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还在吃“智商税食物”(该管住嘴了)

2023-06-1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22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当前,举国上下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情况的披露,已经足以令人反思一些事情,比如“吃野味”。

科学上,“吃野味”早已被否定。有无数的科普,反复强调野味的营养价值无甚特异之处,大多属于“智商税”食物,抑或是展现某种特权的“炫耀性消费”。

然而,野味市场依旧在膨胀:有人吃到了国外,把边境小城变成招待中国食客的野味市场;还有人不时在网络上炫耀吃野味。而这,绝非只是为了味觉上的狂欢。

为什么总有那么一群人,对野味有着深深的执念?

“吃野味”顽疾不化,原因几何?

首先, “野味”在中国人的思维深处并未被排斥的原因是历史形成的。

中华大地文明的饮食史不乏野味存在。

《汉书》曾记载,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以其恶鸟,故以五日食之,可见当时人们有吃猫头鹰的习惯。《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是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诗词,记载了鲎、蠔、蒲鱼、蛇这些既怪异,又口眼狰狞的“魑魅”动物的烹饪味道。中世纪顺着丝绸之路抵达遥远东方的游历者首先发现东方的饮食习惯与西方迥然不同。初到中国的马可波罗就惊愕于中国饮食的毫无忌讳,他记载人们吃生肉和蛇的经历,探讨中国人不仅吃狗肉,还挚爱各种野兽。

社会史学者认为,古代的畜禽业生产效率有限,家养禽类无法达到足够供给,人们便通过捕捉野生类物种补充身体动物蛋白。而我国南方地区又是各类野生动物繁殖的栖息地。时至今日,很多地方依然迷恋这些山间、田间美味。人们听起来毛骨悚然,食客们却不以为然。

二是饮食等级化的符号。

在漫长的中国饮食文化中,等级性一直是突出特点。随着历史的演进,野味因其稀缺性而在中国人饮食文化中成为饮食等级的高端位列。珍馐美馔是权贵阶层的符号,普通百姓则只能粗茶淡饭。中国饮食文化充满了“山珍海味”,或称“山珍野味”。山珍海味更强调的是熊掌、燕窝、鱼翅、驼峰,这些都成为展现尊贵的特征,成为阶层的符号,承载了一种体面的象征,也显示了对尊贵客人的欢迎。历朝历代,食“珍”者不是手握权柄就是腰缠万贯,吃野味在人们的思想根源上成为了等级化的标志,延续至今成为花式炫富的表征体。

三是人类好奇的原本能。

人类的好奇心驱使他会对于任何谜题感兴趣,追求食物、性、财富或任何让生命多姿多彩和增添兴味的内容。古代社会饮食不足,无奈野味充饥。现代社会食物琳琅满目,依然迷恋野味,尽管人人皆知“野味≠美味”,可有一些人为了满足好奇心,甚至增加无限的谈资前去品尝从未涉猎的食物。

四是满足私欲的虚荣品。

朋友宴请,觥筹交错,饕餮盛宴,如何助力请客的诚意和心意,必然出奇出巧。大生产时代的到来,使得食物充沛丰盈,但“物以稀为贵”,从心理上看野味的不可多得性和无法通过大生产而获得的批量化使其成为“有面子”的代言,请人“吃野味”或被请“吃野味”都颇具颜面。

五是顽固不化的进补观。

国人讲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于“进补调养”打上了历史演变的顽固烙印,野味被食客认为是纯天然的进补良药。本着“食疗养生”“药食同源”的观念,人们认为无病也需要养生,未雨绸缪,而越是珍奇的野味越能起到大补的疗效。加之广告与营销推波助澜,强化“熊掌健脾”、“穿山甲活血散结”、“果子狸滋阴补肾”……普通百姓认知资源有限,往往陷入“野味=营养=补品=珍贵”的怪圈。经过了对自然现象和疾病原理所知有限的年代,如今医学昌盛、科学发达,但这些极其荒谬的认知观念流传下来,导致了高风险和致命性疾病。

如今,面对不断更新的病例数字,我们必须痛定思痛。这不能只局限在执法层面对非法野味的打击,还需要一场深入社会心理层面的反思,从民众内心深处彻底瓦解吃野味的合理性。

如何瓦解“吃野味”的合理性?

