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养生为了早衰防病,它对命运有何影响呢?「知命篇·养生」

2022-08-0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710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人们总会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问题,便是一步步走向老年,以至衰老的过程。人们只能针对这个无法遏制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延缓。因此,历史上种种的养生方法便由此而来。而今天贫道便展开讲讲“ 养生对命运的影响 ”。

久活就能改命吗?不一定。改变命运等候的是机会,我们生命中会遇到很多机会,也会错过很多机会。有些人生来就站在耀眼的位置上,有些人早到才能同你谈笑风生。又有一些人目前实力确实差的太多,只能一刻不停地训练自己,直至某天被机会眷顾。所以延缓衰老不是目的,利用延缓的时间创造或放大影响才是目的。因此我们养生只为——休养生息静待佳音。

17世纪初期,我国明万历三十一年。德川家康创立了江户幕府,实现了日本群岛长达260多年的和平统一局面,他便是一位生生把强大对手熬死的隐忍枭雄。

德川家康最早跟随战国三杰的军事奇才织田信长东征西讨,慢慢发展势力,直至成为日本战国最大的势力。本能寺之变后,织田信长被手下人设计杀害。战国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抢先夺取主公的位置,并对德川家康发起攻势。相较之下德川家康的实力毕竟不够强,在一系列的权谋下迫使丰臣秀吉主动讲和,德川家康以此俯首称臣默默积攒财力。后来丰臣秀吉两次大举整兵出征朝鲜,都没有用德川家康的部队。最后兵败朝鲜损失惨重,德川家康的军队反而很完整。随着时间的流逝,德川家康笼络人心,实力逐渐加强。终于到了第15个年头,丰臣秀吉病逝,60岁的德川家康抓住机会一举创立了德川幕府,终能安坐天下。[1] 正所谓“天下是饼,信长揉面,秀吉擀皮,家康吃饼”是也。

德川家康隐忍60年,那么他又是怎么保证自己寿命的呢?

德川家康的养生之道是日本的先驱,他曾经说过:“如果连活都活不过敌人,那还谈什么战胜敌人呢 ”。所以他喜欢医道,热爱《本草纲目》,因此医术不比御医差。见多了庸医,生病之后从不去找大夫,自己开方抓药。他还给自己定了很多戒律,比如绝不接触妓女、不喝生水、食物都要用火烤一下,怕有人下毒。他将自己当做一个客体来经营,将个人情绪放一边,冷静的去维护它。为此德川家康精力绝伦,66岁仍生市姬。而他的寿命也活到了74岁。他一生都在保持健康的身体不断培养自身优势,以抓住更多的机会博得更大的利益。

我国秦朝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期间用白起将军打下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直到75岁去世才将王位传给秦孝文王。秦孝文王这个名字有些人不太熟悉,可能更多人听过他“安国公”这个名字,我们就讲讲这位37岁受封太子的安国公。他做近乎了15年太子,每天都想早点做皇帝。毕竟朕一日不死,你终是太子。最终轮到他即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三岁了。安国公即王位三天后去世,终年五十三岁。史书上对这位秦朝皇帝的记载不多,仅有的评价主要是负面的:秦孝文王当太子时纵欲,没有做出杰出的贡献。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此。养生之道就是为了帮我们避免这种类似的悲剧。[2]

养生是一个长期自律的过程,它帮助我们在病因未形成前避免疾病,使身体持续保持最佳的健康状态。这种“未病先防”的养生观念,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3] 为此我们要在生活中调理自身,下面贫道将逐一从精神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三个方面简述生活调理的养生之道。

精神情志: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位至国子监助教。文章大气磅礴,为闵学鼻祖。

据记,欧阳詹游太原时,爱上一个艺女李倩,与她相约回长安后再来接她,二人洒泪而别。别后艺女非常思念他,对欧阳又爱又恨,每日胡思乱想,只过了一年便病倒了,而且病得很严重。她便将自己的发髻对着镜剪了下来,装在小匣里,然后对身边的丫环说:"我就要死了,如果欧阳公子的使者能到这里来,你可将此小匣交给他作为信物。"

同时写下一首诗:

“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

欲识旧来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

她把诗和发髻托人转给欧阳詹后就病逝了。欧阳詹在太原看见旧物,百感交加,悲恸而病,回长安后病逝。[4]

