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医养生,初步认识人体穴位的基本知识(一)

2022-03-1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518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我国古代的中医疗法,有一项是针灸,而针灸的要求就是对人体的穴位必须了解,小编先带大家了解一些穴位的基本知识。

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炙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也叫穴、穴道。

腧穴研究发展

其过程可分为以下阶段:

①无定位阶段。最初,人们用砭石割刺痈疽肿疡,排脓放血,解除病痛。后逐渐发现有显著痛感和压痛处,砭刺效果更好,这就是“以痛为腧”的规律。“以痛为腧”常随着患者疼痛反应不同,而在不同部位出现压痛点,因此此阶段无固定位置。

②定位定名阶段。经过反复实践,用针刺或艾灸刺激体表的某些部位,对相应的某些疾病和症状有治疗作用;刺激某些部位,不仅对相应病症有效,而且对其他病症也有效,日积月累,逐渐发现了某些部位和某些病症具有相关性的规律。战国晚期,秦汉时代,以《内经》等为代表,确定这些部位的取法和治疗作用,并加以命名,就成为腧穴。

③系统分类阶段。又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践,人们发现各个腧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在治疗作用上既有共性,又有相对的特异性。在魏晋唐宋时期,以《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代表,使经络、部位、穴位逐渐结合起来研究,成为系统分类的基础。尤其是在十四经脉上,腧穴治疗作用的相关性更为突出,于是腧穴有了系统分类。

分类

一般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

①经穴:又称十四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计361个。

②经外奇穴:凡未归属于十四经脉、定位明确、有特定疗效的腧穴,称为奇穴。

③阿是穴:是病症在体表上的反应点,无固定部位,往往随病而起,病愈即逝。

④耳穴:是病症在耳廓上的反应点,其分布呈倒置胎儿状。各腧穴虽经分类,但它们之间又有联系。不少奇穴位于十四经脉上,以后有归属于经穴的。不少阿是穴经过反复实践,确定其部位和主治作用,加以命名者,又成为奇穴。因此,腧穴的分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补充,不断发展,形成腧穴的体系(表1)。

穴位个数变化

《内经》160;《针灸甲乙经》349;《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针灸大成》359;《针灸逢源》361;现代沿用361穴。

命名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均有一定的依据和含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说: “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千金翼方》中也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历代医家主要是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或主治作用,结合自然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为其命名的。所以,了解腧穴名称的含义及其命名依据,对于熟悉和牢记其定位与主治作用颇有助益。兹将腧穴命名的主要依据简介如下:

(一)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主要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例如腕骨、完骨、大椎、耳门、耳尖、乳中、乳根、脊中、脐中、囟会、颊车、颧醪等穴名均是古代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腧穴恰在这些部位,就分别以其所在部位的名称命名。所以,对这一类腧穴知其名称即可确定其所在部位。

(二)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主要是根据腧穴主治功效的某些突出特征及其对某种疾病的特殊治疗作用而命名。例如睛明、光明、四白均有明目之效;水分、水道皆有利水消肿之功;牵正治口涡;迎香通鼻窍;听宫、听会治耳鸣、耳聋;风府、风市祛风而有功。对这一类腧穴,见其名称就可知道其主要的治疗作用。

(三)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主要是借用自然界的天体(日、月、星辰)、地貌(山、陵、丘、墟、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的名称,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特征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例如上星、日月、太乙、太白、昆仑、承山、大陵、丘墟、合谷、阳溪、水沟、尺泽、天池、极泉、小海、四渎等。

(四)参照动植物形象命名

主要是结合腧穴所在部位形态特征或作用特点,采用相应的动植物形象比喻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鸠尾、鱼腰等穴是以动物形象喻义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特征;而攒竹、丝竹空、口禾醪等则以植物形象为其命名。理解这些腧穴名称的含义,对准确取穴很有帮助。

(五)借用建筑物命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特征或其作用特点,借用各种建筑物的名称形象为其命名。如天井、玉堂、巨阙、库房、地仓、梁门、神庭、气户、屋翳、天窗、中府、劳宫等均属此类。此外还有以乡、里、市、街、道、冲、会、合、交、迎、关、枢等命名的腧穴也归于此类。

