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寒冬养生古人有方——头冻冻聪明 足暖暖病无

2022-02-2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72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冬至过后,便进入数九寒天。

寒冷天气使人体的防御功能濒临最低点,易引发心脑血管、呼吸系统、骨关节等疾病,因此防寒保暖就成为寒冬养生的第一要务。

防寒保暖 不能一概而论

防寒保暖,当然是指全身而言,人体的各个部位,都需要保暖。但中医养生学却认为,人体的防寒保暖不能一概而论,有些部位必须要保持常温,有些部位则感觉有点凉意更有利健康。

宋人蒲虔贯在《保生要录·论衣服门》中说:

寒欲渐着,热欲渐脱。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夫寒热平和,形神舒适,疾疹不生,寿年自永。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气转冷时衣物要渐加,转暖则渐减。但必须保证肚子暖、脚暖;头凉、心胸凉。而暖和凉都要适度,不应因过凉而冻伤,也不要因太暖令身体燥热。唯有寒热适中,身体和精神才会舒适安稳,疾病不生,自然也就长寿了。

而在宋人之前,南朝人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就说道:“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

陶弘景将冬天的养生原则简称为“温足冻脑”,并称这是“圣人之常法”,言下之意是这种养生方法相传已久。

明 吕纪《寒雪山鸡图》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脉法》,证实了陶弘景的说法。《脉法》称:“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

马王堆汉墓是汉初墓地,《脉法》记载的“寒头暖足”治疗方法,应在汉代以前就流传于中国。

“温足冻脑”和“寒头暖足”,用词略有不同,含义则一样。“冻脑”或“寒头”是指应让头部尽量适应自然温度的变化,让头部感觉略有寒凉之意。“温足”或“暖足”是指冬天要让脚经常处于暖和的状态。

“寒头暖足”到底有何道理?

这是因为人体的手三阳经起于手指末端,止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止于足趾末端,人体的六条阳经都经过头部,故《黄帝内经》称头为“诸阳之会”。

正因如此,头在人体中阳气最盛,耐寒功能较强,适当的寒可刺激头部血管及神经,令大脑保持清醒,在一定程度上可起保健作用。

头部虽不怕寒,但怕热。

古人造字也表达了这一含义。“头”字的繁体字为“頭”。《说文解字》说:“頭,首也。从页,豆声。”释“头”为“页”。而“页”与“火”则构成“烦”字。《说文解字》说:“烦,热头痛也,从页火。”表示头边有火则发热、头痛。

既然头怕火怕热,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这一点,尤其是在睡觉的时候。《养性延命录》说:“凡人卧,头边勿安火炉,令人头重、目赤、鼻干。凡卧讫,头旁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

《说文解字》释“烦”字

孙思邈也说:“冬夜勿覆头,得长寿。”

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居人体之上,离心脏较近,血液和养分的供给都比较充足,大脑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5%,故耐寒功能较强。

现代医学中常用的冰袋脑保护、亚低温疗法等,与“寒头”本质上是一样的。

相反,脚居人体之下,离心脏最远,是全身血液循环的末端,热量传到脚部很慢,本身就容易寒。加上脚表脂肪层单薄,保温能力差,所以一到冬天,就会“寒从脚下起”。

从中医的角度看,足为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阳气最弱,最怕寒。且足部以下有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有关,如被寒气所侵,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我们常说,“脚寒百病生”,就是这个意思。

要掌握“凉不至冻,温不至燥”的原则

“头冻冻聪明,足暖暖病无”。自古以来,人们想出了很多“寒头暖足”的方法,如用散热硬枕、寒凉药枕、按摩、泡脚、针灸等。

明 周之冕《梅花野雉图》

但“寒头暖足”也要因人而异,因天气而异。如有些人习惯了冬天戴帽子,偶尔不带就可能会着凉感冒,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戴比不戴好。此外,体质虚弱者、老年人、小孩在冬天都要注重头部的保暖,切勿被寒气所侵。

而泡脚也非人人适宜,如体质阴虚火旺、五心烦热的人,不适宜泡脚,但通过按摩足部穴位,也可起到暖足保健作用。

总之,“寒头暖足”要掌握“凉不至冻,温不至燥”的原则,使身体寒热平衡,身心安康。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钟葵(翻拍)

编辑: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谢育芬

【来源:广州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如果觉得《寒冬养生古人有方——头冻冻聪明 足暖暖病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