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荐读|读来就令人感觉清爽无比,古人消夏养生两不误

2022-06-2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27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四时天气促相催,

一夜薰风带暑来。

~~~~~~~~~~~

~~~~~~~~~~~

~~~~~~~~~~~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夏天来了,带来了大地一派清和秀茂,也带来了暑热高温。在今天,人们可以吹吹空调、吃吃冷饮,还不免抱怨一声苦夏难耐。可是如果在古时,古人的生活与劳作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再加上避暑条件有限,更不免要说上几句“六月二十火云发,京师毒热胜吴下。清晨衣冠不敢出,对食欲餐汗满把。”

酷暑实在难熬,于是古人发明出了许多消夏的方法,避暑的效果也不错,从心理感受上看,似乎毫不逊色于现在。

01

避暑用品及衣物

古人避暑,很讲究穿着。《岁时广记》引《乐府杂录》的话,提到古代有一种冰丝裀,由冰蚕丝织成,有消暑奇效,且价值不菲:“唐老子本长安富家子,生计荡尽,遇老妪持旧裀,以半千获之。有波斯人见之,乃曰:‘此是冰蚕丝所织,暑月置于座,满室清凉’,即酬千万。”冰蚕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在民间以及文学作品中一直以冰凉制冷为人所知,苏轼诗中就有“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的句子。

古人也喜欢使用凉榻和凉席。陆游诗中说:“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湘竹床”应该就是一种凉榻。铺设凉席是避暑比较通行的做法。古代有一种特别的席子,用猪毛做成,叫壬癸席,避暑效果上佳。《河东备录》中说:“取猪毛刷净,命工织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

还有一种神奇的帛,叫澄水帛,酷暑之时,蘸水悬挂室内,立刻满屋清凉:“同昌公主一日大会,暑热将来甚,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挂于高轩,满坐皆思挟纩。澄水帛长八九尺,似布,细明薄可鉴,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

扇子也是避暑利器。古人流行使用芭蕉扇,或曰葵扇,以广东新会葵扇最为有名,据说自东晋开始流行。《晋书·谢安传》中提到某人罢官归里,携带五万蒲葵扇,谢安开始使用,士庶争相模仿,一时间价格大涨。

▲清中期,牙丝编地花卉芭蕉扇

有些富豪人家,竟然还用起了机械风扇。宋代诗人刘子翚的《夏日吟》就写道:“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扇车”似乎就是一种机械风扇。

▲清宫旧藏 化学描金花手摇风扇

李白连扇子也不愿摇,干脆遁入山林之中来避暑。性情豪放不羁的李白,以天地为裤衣,裸体而行,真是少见的洒脱:“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明 朱瞻基《武侯高卧图》卷

02

瓜果与饮品

瓜类是避暑必备之物,把瓜放在水中浸泡变凉,等到吃的时候捞出,“沉瓜浮李”,是夏日最令人向往的美味。“卖酪人来冷透牙,沿街大块叫西瓜。晚凉一盏冰梅水,胜似卢同七碗茶。”唐伯虎在《江南四季歌》中写道:“金刀剖开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这大概是一种更为独特的冰镇西瓜,读来就令人感觉清爽无比。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提到古代的消暑食物十分丰富,包括:新荔枝、军庭李、杨梅、秀莲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渍昌元梅、木瓜、荔枝膏、金橘水团、麻饮芥辣、白醪、凉水等,冰雪爽口之物琳琅满目,毫不逊色于今日。而其中的“凉水”类目,就包括以下诸多细类:甘豆汤、椰子酒、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皮饮(宋刻作“缩脾”)、梅花酒、香薷饮、五苓大顺散、紫苏饮等。

▲清 姚义瀚《卖浆图》 故宫博物院

