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股价反转利空尽 康美药业(同仁堂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2023-05-2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706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导 读

很多优秀电影,都擅用反转手法。比如春节档《流浪地球》,莫斯一再认定点燃木星可能性为零,却没想到中校刘培强会化身火柴来拯救地球。圆满的反转结局,让观众拍案叫绝。

兴奋的不止影迷,还有一干股民。类似的反转行情,也出现在长期缺乏激情的股市中。比如近期负面缠身、利空不断的康美药业、同仁堂,连续走出了一波上涨走势,让人匪夷所思。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遇到质量、品牌危机,或遭政府部门调查时,股价都会持续下跌。康美药业、同仁堂逆势上涨的逻辑是什么?吃鸡股民的幸运感又能持续多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资本大佬意图又何为呢?

上市公司的资本表现,一向备受关注。经历政策调整市场洗牌的医药业,更是话题不断。本期起,铑财将深度持续该行业的上市企业表现,拉开时间维度、纵深切入。穿越资本迷雾,抽丝剥茧,还原本来价值。

作者:张晓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华海药业,2018年自曝,在缬沙坦原料药中发现含量极微的基因毒性杂质(NDMA)。其后,股价连续出现5个跌停。

长生生物,2018年被曝,疫苗产品过期。其后,以33个跌停创下A股连续跌停纪录。

但是,麻烦事一箩筐的康美药业、同仁堂,近日为何股价会持续上涨呢?

顶格处罚

2月12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又站到了舆论风口。巨潮资讯网披露《关于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受到行政处罚的公告》,证实了此前媒体过期蜂蜜报道的真实性。

《公告》显示,经过全面调查核实取证,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在盐城金蜂进行生产时,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

因同仁堂蜂业违反了《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对其处以罚款人民币 1408.83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1.17万元,没收蜂蜜3300瓶。同时,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根据上述处理,同仁堂蜂业预计将减少2018年度营业收入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266.61万元。同仁堂也带来了直接损失。预计将减少同仁堂2018年度营业收入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266.61万元,减少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5778.65万元。

同仁堂高管也因此事件被辞退。同仁堂总经理刘向光、副总经理张建勋、宋卫清以及同仁堂蜂业总经理张阔海、副总经理王志永等高管被免职。

北京如佑律师事务所律师骆慧超表示,“本次监管部门对同仁堂蜂业进行顶格处罚,并对涉案主管人员实施五年禁业限制,力度较大,体现了其食品监管的决心。”

相比罚款和业绩损失,同仁堂的品牌信誉影响也许更大。

根据《中国质量奖管理办法》(原质检总局令第167号)第三十二条规定,获奖组织和个人两年内发生重大质量和安全事故、发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撤销奖励并公开通报。市场监管总局2月19日对外表示,撤销同仁堂中国质量奖称号,收回证书和奖杯。

这对于同仁堂来说,是更严重的打击。如何修复市场、消费者、监管部门信任、如何重拾投资者、企业自身甚至是整个行业的信心,是全体同仁堂人一道严肃思考题。

食药质量,从无小事,触碰红线的企业,往往会吐下苦果。只是,对于同仁堂来说,这个苦果,也许比预想的更大、更苦、也更持久。

股价不降反升

有意思的是,2月12日开盘后,同仁堂股价竟然一路上扬了。

由开盘27.35,最高涨逾3%,股价达到28.37元/股。此后数日,依然涨多跌少。截止到2月20日截稿,同仁堂股价连续多个上涨,股价最高一度达到29.42元/股。甚至高出了2018年12月13日,同仁堂出事前的开盘价29.30元/股。

如上文所言,子公司“蜂蜜事件”被顶格处罚,后续影响还会发酵,同仁堂股价反涨,为什么?

铑财以“近日,同仁堂蜂业事件尘埃落定,食品经营许可证被吊销,请问是否影响同仁堂蜂业的主营业务?未来公司将如何发展?同仁堂蜂业事件会给同仁堂带来哪些影响?近期同仁堂股票接连上涨,请问原因是什么?”等问题询问同仁堂,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处于风口浪尖的同仁堂,想必也无心无意回答这样尖锐的问题。那就来听听专家观点。

对于同仁堂股价的异常表现,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认为,这是因在2018年12月过期蜂蜜事件首次曝光时,同仁堂股价就已受到较大冲击,市场对负面预期已很大程度被提前反映出来。

