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七情与女性健康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2023-06-0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38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源自《礼记·礼运》。中医理论稍有变化,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情志致病,《内经》早有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器,以生喜怒悲忧恐。是说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通常,七情对维持身体的生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七情失常机体失调,便有可能引发相关疾病。而现代社会“七情”致病因素对人体脏腑功能正常运转的影响程度已大大甚于古时,现代女性又因其特殊的生理特征、心理特质以及社会家庭等因素感情容易起伏波动,更易因七情内伤致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衍生病变。月经作为成熟女性一种特有的生理现象,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气血阴阳等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那么就让我们通过了解月经的产生及其调节规律,从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排卵期和经前期四阶段来认识七情作为致病因素对女性的特殊有害影响。

一、行经期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孕而成实,虚而成经。二七既潮,再潮以月,周而复始。每每月经来潮,表示旧的月经周期的结束及新的月经周期的开始。所以在月经来潮的时期内称之为行经期。此期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排泄月经及重阳必阴。月经来潮时,必然体现出子宫、胞脉、冲任等的气血变化,前人所指出的“妇人纯阴,以血为主,以气为用,在上为乳饮,在下为月事”即指此时而言。行经期的气血活动呈下行性,只有气血下行才能排送应泄之经血,所以在此期,机体的一切生理变化活动都应符合下行性的规律,才会排经顺畅,完全干净彻底地排尽应泄之经血,从而更好地为月经周期其他阶段的生理变化奠定基础。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女性却常常忽视在行经期对自身的调护,反而会因为经期生理变化较大而出现一些异常的不良情绪,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行经期女性往往烦躁易怒。《素问·举痛论》中提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并且“怒则伤肝”,而经血的运行有赖于肝气的调畅。只有肝气疏泄功能正常,才能气血和调,经血才能排泄顺畅,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的说法。古人提出“欲调其血,先调其气”,肝为风木之脏,既藏有形之血,又疏无形之气。若大怒不止,则肝气疏泄太过,导致肝气上逆,甚者血随气上,气血冲逆于上。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大怒则形气绝,则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时肝气上逆,则气血因之俱逆,这严重违背了行经期气血下行的特点,本该下泄之气血反而逆之上行,势必造成气机紊乱,阴阳不调之象,随之产生气郁、气滞等气化失常的表现。“气为血之帅”,气的运行发生逆乱,升降出入失常,最终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以致病象。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写到:“诸病皆因气血壅滞,不得宣通”,对于女性的月经病更是如此。所以在行经期保持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尽量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使气机调达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出现月经量多、有瘀块、痛经等病理反应。

二、经后期

所谓经后期是指经净之后到经间排卵期之间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的生理变化奠定了周期演变的物质基础,是肾阴、天癸滋长的阶段,经后期最大的生理特点在于阴长阳消的运动。排经之后,血海空虚,前人认为经后期的生理特点在于血虚,所以体内呈现出“不足于血,有余于气”的一种气血偏颇状态,这也是本期女性易情绪不稳定之根芽所在。针对本期的生理特点,调护应该以滋养阴水为重点,以养血为基础,遵循阴长阳消的生理规律,血中养阴,阴中养精。故而,肝脾的正常运行在本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脾胃为血液的生化之源,而肝主藏血,并主疏泄、调节气机,是脾胃正常升降的前提。故《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不仅如此,由于女性生理特点在于血偏少气偏多,气血之间本就容易失调,所以就更强调气血之间,肝脾之间运转协调正常。然而,在经后期,一则,女性本有血少气多的生理反应,气有余便是火,血虚则易生热,皆易使木气亢而生怒,如果此时女性不合理调整情绪,则犹如抱薪救火,则成蕴热育火之势必致使肝火大动,令肝木不藏,不藏则血难固,不能生气养胎,反而食气伤精,也就是《内经》所说“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如此则会加重血虚之象,不利于阴长阳消,更无以发挥肝之疏泄之性,以助脾胃运化,也就为中焦气机不畅,无法化生血液埋下祸根。再则,经后期因“不足于血,有余于气”,易使女性心理不稳定,思虑过度,《素问·举痛论》就曾提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为脾之志,思虑过度则神聚志凝,气机不畅,导致中焦脾胃气机郁结,再加之肝疏泄不利,使之升降不及,运化失常,纳运不佳,气血生化发源。这自然违背了本期以养血为基础的调护特点,进而无法为月经周期演变奠定物质基础,就影响了月经周期演变水平的恢复与提高。长期如此,必会导致精亏血少,出现月经量少、痛经、甚则闭经等病理反映。作为女性,当你不得不面对“气多血少”这一生理特性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时,那你就要未雨绸缪,学会去保护自己,调整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三、经间排卵期

