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健康头条:我们是否太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

2022-12-1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86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健康译栈是健康头条旗下编译团队,重点介绍国外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新技术、新观点、新动向。”

假设一天,你在边开车边找地方,所以开得很慢。你后面那辆车猛按喇叭,还把车前灯对着你闪。

你会有什么反应?

你会认为他是在针对你,会不高兴。

即使你知道他可能都没想过你的心情,但还是会有些不高兴。

假设另外一个场景:工作上的客户在约定时间前一分钟取消了面谈。

你会有什么反应?

你会再次觉得他人不在意自己,会认为是自己太无足轻重了。

我经常会去做一些演讲,享受把观众带进我的演讲中的感觉。

但当我在看到有人在看手机时,我就会很在意。

我不是唯一一个总是在意别人对我的行为的人。

假如你邀请你的朋友和你一起看电影,结果他拒绝了,说他要加班。

但你却看到他晚上在社交软件上分享了一张和他人共进晚餐的照片。

假如你今天受了打击,想要找你的另一半倾诉,话讲到一半,你的另一半却忽地跑去开电视。

许多人都会因为自己没有受到他人的重视,而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忽视、冒犯,甚至背叛。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总认为这都是别人的错,是他们让我们难受的,所以我们应该怪他们。

此时在我们脑中发声的是我们的“自我”。

我们的“自我”认为他人理应考虑我们的感受;“自我”让我们不想被批评;“自我”让我们希望得到承认,并一直处于对的那一方。

当“自我”主导我们的意识时,会让我们感觉很累。

但如果我们能不那么自我,许多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就无法控制我们的大脑,我们就可以自由了。

和他人的关系会变得更和谐,会花精力去做让正面的事,不会无休无止地困在那些烦恼的事上。

接下来我们就会谈谈到底应该怎么做。

以下是我想出来的一些策略:

方法1:明白一些事情并不需要在意。

当我们太以自我为主时,会觉得他人的行为与我们自己紧密相关。

当我们看到有人在我们说话时看手机,我们会觉得自己被冒犯,还会不禁想:“我花时间说那么多,但是他却一点都不尊重我。"

但事实上,我们不该认为一件事一定跟自己有关,也不应该去在意。

可以试着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问自己:“为什么他会看手机呢?”

也许他刚收到一个重要的信息,也许来自一个他苦苦等待的人。

也许是你讲的话他不感兴趣,而他对手机上的内容更感兴趣。

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其他地方。

当你看出对方这样做的意图时,你应该尝试去理解他而非一味生气。

当你把你的孩子哄上床睡觉,结果他却很生气,大喊“我讨厌你!”

你会放在心上吗?

大概不会,因为你心里清楚,他并不是真的讨厌你。

孩子这么说,只是因为他想要得到一些东西,他生气只是因为他想睡得晚点。

仅此而已。

在判断自己是否要把别人的话放在心里前,先去弄清他的意图。

当然,说着简单,做着难。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真的做到的人非常了不起。

当你看到你的同事窃窃私语,不时看看你又笑起来时,你不会认为是他们注意到你穿的新鞋,也想买一双。

你只会觉得他们在嘲笑你,或者他们在一起说你的坏话。

你需要用很大的功夫才能让自己相信:“我也没有证据证明这点。他们笑的事也可能与我无关。”

如果要将看到别人行为中好的一面变成习惯,需要进行大量的锻炼。

我经常训练我的大脑,让它不要过分在意其他事情。

但是当告诉自己“这件事和我没关系。”已经不管用的时候,大多意味着这件事确实和自己有关,已经切实地伤害到自己。

然后,就应该用方法2了。

方法2:你应该告诉自己,别人不应该这样对你,或者,你也可以直接对他人说出来。

假如一辆车一直紧紧跟着你,即使你认为是因为他赶时间,你可能也会问自己:“是我开太慢了吗?”

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并且你的心里会有点不舒服,因为你的“自我”不喜欢犯错。

这时你需要表现出对自己的同情。

说一些诸如此类的话:“这感觉真差,我一直都很努力地想做到完美。”,或者“我想做对,但我做错事的时候我也会很沮丧。”

有时,你说出来也会对他人有效。

当他人在你说话时走开了,你可以对他们说:“我正说得兴起,你却自顾自地走开,我会觉得你根本不在乎我在说什么,也不在乎我怎么想的。”

敞开心扉,示弱,在不责怪他人的情况下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一点很重要),你会让对方更理解你并会开始考虑到你的需要。

在不久的日子里,你会遇见一些让你忍不住“自我”的时候。那就可以用这两个方法试一试了。

文章来源:TED

原标题:Do you take things personally? (And who doesn’t?) Here’s how to stop

作者:Frederik Imbo

译者:Linda

校对:Luna

本文来自健康译栈,如若转载需注明出处来源:

如果觉得《健康头条:我们是否太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