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广州人的文化自信|除了美食(这座城市还有什么)

2023-05-0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5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到它的抱负。

当我们打开历史册,“三江际会,岭南门户”的广州,总在不经意间展示着它的雄心壮志。

20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制市——广州建市100年。作为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核心门户城市,广州一部城市史,写满了伟大和生机。

广州画坊生产的外销画,作为旅游手信在欧洲广为流传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涌现了很多城市,文化中心、 商业重镇纷纷崭露头角。然而,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又让我们审美疲劳、忧心忡忡。

在千年商都的名头之下,我们发现,广州这座城市有点特别。

中国人追求变革的星星之火,总是先在这里开始点燃。海风吹来的西洋文明也能在这里巧妙融汇。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广州激发着城市居民的潜能,令一座现代的城市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广州却又无比念旧。路过广州高度小蛮腰,转几个街角,茶餐厅老屋下,正庇护着老广们的两盅一件,粤剧铿锵。街头市井书写着历史的温情,让我们遐想生活的无数种可能。

每一次拥抱世界的浪潮,都引领着广州人生活的变革。但每一回变革,都和过去紧密相连。

约翰·里德在《城市》第一章里写道:“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典型产物,在这里展示着人类所有的成就与失败。”变革与坚守的博弈间,广州为我们打下一个引人深思的城市样本。

广州100年,变革与坚守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觉醒时代 。它的肇启,需要一声呐喊。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国家从沿海渗透入中国腹地,对大清帝国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中国被迫进入一个万国竞争的新时代。救亡图存、铲旧谋新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议题。

在广府人容闳倡议下,风云激荡中的清政府,先后派出120名学生赴美国学习西方科技、谋求富强的学生中,其中73人来自广州府。

“最先睁眼看世界”的广州人,从富国小民蜕变为碧血丹心。

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史之后,位于对外最前沿的广州,最先看见了民主。清末年间,孙中山在承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大量撷取西方现代国家制度创立“三民主义”。近代岭南文化之丰碑,催化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几乎与此同时,康有为在广州创立万木草堂,立图“脱前人之窠臼,开独得之新理”,成为知识传授中心和新的变革中心。他的才华和个性、学识和想象力,吸引了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一批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投身于时代的浪潮中,成为日后重要的变革者。

1911年黄花岗起义、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末周恩来在广州建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地方性军事机构、1926年毛泽东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爆发建立了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的广州起义……

广州的革命者,热情地拥抱时代,一个变革者结识更多的变革者,激发出无限的可能。在中国历史上的至暗时刻,开风气之先,改变了中国的走向。

敢为天下先,敢饮头啖汤!

广州自古是一座激荡着雄心的城市。

位于中国大陆南端,广州拥有超长海岸线。珠江三大支流交汇处,交通便利通向广阔的腹地,广州自然也成了岭南乃至湖广对外商贸的龙头。

无论是中原动乱士族南迁,还是面朝大海迎接四方商客。面对文化冲击,广州人懂得固守成规行不通 ,拥抱变化才是生存之道。

“搞钱要紧”的商业热情,在广州人的血液里奔涌了几千年 。

2000多年的开放往事,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名声赫赫的港口城市。即使到了闭关锁国的明清,它仍然是对外开放的唯一窗口,垄断中国外贸长达85年。

▲港口广场插满各国国旗,西洋建筑与传统民居、牌坊共存

在珠江边上,我们还能看当年十三行的遗址。雄心勃勃的码头上,广州早在几百年前,就和世界做生意。不到4平方米公里的十三行,走出了潘振承、伍秉鉴两位世界首富。广州体系、 “天子南库”、 “天下第一港市”,都是这段辉煌历史留给广州的勋章。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冲破西方国家的贸易封锁,广州再次成为开放的先锋。1957年春天,中国最大规模的外贸盛会“广交会”(全称为:“中国进出口商品贸易会”)在这里如火如荼开展。

1967年10月,广州,落成后的广州宾馆,楼高27层,是当时广州的第一高楼。

广州还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拔地而起,第一批个体户走进市井的阳光下......在许多商业领域上,广州都是开路先锋。从小本生意做到国际市场,商业的形态不断改变,敢拼敢闯的商业之魂依旧。聚集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不断创造着经济神话。

然而,广州的生活指向并不单一。开放包容的土地,让本土越族文化、中原并蓄而来的北方文化、沿海舶来的外域文化在这里交汇。天资卓越的营造家、艺术家、生活家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挥洒才华,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岭南特色。

