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庄子的养生之道——人和、心和

2022-03-1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3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庄子以“天和”为天道理论基础,将之推演为处理人生、社会各方面问题的依据。“天和”在这些方面的显用就是“人和”。陈鼓应说,庄子所谓“与人和”意即“与人合”,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天下均平协调。所以庄子的“人和”其实就是他所推崇的社会伦理道德的依据。

修身处世要以实现人和为本,这就要求做到恬淡自然、无为无私。庄子说: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应帝王》)

与“人和”相比,庄子其实更看重“心和”。“天和”是天地自然以及天人关系的“和”,“人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而“心和”则是个人内心的“和”。庄子悲叹天下无道,“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于是转而追求个人内心境界的平和与超越世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就是庄子“心和”的境界。庄子说: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人间世》)

“心和”在这里的本意是指调和自己的内心去对待天性残酷的人(“其德天杀”)。虽然“心和”作为一个名词在《庄子》之中仅此一见,然而其调和内心之意却贯穿全书。庄子说:

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知北游》)

陈鼓应认为,这里的“天和将至”、“神将来舍”便是“心和”的表现。这是基于赞同林希逸所说这里的“天和”是指“元气”的观点。陈鼓应解释道,“正形一视、思虑专一、精神汇聚,自然的元气就会凝聚内心”,如此使生命获得力量与和谐之美,成为有道之人。

为了实现“心和”的境界,庄子提出“心斋”与“坐忘”的修行方法。庄子这样描述“心斋”: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

这就是说,专一个人内心的意志,不为外在听闻所干扰,内心保持纯净、虚无的境界,如此虚其心则至道集于自己之怀抱。关于“坐忘”,庄子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

司马彪说,“坐忘”就是“坐而自忘其身”。“自忘其身”不仅仅是忘记身体,还要忘去思虑才智,如此内心才能与大道相合。关于此,庄子借广成子之口,对黄帝谈治身之“至道”时还有更具体的阐述: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在宥篇》)

黄帝听闻广成子此言,“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心斋”和“坐忘”既是修炼内心的方法,也是庄子期望达到的“心和”境界。

综合庄子的“三和”可知,“天和”是“人和”、“心和”的天道理论依据,而“心和”则是实现“天和”(单指天人相合)与“人和”的基础要求。可以说,这“三和”是老子之“和”在天道宇宙、人道伦理秩序和身心修炼各个层面的细化和落实,对之后道家太和思想的发展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启发意义。

如果觉得《庄子的养生之道——人和、心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