无论是李倩思君而逝、范进中举而疯,还是周瑜三气而亡。一个人有时高兴喜笑,有时发怒忧愁,就像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一样正常发生着。但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却能导致人体发生多种疾病。《黄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情志不加节制会损伤脏腑功能。具体记载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就如上文中的艺女李倩过分思虑,导致耗伤心血,又影响食欲,造成气血生化不足,使精血亏损。[5] 有研究表明知足常乐,容易满足是大多数长寿老人的共性。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老人经历坎坷,有的生活条件并不好,但92%的百岁老人对目前生活依然感到满意。[6]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管子·内业》篇,可说是我国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心之术也。《管子》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这些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具体分为三点:

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

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

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

可能有些道友对此情绪控制不得要领,无法将其应用于生活中。贫道下面讲讲与此类似的具体运用方法。

大概三百年后的公元前三世纪,于雅典创立的斯多葛学派与管子的思想相得益彰。斯多葛派也被誉为奠立了如今的西方政治文明。在社会生活中,斯多葛派强调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恬淡寡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其“斯多葛二分控制法”,便是让我们抛离外界无法掌控的因素,把有限的精力专心集中到自己可控制的领域中,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让最终结果产生的效益最大化。

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现代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丝,他提出的 “ABC情感模型”更有助于帮助我们应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ABC里面的A,指的是客观发生的某件事情,B指的是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C是这件事情造成的结果。一种常见的错误思维是,人们一看到发生了A,就联想到会发生C。其实并不是这样,在A和C之间还有B,也就是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你的信念。有什么样的结果出现,不是主要取决于A,而是取决于B。如果我们的信念经常是极端的、消极的,那么即便这件事本身没这么不好,也可能会产生特别不好的结果,比如出现一些情绪或者心理上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改变对客观事件不合理的主观看法,那么就能避免这些问题。从而建立更加理性的信念。以达到一种顺其自然,任其自去的安和态度。

《黄帝内经·素问》:“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简单来说是指对内心的意识及心理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接纳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才能保持思想淡泊,心无邪念。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邪气不能侵害,才能 “病安从来”。

饮食有节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药王孙思邈说:“安生之本,必资食宜。”吃饭这是一件没有人不会的事,而吃的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健康。那吃的像皇帝一样,美酒佳肴、山珍海味,满汉全席就是好吗?

央视对中国历代的皇帝寿命做过一个统计:中国历代皇帝三百余人,平均年龄只有39.2岁。活到70岁以上的12人,占总人数的4%。80岁以上的只有4人,没有一人活到90岁。寿命最长的皇帝是乾隆,掌权60年,89岁寿终。我们在下节“起居有常”再讲他的养生法。

同时还有另一份数据,每日蔬菜豆腐加粗茶淡饭的高僧寿命:我国历代高僧571人中,百岁以上者12人占2.01%。90岁以上者42人占7.4%,80岁以上者142人占24.9%。70岁以上者361人占63.2%。即超过古稀之年的长寿和尚超过半数。[7]

当然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等。但是饮食不能不是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十分明显,清淡的饮食无疑辅助了高僧的修行,而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却没有令历代帝王在寿命上如愿以偿。

巴马被国际自然医学会确认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査结果显示,全县有76位百岁老人,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30.98人,居世界第一。专家们还发现了奇怪的现象,就是巴马人每天摄入的热量比普通人少1/3左右,处于一种自然限食状态。巴马长寿老人大多数仅在1400千卡至1500千卡左右。

经调查发现,除遗传基因与坏境因素外,低脂肪、低动物蛋白、低盐、低热量和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饮食特点是巴马人长寿的重要原因。[8]

关于饮食养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精血的产生,根源在于饮食五味的摄取;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会因为过食五味而受伤害。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谨和五味”,把酸、苦、甘、辛、咸五味调和得当,就可以颐养天命。《素问·藏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所谓“五”,就是指多种食物,合理搭配谷果肉菜,无令有偏,以使其气味和谐,有利于补益人体精气,从而有助于健康长寿。

写下《猪肉颂》的苏东坡还写过一本《养生颂》里面提到关于不必吃饱的饮食方法:“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讲究饿了才吃,在觉得肚饱之前即停。吃完散散步,当你感觉肚子空了就停止运动,不要让自己感觉太饿才吃饭。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也有节制饮食的记载: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而尽终其天年

古时候有人在泰山脚下,看见三位老人,年纪都已过了百岁,可是心神饱满,没有丝毫老态。三人聚在一块大石头上下棋。嘻嘻哈哈的欢乐不已。路人出于好奇和长寿的愿望上前拜问:“您三老何以能这样长寿健康?”