月经周期中的经间期,约半之日为排卵期,这一时期非常关键,它不仅是整个周期中的阴阳分界处,也是推动周期演变、维持健康月经周期的重要时刻。此期的活动形式与行经期有所不同者,行经期排出经血在于除旧祛瘀,而经间排卵期在于出新,为受孕服务。所以经间期气血活动呈上升性,意在出新,因此在此期,机体的一切活动都既应符合气血上升性的变化规律,又应促进排卵顺利进行。由于胞宫胞脉上属于心,心气下降,胞宫胞脉才得通畅,子宫才能开放行泄,排卵才会正常,所以本期心志的变化就更为重要。然而,由于现代生活节奏较快,不少女性思想压力过大,或过度紧张,导致心气郁塞不舒,自然影响到经间排卵期的气血活动。清代石寿棠曾指出:“七情伤神之辈,为害尤甚。尝见情志怫郁,忧思过度,心阳郁结……多愁多烦”。草郁为腐,木郁生虫,人郁则病。《赤水玄珠》讲到:“心郁神气昏昧,心胸微闷,主事健忘”。而对于女性,因郁而产生的影响往往不仅于此,更严峻地体现在排卵功能的障碍,导致不孕。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子嗣》云:“产育由于气血,气血由于情怀,情怀不畅则冲任不充,冲任不充则胎孕不受”。所以在生活中合理减压,适当放松对女性来讲就十分关键。

四、经前期

经前期是相对于行经期而言的,是指从经间排卵期后到行经期前的一段时间,是整个月经周期的后备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阳长阴消,是阳长运动的重要时刻。经前期血海充盈,冲任气血较为旺盛,子宫内膜较厚,松软易脱落,为排经做好了准备。由于这一时期阳气偏盛,因而心肝气火亦较旺盛,所以常会出现一些胸闷烦躁、乳房胀痛、睡眠较差等症状。鉴于此期的这一生理特点,前人提出“经前以理气为先”。“经血未动,理气为先”为行经期的顺利排经做好了准备,与此同时,也要调整经前期心肝气血偏旺的状态。因此在经前期如何发挥情志对五脏和气血调和的积极作用,使气机条达,就十分重要。《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志达意为心愿已遂,目的达到;气和当指脏腑功能协调。荣卫通利,气血和畅则为心情喜悦时带来的良好生理效应,也符合了经前期的生理要求,为月经的来潮做好准备。如果女性在这一时期不能做好自我调节,情志抑郁,怀抱不舒,必会导致气机郁滞。在前文中就已提到,经前期是为月经来潮打下基础,气机受阻,会使本期阳长阴消运动出现异常,就会反映在行经期无法重阳必阴,导致诸多月经病的出现。正如傅青主所说:“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我们知道,行经期重在除旧,女性每个月都会不断地激发身体造血机能,排出废血,这也是一种排毒的方式,对女性意义重大。如果由于经前情绪的不良影响,致使营卫不调,三焦不利,气血不畅,必然造成“淤血不散,新血不生”的恶性循环。所以,作为女性,你应该有能力调控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志服务于自己的健康,而不是让它成为疾病繁殖的土壤。

“人之性最喜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可以永年”。让我们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心悦神畅,安定情志,方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让我们使情志成为生活中的色彩和疾病中的太阳。

如果觉得《七情与女性健康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