(六)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或其治疗作用的某些特征,结合中医阴阳学说以及脏象、经络、气血等有关理论命名。例如心俞、肺俞等背俞穴均以脏腑名称命名;神堂、神门、魄户、魂门、意舍等则以脏腑的功能名称命名;阴交、阴都、至阳、会阳、阳池、会阴、阳交等穴多以阴阳理论命名;三阳五会(百会)、三阴交、三阳络等穴则根据经络学说中经脉循行与腧穴的特殊联系而命名。

定位

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骨度折量法、体表标志法和指寸定位法三种。骨度折量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设定尺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上巨虚在外膝眼下6寸,可根据屈膝时外膝眼至外踝中点连线分为16寸(16等分)来取定。因其大都以骨骼来衡量,所以称骨度折量法(表2)。体表标志法,是以人体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脐窝、骨关节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标志来确定腧穴部位的方法。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等。指寸定位法,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其中,用中指中节两端横纹头之间距离(屈指时)作1寸的,称中指同身寸法。用拇指指节横纹两端之间距离作1寸的,称拇指同身寸法。用食、中、环、小四指相并作为3寸的称一夫法。

功能和临床意义

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在临床上,医生利用腧穴的功能特点,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疾病发生时,相应的腧穴往往可出现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等各种反应。腧穴上所出现的不同病理反应是疾病过程中脏腑经络气血失调的结果。因此,利用腧穴的病理反应特点可以帮助诊断疾病,现在常用的方法有:①扪穴诊断法,如同时压迫足三里,左穴敏感者属胃病,右穴敏感者属十二指肠病。②望穴诊断法,如望舌下静脉(金津、玉液)对人体内瘀血有意义。③耳穴望诊法,察看耳部皮肤的变色、变形、变性等。④仪器测定法,多利用穴位的导电特性诊断疾病。

腧穴的主治作用有:1.近治作用 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中具有的共同特点。凡是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疾病。 2.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疾患的作用。3.特殊作用 大量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例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通过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刺激相应的腧穴,可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刺激腧穴治疗疾病的作用不仅对局部脏腑、器官病症有效,而且对相应经脉循行路线上与该穴相距较远的脏腑、器官病症也有效果。这是腧穴的近治和远治作用。腧穴的远治作用,在十四经穴上反应尤其突出。此外,某些腧穴还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可专治某病,如至阴穴可矫正胎位,治疗胎位不正。

十二经腧穴分说

(一)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循行开始之经,左右共22个腧穴。此经主要病候为:胸肺部胀满、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小便频数或黄赤、缺盆及手臂内侧痛、手掌发热、肩背痛或冷痛、外感风寒发热。

1.中府

穴位: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距任脉6寸。取穴:仰卧,先定云门,后定本穴。即任脉华盖穴旁开6寸处。

主治:咳嗽喘息、胸肋痛、肩背痛。针灸:针3~5分,灸3~7壮,不宜深刺。

穴名浅解:本穴原名“府中俞”“膺中俞”,后简称“中府”。手太阴经起于中焦,肺脏处于胸中,为吐纳内外气的府库;且此穴为本经的募穴,募者集也,是本经经气聚集较多之处,故名为中府。备考:本穴是手足太阴两经之交会处。《百证赋》:“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2.云门

穴位: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取穴:仰卧,在中府上1寸,与任脉璇玑穴相平,外开6寸处。

主治:同中府穴。针灸:同中府穴。

穴名浅解: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出天气。”肺脏是脏腑之华盖,象天。肺经之气聚于中府,从云门穴发出温煦濡润,如云之出天气也,故名云门。

一说:肺居上焦,象天,病邪侵及肺脏,则上焦阴滞之气盛,好似阴云布敷。若对云门穴或针或灸,则有疏散阴郁之功,故在临床上常用治疗肺气壅滞,喘闷不畅的证候。备考:患痨瘵者,常在中府、云门穴有压痛。

3.天府

穴位:腋下3寸内廉赤白肉际。取穴:手掌向前、垂臂,当腋横纹前端与尺泽穴成直线,适当乳头相平处取之。

主治:气喘、鼻衄、痛。针灸:以手平举,针3~5分。

穴名浅解:肺居脏腑之上,故名之以天;府者聚也。肺经经气出于云门,布入上肢,在天府穴小集。故名天府。备考:《百症赋》:“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4.侠白