益学投资金融研究院院长张翠霞同样表示,同仁堂蜂业的过期蜂蜜事件已于年前充分发酵,处罚结果尘埃落定,风险被充分释放,反而形成了股价的向上弹升。

“当前,国家对中药产业的政策扶持较为明确,中药产业类上市公司将受到较高的政策倾斜,此外,同仁堂股价的绝对跌幅已达高点,在风险释放完毕后,股价势必有所回升。”张翠霞表示。

在股吧中,投资者也有类似观点,不过意见出现较大分化。

比如Q8mgxf说:“再也没有利空了!!!!出尽。”

也有投资者小神小仙小散说:“清仓别犹豫!侥幸不可取!问题很严重,等同于失去了金字招牌,后果很严重。百年老字号被同仁堂一伙人给砸了,国粹中医被同仁堂一伙人给黑了,他们是响当当的历史罪人!”

多元化之困

对于利空出尽,反弹修复来临的说法,乍听起来有些道理。可仔细分析下,就值得考量了。尤其是股价一度高过负面事件发生之前,就更让人称奇。

难道,负面事件还能拉动股价上涨不成?

还有一种可能,蜂蜜事件也许只是偶发事件,同仁堂的基本面还是很好,具有不错的成长性。

那么,事实如何呢?

细分之下,似乎又多了几分沉重。

既然分析发展前景、成长性,企业战略自然就是重要考量。

而同仁堂这些年实施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一直伴随争议。此次的蜂蜜事件,更是成为外界质疑其多元化能力的一大把柄。

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清朝康熙八年),是我国著名的中药老字号。“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正是靠着这样的承诺,同仁堂经历300年风吹雨打,从一家普通的家庭药铺发展为国药第一品牌。

同仁堂集团,全称“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也是同仁堂的控股公司。

近年来,同仁堂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开疆拓土。已由当年单一的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形成了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拥有六个二级集团、三家上市公司。截至2017年末,同仁堂集团拥有药品、医院制剂、保健食品、食品、化妆品等六大类产品2600余种,36个生产基地,105条现代化生产线。

“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以中医中药为核心的健康产业集团”。是同仁堂的发展目标。

目标足够远大,具体表现却差强人意。

在这一多元化的过程中,资产规模大幅提升的风光表象下,同仁堂的问题隐患也在堆积。

快速的行业拓展、资本扩张,首先带来了经营管理滞后问题。所谓贪多嚼不烂,就是这个道理。频频爆出的产品质量问题,从侧面反映了同仁堂发展的冒进与浮躁。

值得考量的代表业务

突出表现,即在其大力多元布局的食品、化妆品领域。

根据媒体统计,深陷蜂蜜门的同仁堂,开发的新产品中超7成为化妆品食品等。据同仁堂官网介绍,近20年,同仁堂开发新产品679个,其中食品288个,化妆品123个。

显然,蜂蜜事件,已让同仁堂的食品板块遭遇重创。

而化妆品领域也暗藏危机,比如药妆就成了又一个潜在风险点。

2001年,同仁堂开始试水药妆,2005年,与香港同兴集团合资成立同仁堂化妆品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日化药妆。

而就在不久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指出,不但是我国,世界大多数国家在法规层面均不存在“药妆品”的概念。对于以化妆品名义注册或备案的产品,宣称“药妆”“医学护肤品”等“药妆品”概念的,都属于违法行为。

同仁堂药妆在宣传口径上被堵死,未来如何如何发展还未可知。

即使是传统的中药领域,情况也难言乐观。

中药饮片方面,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屡次被通报生产的饮片不合格。仅2017年,该公司生产的饮片因不合格被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了7次。2月2日,该公司再次被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早在2013年,同仁堂健体五补丸就被爆汞超标5倍,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朱砂超标,成分含量分别是17.3%和0.72%。

可见, 有着300多年历史积淀的老字号同仁堂,多元化道路走的远不是那么顺畅。

实际上,对于老字号传统企业来说,多元化本身没有错,富有创新精神的多元化甚至是这些企业突破瓶颈、涅槃重生的重要路径。但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策略、有序有度的进程。

