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就喜欢骗大龄高智商单身女性……

2023-05-1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48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用我法律专业心理知识为您解决现实难题

看到一则警方通报:

发现她们有如下特征:

28岁雷某,海外留学,被骗138万

40岁惠某,中学老师,被骗100万

38岁姚某,大学老师,被骗270万

30岁丁某,外来人员,被骗99万

36岁程某,银行职工,被骗240万

40岁单某,银行职工,被骗242万

都是大龄、女性、单身还多金

如果我没猜错,犯罪分子是同一伙人,锁定同一地区IP地址具有上述特征的女性下手。甚至他们实施犯罪的“剧本”都是基本相同的——始于恋爱、热于投资、终于诈骗。

当然,还有他们在团伙作案时每个人承担相同的分工。

要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重点还是在源头防患于未然。

对于电信诈骗来说,利用了两个弱点:一是人性、二是技术。

首先,他们会对实施的诈骗对象进行画像,即“客户”特征是什么。有钱是第一位的(否则费半天劲骗什么),然后则是如本通报中的大龄、单身、自以为高智商,或者老人、老板等等(每类人用的诈骗套路不一样)。

然后,他们开始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寻找这类目标。我们日常在网络上留下的痕迹(动态、评论、图片、视频等)、在线下生活中留下的信息(比如废弃快递盒上的联系方式、通信地址等)都可能成为他们初步筛选的特定目标。

紧接着,他们开始想办法搜集与我们有关的一切。特别是个人情况、性格、喜好等。

他们怎么搜集呢?

在人性上运用社会工程学。说白了就是取得你的信任,逐渐放下防备。不清楚社会工程学的可以直接百度下,有兴趣的推荐看部电影《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

技术再牛,人如果有“漏洞”就破防了。在电影在就有这个桥段,男主企图进入防备最为森严的国际警察办公场所,在骗取保安的信任后轻松进入。

随后动用技术手段进一步摸清我们的信息。最危险的东西便是我们现在随手不离的手机。

其实技术发展到现在,我们在干什么、说什么、想什么,手机都能侦测到。否则哪来的Siri或小米唤醒功能,哪来的精准定位和大数据算法知道我们最近在关注什么新闻或心仪的物品……

包括为什么我们在安装任意APP时都会被询问授权访问手机通讯录、设备信息等隐私设置。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我们的手机非常危险,现在几大主流品牌的手机厂商都是非常重视所卖产品的安全性能(其实他们自己也在收集用户数据,只是不对外共享而已)。

电信诈骗动我们手机的主意有两个渠道:一是漏洞,二是后门。

漏洞是每种手机发行一段时间后能会出现的问题,每当我们手机提示固件升级时,往往是在打漏洞的补丁。

因此,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是每年更换新手机。这个看似有点浪费的主意,其实是在不给黑客有可乘之机去发现我们手机的漏洞。其次就是定期固件升级。

而后门比较麻烦,电信诈骗分子综合利用了社会工程学和技术手段来想方设法给我们的手机安装一种专门的APP来实现对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监听监视。

比如我们可能打开了一个经过伪装的短信链接、电子邮件或微信信息。也可能是我们为省点钱或看个小黄片而违规下载安装的非正规应用市场的APP。

另外还有外面到处可见的“免费”无线网络(在建立连接后就可以装后门、偷数据),充电宝(你以为插上数据线后在充电,其实在安装充电宝里的APP)等。

这些准备工作做好,情况摸清后,他们就要开始动手了。

最后,别以为你很聪明,就算识破了也不会被骗。我就见过一个人跟周围朋友说:“我知道他们的套路,让我先小投资赚点小钱,再骗我大投资直接把钱转走,我才不会上当……”。

结果他第一次转完钱,等着赚点小钱就收手的思路,骗子拿了小钱直接跟他断绝了联系。

你一定会问为什么这样?

还是他身边的联网物品(如智能互联网音箱)或手机已经“听”到了上面他那段“思路”。

人家要骗钱,信息搞得比我们准啊

如果觉得《就喜欢骗大龄高智商单身女性……》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