穴位:天府穴下1寸。取穴:从尺泽穴直上5寸取之(也要参考天府穴位)。

主治:咳嗽、烦满。针灸:针3~5分,灸3~7壮。

穴名浅解:“侠”,古医籍中与“挟”字通用。肺色白,两臂下垂,此穴适值肺脏的两旁,故名侠白。备考:《寿世保元》治赤白汗斑。

5.尺泽

穴位:肘窝横纹中。取穴:仰掌微屈肘,于约纹上,沿大筋外侧取之。

主治:咳嗽、胸胁胀潢、肘臂痛、小儿惊风。针灸:针3~5分。

穴名浅解:按骨度折量寸法,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折量为一尺。尺泽穴恰值肘横纹之赤白肉际,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大则为江海,小则为湖泽,况肺经合穴,在五行属水,故以尺泽命名。本穴为合属水,又以“泽”名,故针刺用补法则益阴,用泻法则息热。备考:《通玄指要赋》:“尺泽去肘疼筋紧。”

6.孔最

穴位:前臂拇指侧,去腕7寸。取穴:伸臂仰掌,从太渊穴直上7寸处取之。

主治:头痛、咳嗽吐血、痔痛、肘臂厥痛、热病汗不出。针灸:针3~7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孔最,为肺经的郄穴,“郄”者隙也。“孔”指孔窍,“最”当甚字解,两字联用,义为大孔窍;同时也含蓄着本穴有开瘀通窍的作用:故名。本穴为郄,郄穴多主急症,如咳血、咽痛、痔痛等症均可选用。备考:《甲乙》:厥头痛,孔最主之。

7.列缺

穴位:拇指侧腕上1.5寸。取穴:以患者两手虎口交叉,食指着于腕侧上,指尖所到处筋骨陷中取之。

主治:头痛、咽肿、小便频数和不利。针灸:针2~3分(针尖向肘微斜刺入),灸3~7壮。

穴名浅解:古人常将经脉走向以流水比喻。“列”义为排列,“缺”形容缺口,两字联用,是形容肺经经气象水一样流到此处,遇着缺口,分出一支流向手阳明大肠经,故以列缺命名。在肺经为络穴,沟通肺与大肠表里两经。

一说:古人称电为列缺,如《杨雄赋》“霹雳列缺,吐火施鞭”。腧穴以电为名,似标志着有愈头痛迅猛之功。备考:《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上壅,口噤不开牙……”《席宏赋》“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寻列缺……”

8.经渠

穴位:拇指侧腕上高骨的内缘。取穴:仰掌,从拇指侧腕横纹上1寸陷中取之。

主治:咳嗽、喉痹、腕痛、热病汗不出。针灸:针2~3分,不可灸。

穴名浅解:“渠”,义为水沟。经气以流水为喻,聚集于太渊,从经渠流出,故名经渠。此穴为肺经的经穴,属金,常用于开瘀泻热。备考:《百证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

9.太渊

穴位:掌后内侧横纹头。取穴:一指按于寸部,近掌为太渊穴,近关为经渠穴。

主治:喘息、咽肿、心痛脉涩。针灸:针2~3分,进针时避开动脉。

穴名浅解:“太”,当大字解;“渊”,水深为渊。肺经经气聚集本穴处最深,故以太渊形容之,并以为名。本穴为肺经的俞穴(代原穴),属土,为肺经的母穴。凡本经实证宜用泻法,虚证宜用补法。备考:《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10.鱼际

穴位:拇指本节后内例。取穴:沿拇指本节后内侧,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咳嗽、咽肿、身热头痛。针炙:针3~5分,灸3~5壮。

穴名浅解:拇指本节后的肌肉隆起,形鱼如腹, 古人称之为鱼,穴在赤白肉际(际,指边际),故名之曰鱼际。鱼际不仅是腧穴的名称,也是此一部分的体表名称,如《灵枢经脉篇》:“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本穴为肺经的荥穴,属火,凡属肺经的征候,多用泻法,少用补法。备考:《百征赋》:咽痛兮,液门鱼际去疗”。

小编今天先和大家分享到这,明天再继续与大家分享穴位的其他知识!

如果觉得《中医养生,初步认识人体穴位的基本知识(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