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到秋三月如何养生?

2022-06-1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89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我们讲养生,从狭义来说,木主生,养生即养肝木;从广义来讲,养生命力,养生机。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养生,应该是广义的。我们不但要养肝木的生,还是要养心火的长、养肺金的收、养肾水的藏。养生,使阳气生气,以应于春;养长,使阳气健旺,以应于夏;养收,使阳气收敛,以应于秋;养藏,使阳气闭藏,以应于冬。

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阳气亦随四时而有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因此,所谓养生,就要顺应四时的气温变化。春天要温,夏天要热,秋天要凉,冬天要冷,这是一年的阳气圆运动就会大而圆,人也就健康。

秋三月如何养生?在《秋三月的养生》基础上,我再有所补充,希望能帮助读者朋友们更健康地度过秋天。

一、养生与“天人合一”

我认为,中国学问的最大特点是:“天人合一”。何谓“天人合一”?是人遵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不离乎天地。为什么?《内经》明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是天地生出来的,人的健康和寿命都受天地阴阳气机影响。人要健康,就要顺应天地。

天人合一有两个层次:其一,自然界四时更替,阴阳消长,人的生命活动亦随之变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四季变化的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道。顺应四时规律,即是“天人合一”;

其二,《内经》所言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个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医学问。《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要想养生,要想提升身心修养,当以我心去合天心,以我之德去顺应天地之德,这也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和自然的直接反映。只有“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和于人事”才能保证人体健康长寿。秋三月中孟秋、仲秋、季秋气候各有特点,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时制宜”,客观认识人体生理的变化,对于指导养生意义极大。

二、养生与阳气升降

秋三月天地之间阳气渐收,气温下降,人居于天地之间,人体的阳气也应该收敛。

为什么要收敛阳气?秋天是阳气潜降的时节,天地阳气开始收敛,把暑火收敛至地面以下,到冬天闭藏在肾水之中,这就是来年春天阳升的阳根。阳气开始收敛,这个过程从立秋就开始了。可以说,整个秋三月就是阳气收敛的三个月。人要养生,就要跟上天地的步伐,也要自己升浮的阳气敛一敛。

按河图理论:天地气机左升右降。到底是先升还是先降呢?彭子益分析气机圆运动时,是从秋天开始的,他认为:秋天禀金气而把夏天的暑火敛降下来,降而藏,藏而生。整个人体的阳气降已而升,升已而降。生命不息,升降不息。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都有体会,经历过暑天的炎热后,立秋开始会感觉神清气爽,且身体格外健康。从中医来看,立秋后金气当令,金性收敛,整个夏天外浮的暑火内收,内阳充足,自然健康。

秋三月,金风渐来,天气清爽;暑湿已去,地气清明。对于每个人来说,在这样的季节里感觉非常舒服。即使是大病患者亦往往病情缓解,且精神舒畅。由此,大病重病患者可借此时及时养生、治病。一则可得天地之助而更容易使五脏六腑平和;二则金气主收,可使浮火归根,特别是精虚于下而火浮于上的诸多疾患。

三、养生与“取类比象”

在“天人合一”理念的基础上,中医有了“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天地之大德在生生不息。天地生人,也生万物。由此说,天、地、人、万物之间都有阴阳气机相互贯通。

以秋天养生为例,我们看看《内经》对于秋天是如何取类比象的:

一则,生理之象: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秋天与“燥”、“金”、“辛”、“肺”、“皮毛”、“咳”、“鼻”等构成了以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系统。

二则,天地人之象:

再如,《内经》还有:“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行,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天的“象”是从容、平静、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对应于人的“象”,应该是早睡早起,与鸡的活动规律相仿;保持神志安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应于肺经与大肠经。

三则,病理之象:

从病理上来说,秋季气候对人类健康影响很大:秋季冷空气活跃,容易诱发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绞痛、消化不良、心脏病等疾病;秋季气候易诱使人精神和情绪上的波动,表现为失眠、头晕、头痛等;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大便干、皮肤干、眼干等症状。这些,也是秋天的“象”对人体的“象”的影响。

我们谈秋天养生,就是要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重视“取类比象”理念,以此来调畅人的身与心,使之顺应天地规律,这样才能“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才能获得健康。

四、孟秋养生

我们把秋三月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气候特点差异较大,我们养生,就要顺应各个阶段的特点,以调节自己的生活起居与情绪。

一则,孟秋的气候特点

孟秋指的是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这个时间段的气候特点是:一方面,天气转凉,但夏热之气并未完全消退,更夹杂长夏暑湿之气。

另一方面,秋应于燥,刚刚进入秋天,燥气尚轻,但燥、热、湿三种邪气往往混杂。这形成了六淫邪气的温燥。这个温燥也有时间上的差异,一般来说,立秋时节气候偏湿,处暑时节气候偏热。

