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收集100万人的健康大数据 精确医学能战胜肿瘤吗(专访中科院系统生物学家吴家睿)

2023-05-1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47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本报记者 郑琳 通讯员 姜旭晨

最近,一个浙江籍医生张煜在知乎上揭露的“肿瘤治疗黑幕”成了全社会瞩目的焦点。

恶性肿瘤,不仅让成千上万的百姓深受其苦,无数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也为之殚精竭虑。而这次事件也让诸如“临床指南”,“超适应症”,“个性化诊疗”,“精确医学”等学术词汇火了起来。

如何才能战胜恶性肿瘤?“临床指南”和“个性化诊疗”又是怎么回事?

近日,记者专访国科大杭高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吴家睿。作为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家睿正领导着中科院的一个精准健康研究项目,其中一部分研究已经在杭州的实验室里开展。

他坦言,对最近的肿瘤治疗事件非常关注,不仅因为他的科研领域与此十分相关,他还是一位肿瘤患者的家属,亲身经历过患者治疗的全过程。

在采访中,吴家睿对精确医学、健康大数据,以及和传统的循证医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学者简介

吴家睿,杭高院双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现任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执行院长;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分子系统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系统健康科学重点实验室(培育)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第八届、第九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吴家睿实验室主要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糖尿病和肿瘤等重大慢性病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

研究方向:

细胞活动的蛋白质调控网络, 复杂疾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目前负责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中科院先导专项(B)“多维大数据驱动的中国人群精准健康研究”

中科院STS区域重点项目“肿瘤分子诊断试剂盒及检测仪器研制”

小时新闻:精确医学是什么?有什么重要作用?

吴家睿:这是一个和健康大数据相关的概念。

一个人约有4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里有30亿个碱基对,这个数据量非常巨大。过去我们是碎片化式了解人体,就像盲人摸象。自从2003年美国等六国政府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生命科学进入了一个以数据密集型研究和组学大数据迅猛增长为特征的后基因组时代,推动了人体大数据的出现。从此,我们对人类自身的了解,从碎片化的研究进入到整体化的研究。

“精确医学”(Precision Medicine,也译为“精准医学”)是现在医学界十分热门的话题。

这是美国科学院下属机构在2011年的一篇报告“迈向精确医学”里提出的。2015年,在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倡导下,精确医学这个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走红,并演化为当前医学领域的一个新潮流。现在,美国政府正在进行一项非常庞大的计划,要招募100万志愿者,用5-10年的时间收集他们的身体健康大数据,进行研究,并最终构建出疾病分类新标准,从而实现精确医学。

今后的医学一定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个人的基因都不同。有的人对花粉过敏,有的人不过敏;有的人打新冠疫苗有效,有的人则无效。对群体而言,一个药物有效与否是个统计学问题,但对个体来说就不是统计问题了。如果可以对每个人的身体都能做精确的了解,就能提供精准医疗。

目前,“精准医学”在国内也成为一个时髦术语,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

小时新闻:您在健康大数据、精确医学方面正在做哪些工作?

吴家睿:在中科院支持下,2020年启动了一个项目——“多维大数据驱动的中国人群精准健康研究”。 我们和北京、重庆、合肥、宁波等地的医院合作,希望能收集100万中国人的样本和大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去开发算法,从而进行健康的管理研究。该研究针对的是 “自然人群”,包含了健康人和病人。当样本量足够大时,就能包含各种各样的疾病。

我们还有肿瘤研究相关的项目。我们和上海长海医院合作,由那里的医生提供临床样本和信息,我们来做基因组、蛋白质组的相关分析,根据这些研究来判断哪些药物对哪些病人有效。

小时新闻:这些研究对目前的医疗系统,尤其对肿瘤的治疗会产生什么影响?