一是科学性反击。人类学家认为六畜养殖业发展落后的年代,人们蛋白质和肉类摄入量过低,因此会借助各种稀奇古怪的自然动物补充脂肪和蛋白。但是随着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人类逐渐远离的自然界野生物种,开始寻求大面积、大产量的安全饮食。

进化论认为,人类至今留存下来的可食用的物种其价值也是最为美味和营养价值最高的食品,而科学层面上,野味并无特殊的营养价值,天然的不一定是安全的。一些人所认为的珍贵物种可以起到滋补功效的观念更是没有科学的依据,事实上,乱吃野味不仅无视食疗保健功效,反而适得其反,存在巨大风险。

二是安全性反击。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疫情大多与野生动物有关。中世纪欧洲黑死病与黑鼠和跳蚤有关;20世纪初西班牙大流感与鸟类有关;埃博拉病毒的宿主是非洲果蝠,怀疑由灵长类动物食用了被蝙蝠啃食的水果后染毒,并传播给人类;2003年SARS被证明与中华菊头蝠、果子狸有关;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也与此关联。

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大多阴暗潮湿,各类病菌大量繁殖,许多野生动物身上都携带大量病菌和寄生虫。人们对于“野味”的青睐,使人类在捕捉、运输和食用过程中与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大量亲密接触,最终导致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传播和变异。

三是伦理性反击。饮食作为人类生命的重要价值活动,不仅维持生命、增进健康,还要有伦理意蕴,包括文化价值传承、生命价值弘扬、伦理价值彰显、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文明传承。

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载,一喜好驴肉的官僚,每每品尝时需要现取鲜活驴身上一块腴肉,剐下后立即烹食,而驴则痛的死去活来。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记载,食鹅掌之权贵将鹅放置于铁笼,下置炭火,鹅受热跳腾不已,掌厚数寸,脂膏尽在其中。食骆驼者沸水浇其背,烫之,使全身精华集中背部,后割下驼峰,烹制佳肴。如此种种,于伦理何在。人类对动物生命的藐视也无形中对自身生命产生亵渎。在伦理上,人类不能仅仅对自身生命体负责,对其他生命体肆意践踏,任其虐杀而无同情和怜悯之心,对其他生命的麻木不仁也必然会使人类生命身陷黑暗。

四是生态性反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也让我们重新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对生命的伦理和价值予以反思,人类世界只有不断促进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促进人类世界的自我完善。人类在生态上不是自然的主人,并不能妄自尊大,位居主宰。人类不是要支配自然,人类的最终目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若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则会导致恶性循环,使得一切冲突和矛盾不能调和。敬畏生命才能做到生命间的和谐。

五是法律性反击。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于1988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旨在保护和拯救珍贵与濒危的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2003年的非典事件、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都来源于人们对于禁食野生动物安全性的认知度不足,因此需严格限制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和食用野生动物,并围绕捕猎、繁育、运输、存储、买卖等环节上建立全面的制度,编织一张法制保护网,严格司法监督,严格执法作为,全方位、全链条式有效阻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非法食用、非法饲养。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阿尔贝特施韦泽说,“人类决不可以杀死、虐待、辱骂、折磨、迫害有灵魂的生命。”

人类关心其他生命体的福祉才能避免给人类自身带来灾祸,这是人类的进步,也是对所有生命的敬畏。历经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国人应当深刻地体会到从心理层面放弃野味执念的重要性了。

作者 |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管健

新媒体编辑 | 刘一霖

原文责编 | 常妍

原文美编 | 李祥峰

上文略有删减,全文将刊载于《人民论坛》杂志二月中 ,敬请关注!

欢迎加入人民论坛VIP会员

如果觉得《还在吃“智商税食物”(该管住嘴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