也有洒脱者以喝酒来避暑。《遵生八笺》中提到葛洪在夏天炎热之时,经常喝醉,“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以此来避暑,可谓奇特。汉末枭雄袁绍在三伏天也喜欢尽日饮酒,“以避一时之暑”。避暑喝酒的花样也有很多,如唐代魏徵在暑饮时,“取大荷叶,以指甲去叶心,令与大柄通,屈茎轮菌如象鼻,传席间噏之,名碧筒酒。”这种方法在古代似乎很流行。

03

冰与消夏

夏日消暑最佳之物非冰块莫属。冰既可以直接食用,又能冰镇保藏食物,且可以用来降温。中国人使用冰的历史起源很早,周代已经开始设冰窖藏冰了。

人们一般在冬天采冰,放在凌阴(汉代称为冰室,明清称为冰窖)或冰井中,待夏天使用。官方对于取冰、藏冰、分冰等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周礼天官》中将负责此事的人称为凌人。官府会修建冰窖,在清代的北京城,大约有十九处冰窖。北京城的这些冰窖,最多时藏冰二十余万块,每块大概三十厘米见方,约一百斤重。

酷暑之时,官府会给下属分发冰块降温避暑,这就是古代的“颁冰”和“赐冰”制度。分配冰块有一定的标准,往往是“官高职重冰则多”。皇帝也会把冰当作特殊的福利赏赐给某些特别的人,比如白居易,因为诗写得好,深得人们喜爱,他就可以在冰块价格很高的夏天,随意取用。

官府除了分冰,也会把一些冰投放在市场上,以满足大众需求。民间也有人以采冰、售冰为业。

皇帝和官员会在室内放置冰块来降温,一般是厅堂之中陈设木架,上面放置“盆冰”,冰块吸收热量慢慢融化,这样可大大降低室内温度。清代的文昭在《盆冰》诗中写道:“六月虚堂前,瓦盆木架承。暗响清如溜,凉气浮如蒸。”看来冰块消暑的效果很好,令人颇感惬意。

古人也会用冰来保存食物,古代有类似冰箱的器物,来储存、冰镇食物,常见的是冰鉴,明清也出现了冰桶和冰盆。李零先生在《说冰鉴——中国古代的冰箱》一文中,列举了数种出土的冰鉴。冰鉴是一种缶,可以用来冰镇酒水。古代也有冰盘,可以冰镇酒水和瓜果。京城流行用冰镇食物宴客,“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

▲乾隆 珐琅彩冰箱

▲影视剧中的冰鉴

古人在制作美食时广泛地使用冰镇方法,为了增加口感,会把浇制食物的乳酪、蔗浆进行冰镇处理,这在夏日不啻为一种独特的美味。“金盘乳酪齿流水”“醍醐渍透冰浆寒”,真是极好的消夏食物。

古人不但可以吃到冰镇的食物和果蔬,还能吃到冰棒、冰淇淋之类的冰制品。古代曾流行吃一种“酥山”,据现代学者的研究,类似于“冷冻奶油甜点”,是比较接近于冰淇淋的一种点心。

可以想象,在酷暑之日,吃到冰制品,那是何等的痛快:“门前铜盏呼人急,却是冰儿来卖冰。干喉似火逢薪热,一寸入口狂烟灭。”

消暑的禁忌

陶渊明在夏天,“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躺在窗下,清风徐来,清凉无比,这也是极为惬意的避暑法。李渔对睡眠之地的要求有二:一是静,二是凉,这对于夏日消夏午睡尤为重要:“不凉之地,止能睡魂,不能睡身,身魂不附,乃养生之至忌也。”

但在养生家的眼中,头迎着风,会对身体有伤害,所以古人发明了枕屏,用来遮挡头部方向吹来的风,以免受到风侵。欧阳修大概是很喜欢枕屏的,还专门写过一首诗叫《书素屏》:“我行三千里,何物与我亲。念此尺素屏,曾不离我身。旷野多黄沙,当午白日昏。风力若牛弩,飞砂还射人。暮投山椒馆,休此车马勤。开屏置床头,辗转夜向晨。卧听穹庐外,北风驱雪云。勿愁明日雪,且拥狐貂温。君命固有严,羁旅诚苦辛。但苟一夕安,其余非所云。”出行三千里,不离身的宝物竟然就是一个枕屏,可见这东西的好处。诗中详细列举了枕屏的功用,尤其是在晚上睡觉时,“开屏置床头”,来抵御飞砂、北风。

▲宋代《槐荫消夏图》

上述冰凉之物虽能解一时之热,但在中国人的养生之道中,却是反复提醒饮食凉物有损于身体健康,因为凉食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承暑冒热,腹内火烧,遍身汗流,心中焦渴。忽遇冰雪冷浆,尽力而饮,承凉而睡,久而停滞,秋来不疟则痢。”这体现了独特的养生哲学。李时珍也提醒不能多食冰:“夏冰,味甘,大寒,无毒。去热除烦。暑月食之,与气候相反。入腹,冷热相激,非所宜也。止可隐映饮食,取其气之冷耳。若恣食之,暂得爽快,久皆成疾。”

总之,古人的避暑,既讲究方法,又讲究养生。就古人的记载来看,其避暑的效果,丝毫不比现在差。古人也常会把避暑上升到哲思的境界,万般避暑手段,都不及心态端正平和重要,所谓“心静自然凉”,身体的燥热多半肇因于心态的浮躁,“何如野客歌沧浪,万事不理心清凉。流金砾石未为若,势利如火焚中肠”。古人这方面的修养,确实是浮躁的现代人所远不及的。

本文摘编自《东方生活美学》;作者:王宏超,供职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图片来源故宫文化官方旗舰店微信公众号、故宫淘宝微信公众号、百度网

如果觉得《荐读|读来就令人感觉清爽无比,古人消夏养生两不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