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李友鹏原创养生保健丨认清自然规律,正确对待人生

2022-08-07 分类:养生资讯

认清自然规律,正确对待人生

文/李友鹏

这世间没有永恒的生物,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就是一趟从出生到死亡的单程列车,无人可以复制和逃脱。人生之最大差别只是生存时间长短的问题,有的活得时间长一点,有的活得时间短一点,发展的好与差都只是一个过程。人人都想做世界上的长寿者,人人都想成为生存期较长的大赢家,但长寿又谈何容易?这其中有诸多影响寿命的因素,如长寿基因的遗传问题,医疗条件问题,生活方式问题等。我们需要认识到,“生的出现,是缘聚;死的临头,是缘散”;“要想不死,惟有不生”;“孔老二如果不死,胡子都要长到脚底下了”;死亡是对生命的彻底结束和否定,谁也迈不过这道槛。如果人类只生不死,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难以承受生命之重,我们的家园将人满为患。改善这一认知观念,正确认识这一规律,有助于克服我们的不良情绪,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有助于我们认识疾病、战胜疾病,珍惜当下,面对未来。

原来我们在生活习惯上有很多的陋习,比如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出于对健康的关心和爱护,亲朋好友会进行善意的规劝,但平时却全当了耳旁风,甚至连医生的忠告也置若罔闻,这种陋习一直持续了若干年都未能改变。一旦患重病后,就能自觉把吸烟等陋习改掉,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还是“病治人”。俗话说“人治不了人,唯有病才能治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疾病是对人们改变不良习惯的原动力,而死亡是对现实的浮躁和烦恼等不良情绪最直接而又最准确的教育。“疾病”和“死亡”这两个人们最忌讳的字眼,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也正是人们看透了这种因果关系,所以才能时刻鞭策着人们去改变陋习,去纠正一些不良习惯和做法。世界上一切事物中,名、权、利都是一时的虚象,而健康才是长期受益的、实实在在的、本质的东西,长寿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改变认知观念,能把世事看淡。只要想开了,也就看开了。人,只有把人生的终点站——死亡看淡,才能活得潇洒,活得坦然,活得自在。肉身立俗世,心境最为上,疗身不如疗心,这是医家的忠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诸多的烦恼,因为我们在乎的事情太多,计较的事情也不少,但当改变了认知观念的时候,就看淡了世间的一切。不为故去的老人过于悲怆,不为家庭的琐事过于烦恼,不为子女的事过于纠结,不为与别人产生的芥蒂而生气,不为未来的事情迷惘彷徨。除了生命之外,原来这世界上的事情大可不必斤斤计较。造化弄人,世事难料,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名利都是一时的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一句老话叫做“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要充分理解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人人都是天地之间的过客,一切都将成为过去,要斩名缰、破利锁才对,何必为某些事去较真呢?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大约有70%的事情可以不去计较,只有约30%的事情才需要认真对待。有时我们的观点会出现偏激现象,后来想想又何必呢?原来大多数事情是可以随方就圆的。“较真”不是一种好的个性,“较真”有损健康,对生存质量是一种威胁,对健康无益。但凡主权问题,要奋力去争,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大比小是同理,国家的主权是领土问题,人的“主权”这里主要说的是健康主权,自己要牢牢把握,而不要交由医生或其他任何人去摆布。

改变认知观念,可以把心态放宽。克服某些人性的弱点,增强人性的光辉,不和任何人比高低。原来讲“人之初,性本善”,这只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而少数人则是“人之初,性本恶”,如若不承认这个事实,看看公检法部门处理案件的卷宗就明白了。人性的最大弱点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能力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富有,见不得别人的文章比自己写得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一旦别人比自己好了就会产生羡慕嫉妒恨,属于典型的武大郎开店模式,谁也不能超过我的高度。人性的另一弱点是,有的人善于幸灾乐祸,善于看别人热闹,喜欢戏弄和嘲谑别人。养尊处优者,可以看不起生活在底层的人;发展晋升好的人,可以嘲笑别人的无能;坐在小轿车里面的人,可以笑话骑车人的落后;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的人,可以笑话有病落下残疾的人;站在房檐下观雨景的人,可以笑话在雨中淋得似落汤鸡的行人;看见有人寻短见跳楼,有的人唏嘘,有的人可以让其快点跳;有的同龄人比自己死得早,幸存也可以成为嘲笑别人的资本;某某人生了大病可以成为谈资,“猝死”也可以成为新闻。另外,贪欲也是人性的弱点,财、色、名、食、睡是人的五大贪欲,但必须认识到,过于贪财必定引火烧身,过于贪色必定精竭寿短,过于贪名会惹来祸端,过于贪食胃肠必定受损,过于贪睡必定影响健康。如此等等,折射出某些人性的弱点,如能克服这些人性的弱点,人们的健康就有了保证,人类文明就前进了一大步。

