或创业。

人流多,就需要吃饭,餐饮市场开始兴盛。沙县人几乎人人都会做两手当地小吃,再加上开餐馆相对客源稳定,成本低回本快,便成了他们创业的首选。

有炉有灶,搞点锅碗瓢盆,再弄几条桌椅板凳,抄起一块木板用不是很公正的字体写上“沙县小吃”,挂起招牌,便可营业,也不需要办什么牌照许可证。

那时,物价便宜,钱也值钱,不到5元就能吃的又好又饱,一天下来也能卖个几百碗,大半年下来,做得好的就成了人人羡慕的“万元户”。

辛苦一年,过节衣锦还乡,跟乡亲父老讲述着自己“励志创业故事”,吸引了不少沙县人纷纷外出创业。

2

沙县人外出越来越多,挣了钱在外面也舍不得花,回到家乡买车买房,投资建厂,这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终于,县政府发现了这个“经济增长点”,还“可以造福百姓”。

原本沙县小吃与什么福州小吃、扬州小吃、成都小吃除了口味与菜品不同,在运作模式上没什么区别,几乎都是夫妻店或师徒制的“小作坊”,乱象丛生,没有统一标准,甚至一家一个口味,直到县政府决定进行“帮扶”与“干预”。

1997年,为了大力推广沙县小吃品牌,发展当地经济,提升当地人的经济水平,沙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从此沙县小吃有了政府背景的“决策大脑”,这成为沙县小吃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政策一出台,得到了沙县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

200多名乡镇干部带头“下海”,沙县小吃开始从福州、厦门,逐渐开到了珠三角,然后向北推移。蔓延全国。

随着开店数量越来越多,发现在不同城市开店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沙县人进入外地遇到问题很难得到妥善解决,随之县政府又成立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负责在全国29个城市设立了沙县小吃驻外联络处,帮助沙县人解决开店遇到的上传下达、证件获取、纠纷调解、业务投诉、店铺招租转让等问题。这给沙县人外出开店大大减轻了创业负担,消除了后顾之忧。

后续又针对沙县小吃口味不统一与新店主对业务不熟悉的问题,成立了“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同时提供职业道德、经营理念、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训。

总之,沙县人开店,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这大大提升了开店速度与效率。

2004年,沙县小吃进入上海时,业主开一家店,县政府决定给予在此创业的沙县人补贴,每开一家店就补贴 1000元,很快就“占领”了上海滩。

3年后,沙县小吃一路北上进入北京,前100家沙县小吃店获得了沙县政府3000元的补贴,又迅速拿下北京市场。

2008年沙县小吃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推进沙县小吃公司化运作、标准化实施、连锁化经营。

2010年后,沙县小吃陆续进入台湾、澳门,更是在沙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走出了中国,在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等55个国家和地区落户。

据不完全统计,沙县小吃在国内的门店数已经突破6万家,沙县农民人均的年收入近2万元,其产业规模更是达到了200亿元人民币,解决了一半以上沙县人的就业问题。

3

沙县小吃就像一个“野生野长的种子”,后来才逐渐规范化,但是这不同于“原生”的餐饮店,有统一的管理与文化,“标准化程度低、管理不规范、缺乏透明的财务系统”是它的致命缺陷。

2008年沙县小吃集团的成立,就是要解决沙县小吃的这一系列问题,公司化运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果问题能解决,然后把全国几万家沙县小吃店进行整合,那进行上市不是没有可能的。

选择上市是考虑它能直接促进沙县的经济发展,因为沙县小吃多是开在外地,所以它对沙县本地的GDP与税收起到的作用甚微。它能解决的起初就是政府关心的“三农问题”,农民走出去,农民富起来,返乡后投资创业间接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

显然,他们想实现效益最大化,在沙县小吃集团的材料中写着这么几句话:

“沙县小吃不仅破解了‘三农’难题,并以此带动沙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成效显著,得到中央、省、市领导及专家们的肯定与支持。至2011年,沙县小吃呈爆炸式增长,沙县政府决定将其整合上市。”

沙县小吃集团是有庞大“野心”的,可惜,事与愿违,如今10多年已经过去,沙县小吃遍地开花,却依旧难以IPO。

沙县小吃原生的“夫妻店”“师徒制”的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长方式的沙县小吃创业者们开始畏惧“标准化”“制度化”,更重要的是他们怕失去对店面的控制,从小老板成了“打工人”,也就意味着会有“失业”的可能性。

4

尽管是政府背景的沙县小吃集团,旗下加盟的连锁店相对于庞大的群体来说依旧是“少得可怜”。

沙县小吃集团做的是“IPO的梦”,而沙县小吃创业者们做的是“过自给自足小日子”的梦,这样的冲突成了拖住沙县经济突飞的一根缰绳。

尽管谁也无法否认,沙县政府20多年对“沙县小吃”这个品牌倾注的心血,天地可鉴,但,找到一条通往“上市之门”的道路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觉得《沙县小吃“困境”:6万多门店年营收超百亿(为何仍难IPO)》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