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今天的烹调饮食(比古代更好吃吗)

2023-06-1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78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大家好,这里是书评君的音频栏目“大家小书”,我们将继续挑选该系列丛书中有意思的经典段落分享给大家。

要推荐给大家的第五十七本书,是许嘉璐先生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我们的祖先平常穿什么样?吃什么?这些在古装剧里被严重扭曲,而许嘉璐先生的这本《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则是用考据来告诉我们,中国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到底是怎样的。

许嘉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热情和深厚的功底。这本《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就是他从文化角度写成的,专论古人服饰、饮食、宫室、车马等生活情况的书籍。许嘉璐先生深入浅出,深入钻研之后,用浅显的文字讲给读者,而且,介绍古代衣食住行,本来只说明其形制质料作工即可,许先生却不止如此,而是进一步阐明了其功用和其中蕴涵的古人的观念意识。

此外,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系统。从服装和配饰,到饮食和器皿,再到宫室和起居,车马与交通,条理清晰,重构了历史的氛围和图景,让读者一目了然。

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已经介绍过关于“主食”的一些内容。今天,我来为大家朗读一段书中“烹调”这一小节的文字,看看我们的祖先怎么制作食物。

—— 点击收听 ——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许嘉璐 | 著

北京出版社

— 作者介绍 —

许嘉璐

(1937年- )

许嘉璐,语言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

— 书摘 —

早在周秦,烹调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烹调的主要方法在从春秋到秦汉阶段已经基本具备了,后来的改进提高,主要是在炊具与火力的演进推动下向着精、细发展。

《周礼·膳夫》:“凡王之馈……珍用八物。”……这八珍中包含着多种烹调方法:

煎。淳熬、淳毋,即把醢(hǎi,海。肉酱)煎了以后加到稻米饭(淳熬)或黍米饭上,再用动物油脂浇在上面。

炮。古代的炮与今天不同,今天称把鱼肉等用油在急火上炒熟为炮,而古代则指在禽畜外面裹涂上泥巴后放到火上或火中去烧。从《内则》看炮豚与炮牂的制作顺序是十分复杂的:先将豚、牂宰杀,去掉内脏;在腔内填满枣子;用乱草从外面缠裹住,并涂上泥;火把泥巴烧干后,掰开泥巴,并用手拂去皮肉上的薄膜,这样残剩的泥、草也就去掉了;把发过酵的粥状米粉涂在上面,然后放在油里煎,煎时油一定要没过豚、牂;把豚(整个地)、牂(切成条子肉)放在小鼎中,小鼎放在大锅中,大锅内装上水,在锅下连烧三天三夜;这时,就可以加上醋、醢等佐料食用了。

醃。“渍熬”的做法是:把新鲜牛肉切成薄片,放在好酒里浸泡一昼夜,然后加上佐料食用。

擣。把牛羊或其他野味的里脊肉持烂,去其筋腱、薄膜,加上佐料。这就是“擣珍”。

熏烤。把牛肉用草扎起,洒上桂、姜、盐,烤干,这种做法类似现代南方的风干牛肉、牛干巴。此后有两种吃法:或加醢煎食,或擣成粉末。这后一种吃法,已经接近今天的肉松了。这就是“熬”。肝膋也是烤:一只狗肝,用网油包住,放在火上烤焦。

后代的烹调方法愈演愈精,名称改变了,但其原理是一样的。古书中常见的一些吃法或肉食品名称,如炙(zhì,至)、脍(kuài,快)、醢、脯等,其中也都包括着上述的一些烹调技术。

现在简单地说说调料。

古人十分重视食品味道的调和。……在先秦,调和众味这件事还没有专用的词来表示,“和”、“齐”(ji四声)并不单指调味。到汉代就有了,称为“勺(芍)药”。这也反映了烹饪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勺(芍)药一词来源于適(dí,敌)历(分布均匀),发展到后来,就是作料、佐料、调料。勺药一词既然曾经成为调味的专称,并且保存在著名的作品中,因此后代一些作家也就沿用下来了。

调味品除了上面已提到过的醯、醢、盐、梅等之外,姜、桂、酱、豉等也早就用于调味了。这些东西至今还在沿用着,这里不需举例。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古代生产水平的低下,上述这些在今天看来是极普通的调料,在古代一般平民家庭也是不易得的。

(有删节)

许先生考究古人烹调的方式,从古文中找到相应例证。就像上文所说,这本《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的一大特点就是系统,想要详细了解古人生活各方面情况的书友,不放找来这本书仔细读读。好了,这本书我们就介绍到这里。

结尾:如果你想听到更多系列推荐,可以在微信搜索 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感谢你的关注。

点击图片,查看“大家小书”历史类套装

新京报书评周刊·听见文艺

阅读需要主张

如果觉得《今天的烹调饮食(比古代更好吃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