二则,孟秋的养生思路

孟秋在天为燥、热、湿,在地为金、火、土,在脏为肺、心、脾,在体为皮毛、脉、肉,在志为忧、喜、思,在味为辛、苦、甘,六淫邪气以燥、暑、火(热)、湿为主。

一方面,燥易伤肺,热扰心神,湿易伤脾,我们要注意养心、养肺、养脾;另一方面,“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此时要避免温燥兼湿邪之气伤人,饮食宜清润,忌贪凉。

三则,养脾

孟秋正属于夏秋之交,这段时间由脾当令,属于长夏时节。一方面,脾主运化,主升,喜燥恶湿。孟秋时节若过于贪凉,最易伤损脾阳。

另一方面,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若损伤脾阳,脾失运化,气血生化无源,会导致气血不足。

五、仲秋养生

一则,仲秋的气候特点

仲秋时节所禀的是秋之正气,从白露到秋分,雨水渐少,其最主要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其形成的六淫邪气为燥邪。

二则,仲秋的养生思路

仲秋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肺,在体为皮毛,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燥为秋之主气,燥邪伤肺,其性干燥,“燥胜则干”,由此说,仲秋宜养肺。燥邪伤人,容易耗伤人体津液,而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仲秋养肺,当重视润肺。

三则,养肺

秋天由肺当令,最容易发生一些与肺相关的疾病,如咳嗽、哮喘、咽喉肿痛、皮肤干燥等等。

其一,秋令养肺的理由

有人问,既然肺主秋令,逢令应该气旺,气旺怎么容易生病呢?岂不知五脏当令之时,其气若能应时而旺,自然不会受邪;若当令之脏气虚,虚则应时当旺而不旺,邪气乘之,反而容易受邪。由此说,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其二,从大运分析养肺

《内经》明言:“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岁金不及,炎火乃行。”适逢金运太过,要预防燥邪;适逢金运不及,应预防火邪。

以2020年庚子年为例,大运是金运太过,今年就要预防燥邪伤人,就要重视养肺润肺。

其三,润肺宜食麻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秋燥之时,可服柏子仁。

松柏禀秋气而生,得天之阳气,乾为天,为金,金气主降。故松柏最适合于秋天养生之用。柏子仁清心经之浮火,降阳明之浊气,可用于便秘、失眠、上火诸症。且诸仁皆有润燥之功,最宜于秋燥之令。服法:炒香研细末,温水冲服。或者直接水煎服。

其四,养肺当食酸

《内经》曰:“肺主秋……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为肺之用味,酸味可以补肺,可以帮助肺气敛降。

肺属秋金,秋以收降为用,肺气不降,当用酸收药物来收敛它,饮食上宜酸收性食物,尽量少吃辛味之品,使津精收敛,以养内脏。

六、季秋养生

一则,季秋的气候特点

季秋包括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此时寒气侵袭,其气候特点以干燥、寒冷为主。

二则,季秋的养生思路

进入季秋,燥气的本性越来越旺,则兼有冬之寒气,形成了六淫邪气里的凉燥。

季秋在天为燥、寒,在地为金、水,在脏为肺、肾,在体为皮毛、骨,在志为忧、恐,在味为辛、咸,六淫邪气以燥、寒为主。

三则,养肺养肾

燥易伤肺、寒易伤肾,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易阻滞经脉气血,寒性收引,易使筋脉挛急。季秋时节气温偏低,要重视养肺肾之阳。

其一,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生理上肺肾共同调节水液代谢,病理上,因肺肾功能失调而致水液代谢障碍出现水肿。而阳主气化,气化旺则水肿不生;

其二,肺主气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肺为生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生理上肺肾共同调节呼吸运动;病理上,肺气久虚,易影响肾的纳气;肾气不足,也会影响呼吸运动。养肺养肾,则喘咳不生;

其三,肺为娇脏,肾为寒脏;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清虚而娇嫩,不耐邪气。季秋之季,肺肾最易受寒而诱发哮喘。

小结:

秋三月养生,总的原则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

一方面,秋属金,阳气自上而下敛降,整个秋三月我们应该头略凉而足稍温,如此正合乎阴阳变化。

另一方面,夏天炎热,阳气外散,至秋不可骤然加衣,以防机体蕴热而阳气不能清降。俗话说:春捂秋冻,说的就是这个天地阴阳气机变化的道理。

《内经》明言:“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我们谈养生,就是要顺应天地规律,如此才能健康。作为中医人,我们追求的是预防疾病,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若等生病了再去求医,终不如未病先防。#中医养生#(董洪涛)

如果觉得《到秋三月如何养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