显然,同仁堂多元化扩张大步迈进,内控管理体系没有跟上,不但主品牌难以真正发挥带动效应,屡屡发生的质量和服务问题反而容易自砸招牌。

梳理同仁堂的多元产品体系,产品显得过多、品牌存在过度泛用问题。

药品、医院制剂、保健食品、保健食品、食品甚至化妆品涵盖面可谓丰富。2600余种产品体量也可谓庞大,这对其经营管理能力考验巨大。而且,许多产品直接使用同仁堂的名称,如同仁堂紧致活肤面贴膜、同仁堂红糖姜茶等等,这让同仁堂品牌管理零碎化,进而透支甚至损伤了品牌可信度。一旦单一产品出现问题,整个同仁堂品牌或将都会受到波及。

看来,除了蜂蜜门,同仁堂还有更多的发展瓶颈有待突破。从上述多元化举措来看,同仁堂集团在质量管理、产业选择上明显存在短板,且已经影响到同仁堂品牌、口碑。如不及时改善,后期发展或还暗藏大雷,这样的担忧也会映射到资本市场,成长性更值得考量。

而说到资本考量,同仁堂的盈利能力也略显不足,5年来平均净利率仅11.33%,与15%的行业平均盈利率有一定差距。同时,2018年又遭遇如此波折,全年的财务报表虽然未出,显然也好不到哪去,后续的市场发酵效应,更难言乐观。

如此来看,这一波同仁堂的反弹行情,与其说是修复价值,不如说是大佬寻机出货、寻找韭菜接盘侠的阳谋,似乎更恰当。其中取舍,值得广大中小投资者深思。

康美药业画风变了?

如果说,单单是一家同仁堂的股价异动,或许还不能引起如此多关注。问题是,康美药业,最近经历与同仁堂颇有相似之处。

两家行业龙头,珠联璧合,搅动股市。一时间,好不热闹。

康美药业,全称是“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于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

在国家振兴中医药事业战略指引下,其率先布局中医药全产业,以中药饮片为核心,以智慧药房、智慧药柜为抓手,以“药葫芦”为服务平台,全面打造“大健康+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体系,成为中医药全产业链精准服务型“智慧+”大健康产业上市企业。公司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广东纳税百强,也是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

近日,康美药业公告称,公司股票于2月1日、2月11日、2月12日连续3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经公司自查,并向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核实,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活动正常。

更让人侧目的是,康美药业股价以春节前最低点5.75元计算,到2月20日截稿的9.92元,仅仅几个交易日,就已经上涨了73%。

而且,这时的康美药业,还处于证监会立案调查中——2018年12月28日,康美药业发布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与此同时,康美药业还因货币现金高、存贷双高、大股东股票质押比例高,以及中药材贸易毛利率高等一系列财务问题,广被市场质疑。

跨了个年,康美药业的画风突然就变了。像打了鸡血一样,股价蹭蹭往上涨,市值也重回500亿元。

对于上述股票交易的异常波动,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康美药业的偿债危机化解是直接推动因素。

据了解,康美药业2月12日发布公告称,当日公司兑付了此前发行的超短期融资券本息,本息兑付总额为20.87亿元。

而此前的一个月,康美药业还兑付了“15康美债”利息金额1.28亿元,康美药业的偿债能力,无疑给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另外的推动因素,可能是康美药业决定聚焦主业,显示出了值得期待的前景。

据康美药业方面向铑财介绍,康美药业未来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医药全产业链道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主营业务,瘦身健体。包括业务瘦身,比如出售子公司资产广发基金;组织结构瘦身,裁撤或合并部门等。

通过一步步调整,未来3年,形成以中药饮片为核心,以智慧药房、智慧药柜为抓手,以“药葫芦”为服务平台,形成高粘性C端商业模式,实现由传统型中医药制造企业向精准服务型中医药大健康企业转型。

这样的回应,似乎让康美药业股价飞涨具备了一定合理逻辑。结合近期股价上涨等利好表现,一些声音开始高喊,康美药业已翻开发展新篇章。

四大危机

那么,真的翻过去了吗?一些迹象或许能让躁动降降温。

债券评级机构,还是下调了康美药业中诚信证评的主体信用等级。

近日,中诚信证评决定将康美药业的主体信用等级由AAA下调至AA+,将“15康美债”、“18康美01”和“18康美04”的债项信用等级由AAA下调至AA+,并将康美药业主体及上述债项信用等级继续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中诚信证评的理由是,康美药业公开债务到期兑付相对集中(3月26日和4月20日到期2笔债券,债券余额均为20亿元),使公司流动性压力增加。

另外,考虑到康美药业的控股股东股份质押比例高,未来公司面临控股股东被动减持风险;以及康美药业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上述多种因素或将影响康美药业外部融资能力,造成融资渠道收紧,所以下调评级。