吴家睿:传统的医疗是等病了再去医院看,大健康的关键是,把抗击疾病的关口前移,早期监测、早期干预。

在治疗疾病方面,目前医生是根据临床指南来给病人开药的。临床指南建立在随机对照试验等各种临床研究获得的证据之上,是循证医学进行规范化疾病诊治的主要依据,也是规范化管控临床风险的基本策略。

但是,对于要满足个体多样化健康需求的精确医学而言,临床指南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精确医学开展的临床研究更关注个体化的临床证据,而不是统计显著性结论。面对个体的多样化健康需求,精确医学常常要处理超适应症或超处方用药问题。

就肿瘤而言,千变万化,肿瘤细胞会有很多种突变,就会有耐药性。

面对这种情况,单纯按照临床指南很难应付,而我们根据大数据研究可以比较迅速地为个体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小时新闻:根据大数据研究找到的治疗方法,如果和临床指南产生冲突,如何解决矛盾?

吴家睿:这确实是一个矛盾。精确医学面临的临床风险通常要大于循证医学,其管控涉及到医生、患者、临床诊治技术提供者和医疗监管部门等多个主体。

临床指南的价值源自临床研究获得的试验证据。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获得的证据被认为是高质量的,因此 RCT成为循证医学的“金标准”。

但是,临床指南的统计性证据给出的诊治方案只是一种概率有效性,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其疗效往往不够“精确”。

比如,2015年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排在美国药物销售收入前十名的药物有效率并不理想,其中有效率高的药物是4名服药人中1个有效,而差的药物则是25名服药人中1个有效。

这就导致一个尴尬的现状,遵守临床指南,按处方用药的医生当然没有问题,但恶性肿瘤患者能不能获得有效的治疗,在今天的医疗条件下,几乎成为一种“运气”。

为了应对RCT的非个体化研究特征带来的精确性低的挑战,国际上兴起了重视个体化诊疗的“精确医学”,并为此发展出了许多新型的临床研究模式。

所以,对于恶性肿瘤这样棘手的疾病,超指南治疗是医生和患者都要承担的风险。如果病人不承担治疗费用增加和没有治好的风险,那么医生就不能超过指南进行治疗。所以医生有义务把治疗风险告知患者。通常情况下,医生都是这么做的。

我作为一个肿瘤患者家属的亲身体会,风险是挂在医生嘴边的,这几乎成为医生的本能反应。

小时新闻:在此次双创大会上发布的杭高院科创大脑平台,接入了您主持创建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库,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该产品?

吴家睿:杭高院科创大脑平台接入了首个杭高院科研大数据库--TreeQNet,构建基于组学大数据的肿瘤治疗数据库与判别模型,拟用3年左右的 时间将包含20种以上中国人常见恶性肿瘤数据和治疗判别功能,目前已完成首个中国人结肠癌转移相关的多组学整合图谱,为癌症个性化用药提出了超越基因组分析的新方向。

小时新闻:推动生命健康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否需要交叉学科,杭高院现有的学科建设有哪些优势能够支撑生命健康产业的研发和发展?

吴家睿:收集健康大数据,涉及到可穿戴设备,需要光电学院的研发;获取健康大数据后,如何管理、存储、分析它们,就需要信息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支持;分析的算法需要数学建模,因此也需要数学家……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肯定需要学科交叉。

杭高院面向杭州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中科院相关院所科研力量,构建独具特色的交叉学科协同创新科研体系,在国内外诸多顶级科研机构,特别是中科院系统相关研究所的参与和支持下,杭高院的筹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8个交叉型的二级学院和1个研究中心已拉开建设序幕,数学、物理、化学、生命、医学、药学、环境、微电子等领域的国内外多位顶级科学家已加盟。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的聚焦力是非常巨大的,多学科交叉设置,更有利于精准化聚焦大健康产业的研发和发展需求。

小时新闻:杭高院在产学研合作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哪些?

吴家睿:现在国家的战略,从以诊治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过去看病都在医院里,现在要“关口前移”,在医院外就能监测人的健康状态并进行干预。例如,将来杭高院会建立一个“人体试验舱”,人体的各种信息会被记录下来,采集健康信息之后,研究人员可以进行营养干预。

杭高院在2020年11月份,已经被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作为大健康产业产学研合作的载体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杭高院将面向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大健康相关行业,搭建产学研新型研发平台,孵化科技创新企业,服务企业升级,引领相关产业发展。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如果觉得《收集100万人的健康大数据 精确医学能战胜肿瘤吗(专访中科院系统生物学家吴家睿)》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