百年广州的背后,是千年广府文化底蕴。这些文化润物无声、静水流深,依然让当代的广州人享益不尽。

广州陈家祠,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

从外销画看百年前的广州城市建筑,亦北亦南,融汇中西,古制与新意并存。

西洋的建筑线脚缝进东方的青砖里、现代的摩天建筑不断地冲破云霄,与此同时,古老的建筑依然在大地上写意地流淌。从容的广州人,向来不拒绝建筑的包容性。

从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筒屋和商业骑楼建筑到后来西洋建筑开始大举传入,岭南建筑从未停下发展演绎的步调。

土地不够用,就向天空拓展。竹筒屋,沿街商业骑楼,广州人把空间用到了极致。

钟意西洋的装饰,就安排到家中。清代粤东私家园林,师法江南园林的小巧玲珑,叠山理水的同时,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巴洛克的柱头,西方装饰元素,也被结合得天衣无缝。

不拘一格,以实利出发,不断寻求最优解。广州人把整个城市当做自家,客厅大大方方,卧室舒舒服服,花园惬意自在,各有各的用,各有各的好。

岭南丹青,中国的毛笔遇到西洋的质感。

拥抱的是表现技法,坚守的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内核。

广东绘画是从明代才发展起来的,那时广东单独设省,社会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南海县的林良便是第一个取得全国声誉的广东画家。他画得一手出色的花鸟画,不乏南宋风骨,以宫廷画为时人推崇。之后虽有一些杰出的广东画家,但影响力大都局限于岭南。

近现代广州的“岭南画派”最终跨越了岭南,走向全国绘画的中心行列。以高剑父、陈树人和关山月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创始人与继承者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他们将北宋以来的花鸟画法与水粉相结合,既呈现西洋画的立体效果和画面肌理,又得笔墨神韵,折衷中西,融汇古今。

岭南画派追求中国画的现代精神,影响力深远,自此与京津画派、海上画派三足鼎立,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三大流派。

▲高剑父 1935年作 《木棉花》 立轴

岭南画派是广东绘画的杰出代表,但决不是唯一的代表。

在岭南画派产生的时代,广州国画界还有著名的国画研究会;在油画界、版画界、漫画界更有一批享誉全国的杰出画家与经典作品。他们共同构成了近现代广州画坛“得风气之先”的繁荣景象,共同彰显着广州近现代美术史的辉煌。

音韵广府,古老的腔调铿锵千年,

还在不断翻变出新的乐章。

粤语是从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发展而来,保留了大量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语的音素,古风古韵。大量唐诗宋词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香港流行文化而来的粤语歌风靡全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难忘的粤语歌。

粤剧,一出世纪“大戏”。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改良的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早在一百多年前,粤剧就吸收了扬琴、大提琴、小提琴甚至架子鼓等西洋乐器作为配器,既古老又时髦。

“落雨大,水浸街,得闲都要少出街……”《抗疫有我哋》疫情期间在微信群里刷屏。传统粤剧与现代说唱融合,唱出了广州人的精气神。新的粤语梗不断涌现,粤语声响起,广府人的乡愁也有了音调。

广州热闹的公园

“我哋呢个地方,从来唔使惊”。操着九声六调的广州人,遇到事情,从来都是气定神闲。广州人是自信的。来自世界的风潮,令他们跃跃欲试。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生活智慧,也足够消受。

当每一天真正的周而复始,有人行色匆匆,拼搏进取;而街角茶厅里,依旧人声鼎沸。鱼粥翻滚,一蛊两件,一份报纸,交头接耳。“辛苦揾来自在食”,”咸鱼白菜都好好味”里,老广州人的生存之道不变。

年轻人行色匆匆,奔向不同的CBD。白天奔忙在大厂,晚上就切换到了退休生活。别的地方宵夜可能就是填饱肚子的,但是在广州,宵夜能够填满人生。

那些吃完晚上最后一盅茶的人,回到梦乡,为第二天崭新的生活积蓄力量。市井百态,每个生动的个体都在维系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又分别奔向崭新的生活纪元。

德国著名思想家斯宾格勒,曾这样论述过城市的显著特征:“把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

广州无疑是一座市民精神无比活跃的城市,居民对城市有强烈的自豪感。广州人从来不介意别人的眼光,只想活出自己的生活。

也许,一切外在的表象,都可以诉诸革新。但是务实、包容、自信、开放的精神内核,是不会变的。

-END-

编辑|艺旅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觉得《广州人的文化自信|除了美食(这座城市还有什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