评级机构的上述观点,代表了不少行业专业人士的态度。仔细梳理下,虽然,短期偿债危机化解,康美药业的长期危机或依然存在,随时都有爆发可能。

首先一个就是债务问题。多年以来,经营性现金流小于净利润,账上拥有大量货币资金,流动性充足,却频繁举债等情形,一直让康美药业及当家人马兴田受到质疑。

财报显示,2017年及2018年9月底,康美药业账面货币资金余额分别高达341.5亿元、377.8亿元。公司财务费用分别高达9.7亿元、11亿元。同时,据媒体报道,自2001年上市以来,康美药业不计算贷款,其股权、债券累计融资额接近790亿元。这也引发了外界对其曾经千亿市值的含金量质疑。

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一笔债务都是要还的,更是有代价成本的。此次的危机化解是出售公司优质资产。后续的债务如何处理,康美又有多少优质资产可以出售呢?

第二个,是资金使用情况。

有媒体梳理康美药业2013年以来的融资规模高达367.5亿元。但查阅全部募集说明书后发现,这些资金,没有一项直接对应具体项目,用途基本都是“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前期债券融资”。

从具体项目来看,可以更为直观,比如,中国-东盟康美玉林中药材(香料)交易中心及现代物流仓储项目,预计投资30亿元,截止2017年底投入仅3268万元。中国-东盟康美玉林中药产业园计划投资10亿元,截止2017年底投入仅5401万元。

一方是数额巨大的融资,一方是项目实投的巨大落差,甚至还连连爆出股份高质押,人们不禁要问康美药业,钱到底去了哪里。也让外界对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产生质疑。

这也就自然引出了第三个问题,康美药业的合规发展及马兴田的守法经营问题。

2018年12月28日晚间,康美药业公告称,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尽管具体原因未公布,但此前媒体报道已经说明了不少问题。

比如货币现金高、存贷双高、大股东股票质押高、王廉君因涉嫌操纵股价被经侦,操纵标的可能涉及康美药业等。再加上,刘志清持续四年,对康美药业多次违法违规、虚假回购的问题举报。

况且,有媒体报道,康美的股价长期规律性尾盘拉升,被质疑涉嫌操纵股价。再结合,公司实际控制人马兴田此前多次卷入的行贿案件。一时间,康美药业的合规发展问题站上了舆论风口。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证监会还没有公布调查结果,悬在康美药业头上的利剑仍在。虽然,其被纳入标普道琼斯指数初筛名单,还是广东普宁的第一纳税大户,但这说明不了什么。一切的关键,还在于康美药业到底犯了多大的错,以此决定是警告、行政处罚,甚至是强制退市。

梳理之下,看来康美药业的危机还远未过去,对于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而言,冷静是十分必要的,毕竟接盘侠的滋味不好受。

即使抛开这样或主动或被动摊上的烦心事,回到康美药业自身业务、模式来说,依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财报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康美药业研发费用1.15亿元,占营收比重为0.45%,但销售费用却高达7.9亿元,相比去年的4.8亿元,增长超50%。

上述数据显示出康美药业轻研发态势明显,其将更多资金押宝流通模式,忽视了核心产品研发,这样的全产业链模式缺乏核心竞争力。

从去年起,带量采购等重磅政策的出台,让医药行业的生存发展规则改变,鼓励创新研发、打造品质产品,成为行业关键词。从此来看,康美药业的成长价值也值得考量。

仔细分析之下, 康美药业、同仁堂的股市反转,似乎远没想的那么简单。

抗周期发展

医药作为抗周期行业,似乎谈不上过冬一说,但是在经济调整形势下,2019年挑战依然不少,再加上带量采购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政策,对药企生产发展提出了高要求。

更重要的是,因为港交所欢迎未盈利生物药企赴港上市,药企投资退出通道被打通,但是上市后的表现,却是破发成为常态。投资机构逐渐放缓了投资步伐,药企融资难成为行业现实。

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2019年春天,药企似乎该准备过冬了。以此来观,股价一时的涨跌,在即将到来的行业洗牌期面前,可能已显得无足轻重。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方向,用核心竞争力打造合规高质量的发展,避免在风雪中迷失,努力活下去,才能迎来更广阔的天地。对此,市场在看、媒体在看、资本在看、监管部门也看,康美药业、同仁堂如何发展,铑财将持续关注。

本文为铑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

如果觉得《股价反转利空尽 康美药业(同仁堂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