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立秋之后,饮食养生应该注意什么,如何治“伏暑”防“秋燥”

2022-07-2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23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西医重在治“已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药食同源,可医“未病”,在这一点上对普通百姓的意义要胜于西医。

中医主要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认为立秋之后,白露之前主要还是防治夏天所带来的湿热所致的病症,其中主要是“伏暑”;待到白露之后,小雪之前则要防“秋燥”(‘秋燥’我们在后面的节气再给大家介绍)。所以整个秋天的饮食以补气生津,滋阴养肺为宜。

秋天饮食以补气生津,滋阴养肺为宜

在清代吴瑭所著医书《温病条辨》中将“伏暑”解释为: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其中“长夏”指农历六月的夏秋之交。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夏秋之交,中了暑气(古人称作“暑邪”),到了秋天才发作出病症的,就叫做“伏暑”病(以下简称‘伏暑’)。

据上书说著的理论认为“伏暑”又根据潜伏时间的长短而严重程度不一,在“霜降”节气之前发作的最轻;在此之后的较严重;直到冬天才发作的“伏暑”最是严重。本文就以“霜降”之前发作的最轻的“伏暑”给大家科普一些取自中医药的饮食知识,以此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中医药食同源,可以医“未病”

一、只是口渴想大量喝水,没有其他症状。

这可能是“伏暑”侵害到内脏上部的心肺了,多表现为肺热,而且损伤了身体的津液,所以才会口渴想大量喝水,可以在饮食中加入一些滋阴的人参和开肺的杏仁熬成汤食。如果发现舌苔赤红,那就说明血液里已经有毒素了,建议服用处方药先解毒,再配合膳食调养。

二、如果口渴想大量喝水,按压小腹坚实有疼痛。

这可能是“伏暑”侵害内脏中部的脾胃导致的,一般伴有小便短小,有时候还会出现口渴想大量饮水,喝了以后却想吐的现象。这时候可以在汤食中放入干姜、大枣(干的)、杏仁等,滋补调养脾胃。

汤食中加入人参可滋阴补,杏仁可开肺气

三、胸闷焦躁、莫名的失眠不安,食不知味,甚至伴有头晕目眩。

这可能是“伏暑”侵害内脏下部的肝肾导致的,这在中医上大体可以判断为阴液和元气两伤了。可以服用“三才汤”(一味中医方剂,同下一般都可以在中医药店配到),主要功效就是补气养阴生津。

主要成分:人参三钱,天冬六钱,干地黄五钱(古时一钱等于现在3g)。

其中恢复元气加茯苓、炙甘草,养阴生津加麦冬、五味子。

方 法 :加水一升(200毫升的量杯5杯),慢火熬煮成400毫升(2杯)的药汤。

倒出药汤后,分两次服用。

伏暑新除风露清,五更山舍一鸡鸣。

四、伴有寒湿的“伏暑”。

很可能是在夏秋之交中了暑气,再加上接触过多的凉水,导致身体里暑气、寒气和湿气三维一体侵害身体。这个时候如果吃了西医感冒药不见好,仍然浑身酸疼,软弱无力,可能就是伤到了阳气,可以用温阳散寒的“桂枝姜附汤”法试试

具体成分是:桂枝六钱,干姜三钱,生的白术三钱,熟附子三钱。

方 法 :加水一升,慢火熬煮成400毫升药汤,倒出药汤后,凉温后服用。

第二次,用相同的水量熬出200毫升的药汤,倒出药汤后,凉温后服用。

注:以上两个出自古代医书的方剂。

如果觉得《立秋之后,饮食养生应该注意什么,如何治“伏暑”防“秋燥”》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