改变认知观念,认识生命的不确定性。之所以说生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是因为人类时刻面临疾病、意外创伤及自然灾害的威胁,随时有殒命的风险,大的自然灾害暂且不说,出门走路就有三分险,幼年意外夭折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青年得急性病丧命者更是不足为奇,常见的猝死就是最为典型的急性病的代表,其中心源性猝死占到了80%以上,而留给我们的只有4~6分钟的抢救时间,把握这个黄金时间,是使脆弱的生命重生的关键。要争取起死回生,就要争分夺秒地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挤压等急救措施,如果在猝死倒地发病现场得不到及时救助,去医院可能远水救不了近火。全国每年有近百万人发生猝死,预防猝死,控盐比吃药还重要。另外,疾病还有容易复发的特点,这是需要我们时刻提防的极其凶险的疾病,因为某些急性病有时看似痊愈也要杀“回马枪”,而且这种“回马枪”比第一次发病还要厉害,常常令人猝不及防。心梗、脑梗、脑卒中等愈后均要防“回马枪”。心梗的抢救黄金时间是120分钟之内;脑梗的最佳抢救时间是3个小时之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最晚不超过4.5小时;缺血性脑卒中抢救时间窗有医院从4.5小时延长到8小时;出血性脑卒中,若出血量较大需进行外科手术清除血肿,出血量较少可以让其缓慢吸收。临床上这些宝贵的经验数据,为我们拨打120急救电话入院抢救治疗提供了时间依据。

改变认知观念,摆脱对药物的依赖及过度治疗。药物虽然是治疗疾病的武器,但药物也不是万能的,对其不要夸大其词,更不要寄予太多厚望;药物只是个外因作用,通过病人身体的内因而起作用;药物具有两重性,既能救病人于危难之中,也能让病人很快而轻易地丧失生命;药物还有一个特点,和人性的弱点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扶硬的不扶软的,扶强的不扶弱的,身体免疫抗体尚可者可能一用药便奏效,而身体免疫抗体差者可能会适得其反;药物像是放荡不羁的野马,作为医生要想方设法驯服它,作为病人要认识药物的这一特性;一名医生真正的本领不在于平时的诊疗工作,而在于抢救病人时的正确处理,越是病人最危险的时候,越是考验医生技术水平的关键时刻;有些药如强心剂、呼吸兴奋剂等,越是这类急救药品越不能贸然使用,当病人气息奄奄时,药物的敏感作用可能加速病人的死亡;临危病人的生命是最脆弱的时候,如出现潮式呼吸、鼻翼翕动、颜面潮红、额头出汗以及脑死亡等征象,诊脉时脉搏微弱,出现雀啄脉、屋漏脉、弹石脉、虾游脉等,听诊时心脏出现海鸥样杂音等,都提示病人阳气散尽,没有任何的抵抗力,已进入临终状态,此时经受不住任何的刺激,打一针“毒毛”可能会让病人死得更快,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而一旦出现不良的后果,医生难脱干系,脸面挂不住是小事,那种尴尬的局面更是下不了台。先医对此早有论述,正如孙思邈所言:“医者医病,宜先审其人之将死与否,若贸然定方与药,药纵无害,及死则归咎于医者,虽百喙其难辞也,故欲攻医……”所以在急救病人施治时要慎重应对,若处理得当,医患双方心里都没有顾虑和疑问;若处理失当,则会引发医患矛盾和纠纷。作为病人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医生的难处和药物的这些特点。

临危病人生命垂危、临床治疗意义不大时,安安静静地走,慎终而追远,不失为一种解脱。当奄奄一息、冥冥之中一切药物治疗都徒劳时;当预后不佳,一个人活着只是受罪,没了尊严、没了质量时;当一切的治疗手段只是在劳民伤财、消磨光阴时;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锲而不舍地过度治疗,倏忽而逝何尝不是一种愉快的解脱,此时撤掉呼吸机,可摆脱一切烦恼的禁锢,溘然长逝好似蜕茧而成蝶,可起到解脱困境的作用。顾盼流离间,陪伴病人与生命告别便成了唯一的选择。从医这些年,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离别,对此我感悟颇深。在这一方面,也欠下了很多的人情债,有的亲朋好友到临终时还抱着一线希望,寻求治疗上的帮助,但到临终也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是我终生的遗憾。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只要把生命看淡,就能不惧怕死亡,从而看淡世间的一切人和事,也才更有利于养生保健,有利于活得更好。对于突发病及突发事件我们只可以想到,但不宜常常提及,以免增加不必要的思想负担。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找回自我,认清生命是一张单程票的事实,抱定小车不倒只管推的信念,在人生的旅途上继续走下去!

(写于2020年7月17日)

【作者简介】李友鹏(男),知名中医,北京名医名方研究推广中心特邀研究员,河南仲景医药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特效医术发掘整理委员会专业委员。原籍山东齐河,现居山东济南。文学爱好者,热爱生命,热心公益事业,注重中医养生研究和疑难杂症的治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与诗歌100多篇,创城征文获得济南市一等奖。

如果觉得《李友鹏原创养生保健丨认清自然规律,正确对待人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扩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