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鲁迅死后朱安坐拥海量藏书 又有捐赠(为何穷困到只喝稀粥和腌菜)

2023-06-1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33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1944年,一生崇敬鲁迅先生的作家唐弢(qi),去北京西三条造访朱安,看见她的饭桌上只有一个一碗如同汤水似的稀粥,配着一小碟酱萝卜。

那就是她每日的午餐。

他是来劝朱安不要卖鲁迅的藏书的,但是面对那些登门的来客,朱安发出了她一生唯一的一次呐喊:

“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朱安是旧时代的小脚女人,29岁时,她嫁给了26岁的鲁迅,这场包办婚姻中,鲁迅是被母亲鲁瑞装病骗回了家,才”哭结连理”的。

本以为“女大三抱金砖”,图个好彩头,可是她万万没想到这个“彩头”是她一生无所出,独守空房41年。

鲁迅对于朱安的感情,用他的一句名言表述,最为恰当: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所以他对朱安,从无爱情,只有供养关系。

鲁迅也做到了他的承诺,从吃穿用度到每次搬家,从来都把朱安带到身边,相比起同样包办婚姻的张幼仪和徐志摩。

徐志摩对仰慕她的张幼仪极其冷漠无情,他向张幼仪提出离婚时,张幼仪已有身孕,徐志摩却让她去打胎,张幼仪不愿意,她害怕。

徐志摩冷冷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可见其凉薄与绝情,与热烈追求陆小曼时的样子判若两人。

1936年,鲁迅最终因肺病医治无效,在上海病逝。

出殡的那天,由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为鲁迅扶灵。

鲁迅的母亲和原配妻子朱安,都没有去上海参加大葬,母亲因为年老体弱。

而朱安,则是多年以来一直被忽略,许广平在上海一直操持着鲁迅的葬礼,身份属实难堪,况且,她没有接到别人让她去上海的邀请。

但是在北京西三条的家里,也设立了灵堂,鲁迅先生生前好友多,威望高,送花篮、送挽联,来慰问的的客人,非常之多。

等一切尘埃落定,全中国也慢慢接受了鲁迅已经离世的事实。

而朱安,想邀请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来北京一起生活,她将周海婴视为己出,因为那是她丈夫唯一的儿子。

可许广平拒绝了,她要编辑出版《鲁迅全集》,因为朱安与许广平的第一次通信,就是给了她一封鲁迅遗作的授权委托书。

她知道将鲁迅的手信、书稿交给许广平打理,是最好的方式。

而她也将自己和婆婆鲁瑞以后的供养问题,都托付给了许广平。

鲁迅生前与许广平的通信里曾写道:“白发老母,及黄口婴儿,皆累及于你……”

言下之意,以后养活母亲和孩子,就要靠你了。

可惜鲁迅先生一生靠教书和版税虽然收入颇丰,但是他养活的人太多,接济弟弟周建人,母亲鲁瑞和朱安,那些来投靠他的亲朋友好友,还有妻儿和房租。

这些巨额的开销,令他生前并没留下什么存款。

唯一留下的就是版税。

每个月为鲁迅先生出书的书局会支付给许广平300元,朱广平按月给北京寄去一百元生活费,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千块钱,刚开始这笔钱也足够开销。

可是1938年,进入抗日战争后,书局关门,经济萧条,许广平儿子又体弱多病,自己也没工作,多方面需要花钱。

可这边婆婆每月都需要钱,不得已之下,她写信给生前与鲁迅不和的弟弟周作人,希望他能承担一部分。

周作人那时已经投靠了汪伪,很是有钱。

他虽没回信,但担负起了另一半的生活费。

是不是那时候老太太道听途说,以为许广平那有了很多鲁迅的遗产,所以一直让儿媳寄钱,自己却始终舍不得向另外两个小儿子开口。

许广平那时日子并不好过,出版,印刷鲁迅全集都是自费,后来有了个去南洋工作的机会,临走前还拖北京的朋友给了老太太和朱安400元,希望能让他们度过一段时间。

到了1941年,日本宪兵抓捕了许广平,被关押了76天,她已无暇顾及北京的婆婆和朱安,中断了联系。

直到1943年,婆婆鲁瑞去世,她要求周作人每月将那150块生活费转给朱安,让她生活下去。

那时候物价早已飞涨,体弱多病的朱安,已经65岁了,一看病几乎将那点钱全部消耗完,她身边还有一位老女佣陪伴着她。

而且周作人是否每月按时给朱安钱,也存在疑问。

老太太去世后,朱安穷困潦倒,面黄肌瘦,她每天只有吃些小米面窝窝头,配上自己腌制的咸菜度日。

而且还欠下了4千块的外债。

不得已,她听从了周作人的建议,准备出售鲁迅的藏书来缓解经济,1945年,在《新中国报》上刊登了这一信息。

文化界人士和许广平看到了这一消息,都非常着急,对她加以阻止,至此,许广平和朱安,又再次联系上。

鲁迅一南一北,上海和北京的两个家。

受过鲁迅生前照顾的好友,文化圈的作家,有些特地去北京来劝说朱安好好保存鲁迅藏书。

可是穷困到极点的,每天喝稀粥和腌菜的人,面对来客,她发出了一生最委屈的申诉,泪流满面的问他们:

“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许广平百感交集,她知道朱安生活不易,更没想到朱安比她想象的更有骨气,从鲁迅去世后,8年来,她始终有尊严的活着,作为鲁迅的妻子,因为生活困苦,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都对其捐赠,可她从来都是辞而不受。

她给许广平的信里写着:“宁自苦,不愿苟取。”

不愧是一代文豪鲁迅的夫人。

抗战的最后一个年头,许广平终于经济宽松了些,她请朋友给朱安送去2万元法币,以缓解了朱安的困局。

1947年,69岁心脏衰弱的朱安已经无力回天,弥留之际她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希望能够看到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这个她一直牵挂的人。

而她也把居住的八道湾房产留给了朱海婴,以感谢许广平这些年的供养。

可是周海婴总是生病,最终没有见上一面。

另一个心愿,她要求能够“灵柩回南,葬在大先生(鲁迅)旁”,许广平未能答应她,因为鲁迅的遗嘱里有一条就是: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他对自己的身后事,是如此淡而处之,合葬,不可能是他想要的,而许广平去世前的遗愿也交代着:

不要将她葬于先生(鲁迅)墓旁,火化后的骨灰也无需保留。

最终,按照朱广平的要求,朱安被葬在了鲁迅母亲的墓旁。

这件被鲁迅称为母亲鲁瑞的礼物,死后又还给了母亲。

如果觉得《鲁迅死后朱安坐拥海量藏书 又有捐赠(为何穷困到只喝稀粥和腌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