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立春艾灸重点你要懂(养阳气护肝脏)

2023-06-1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84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2018年立春:2月4日 05:28:25,农历2017年十二月(大)十九。

立春时,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立春三侯

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蛰虫始振: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鱼陟负冰: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节气养生

在养生上主要是护肝。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春属木,与肝脏相应,所以春季养生主要是升阳护肝,而护肝又以调节心情为主。心情舒畅,既可防止肝火上越,又有利于阳气生长。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其意为,若在春天不好好养生,违背了春天之气,体内的少阳之气不能生长,就要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同时立春后其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当风邪侵袭人体后。

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颈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等。二是病变范围广,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上下窜扰,逆上可直达额顶,犯下可侵腰膝胫腓。三是“风胜则动”,凡见肢体运行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往往责之于风,列为风病。故《黄帝内经》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所以这节气内特别注意防范感冒、流行性的、风湿病和心脏血管疾病等。

在饮食宜忌上,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说过:“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也就是说少吃酸味食品,多吃甜味之品,以养育脾脏之气。宜多吃韭菜、百合、豌豆苗、荠菜、大蒜、茼蒿,春笋、荸荠、甘蔗、淮山、番薯、大枣、茨实等,忌食洋葱、花椒、肉桂、茴香等,还有贝类海鲜水产品也应少吃,因为这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容易引发急性肝炎等疾病。

立春艾灸

艾灸养生以节气灸为重,立春是冬春交替之时,天地间生机萌动,万物繁荣,人体内阳气开始生发,也是皮肤病、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高发期,此时艾灸对全年的健身防病都是十分有利的,甚至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立春养生灸配穴

督脉:大椎、命门、肺俞、肝俞;

任脉:关元、神阙、中脘、太冲。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这是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

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春季精神养生要力戒暴怒,忌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充分利用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所以从立春开始,人们就应该养护肝脏。

立春前后艾灸气海、曲池和太冲等穴位可助阳气生发,补养肝脏和提升视力健康(肝开窍于目)。

中医认为“肝主筋”。肝气旺盛的人四肢灵活而有力。刚刚出生的婴儿大多握紧拳头,就是他们肝气旺盛的表现。所以,当老年朋友发现自己握力下降,也就是手上没劲儿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是肝气虚弱的表现了。另外,腰酸、背痛、腿抽筋、指甲乾枯在中医看来也可能是肝气虚弱所致。

中医认为“肝藏血”,“人卧血归于肝”。如果一个人经常熬夜工作,而且心里总有些郁闷,那也需要养肝。因为总熬夜就会让肝得不到血的濡养,导致肝郁气滞,总开心不起来。此外,如果一个人脾气急躁、头晕、眼睛和两腮发红、小便黄、口苦口乾、睡眠不佳,那就可能是“肝火旺盛”所致。这类人也需要养肝。

艾灸太冲 能补肝气

中老年朋友若发现四肢无力、经常抽筋,不妨用艾灸“太冲穴”的方法来补肝气。“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也是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每天艾灸它20分钟能养肝护肝。而每天有意识地用力重复抓握动作也能起到补肝作用。

“太冲穴”也是著名的消气穴。大家在生气时最好不要用艾灸的方法刺激“太冲穴”,而是要用点按推揉的方式来排泄肝气。

“太冲穴”的位置大致在第一、二脚趾之间缝纹向上两横指处。

在作息时间上,人们也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睡早起。

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心境愉悦。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饮食要清淡,不要过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同时,因为此时阳气上升容易伤阴,所以要特别注重养阴,可以多选用百合、山药、莲子、枸杞等食物。

立春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冷暖不定,要当心“倒春寒”的侵扰,特别是对于体弱的人来说,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情。 立春之后依然比较干燥,喝花茶可以帮助驱散冬季聚积在人体内的寒气和邪气。

如果觉得《立春艾灸重点你要懂(养阳气护肝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