一位老人说:“室内姬粗丑”。另一位老人说:“量腹接所受”。第三位老人说“暮卧不覆首”。这三位老人说的:一是要节制性生活,二是要适量饮食,三则是讲睡眠不要用被子蒙住头。讲到生活起居,必然离不开睡眠。关于睡眠姿势,孔子曰:“寝不尸”,而要“睡如猫,睡如狗。” 像猫狗一样屈膝侧卧,有益人增长恢复气力,胜过仰卧。《脉法》:“寒头暖足,乃圣人治病之道也。” 头部要保持寒凉,足部要保持温暖,有利于提前入睡提升睡眠质量。

睡醒之后,可以采用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初起首服水法”喝一杯温水再活动,正所谓 “仙丹九转太多事,服水自可追神仙。”另外前面提到乾隆养生法,下面贫道就讲讲他的十六字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

吐纳肺腑:早晨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呼出混浊的空气,吸进新鲜的氧气。

活动筋骨:经常锻炼身体。乾隆一生数次出游行宫打猎,因此也被称为武功高强的马上皇帝。

十常四勿:齿常叩,津常咽,鼻常揉,耳常弹。面常搓,足常摩,肛常提,肢常伸,十常。吃饭勿言,睡觉勿语,喝酒勿醉,色勿迷,四勿。

适时进补:人老的时候适当进用补品,但不要滥用补药。从而保持身体原有的平衡状态。

《黄帝内经·灵枢》:“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引起疾病的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内因即情志、体质等。外因则包括生活的环境,即燥湿、寒暑、风雨等自然气候。人的生命与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这也是为贯穿全书的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悦,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兴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三月,此谓藩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开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上古之人都能年过百岁而不衰老。但现在的人,50岁的动作就显出衰老。这是时代环境的不同呢,还是人们失去了养生之道的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之人懂得养生之道。取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所以形体和精神同时保养的很好。可以静享天年度过百岁。今天的人就不这样了。他们把酒当饮料,喝醉了行房事。肆欲纵色,耗散了精气。只顾一时快感,违背了真正的生活乐趣。起居没有节制。所以五十便衰老了。” [9]

学海无涯苦作舟,活着的同时不能放弃学习和进步,不然活的时间再长也无法改变命运。我们可以像乌龟一样前行,虽然很慢但是很坚持。只要不断改善自我,财富就会积累,社会地位就会提高,人生的机遇便会出现。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珍爱自己休养生息,学习进步,静待佳音。

注释:

1.徐海梅,刘灿.浅析德川家康的一世沉沦——探究性格对人生发展的影响.英文版:教育科学,2015年 第03月 0616-17页

2.《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史记·卷五·秦本纪》: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史记索隐》:名柱,五十三而立,立一年卒,葬寿陵。

3.《黄帝内经·素问》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以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圣人不治已经产生的病,而讲究治还未产生的病,君子不治理已经形成的乱。而在未乱之前就治理了。如果疾病在形成之后再去治疗,乱已经形成再去治理,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临战了才去铸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

4.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人。《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撰曰:詹为闽文祖,后贤者皆其属孙;詹为闽文宗,后贤者皆其弟子。关于相恋艺女的记载 孟简曾作《咏欧阳行周事》哀悼此事。

5.《黄帝内经》:“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说明暴怒,可致血随气逆,发生呕血。《黄帝内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时自下”,这里的精时自下,即是恐惧太过,五脏所藏之阴精失去统摄,耗散不止。《医学入门》也指出:“暴喜动心不能主血”,意思是过喜则使气血涣散,血行不畅。此外,过分思虑,既可耗伤心血,又能影响食欲,造成气血生化不足,皆可使精血亏损。

6. 王晓鸣.从《黄帝内经》解读健康长寿之道[J];养生月刊;2018年07期

7. 皇帝及高僧寿命统计,由央视《黄帝内经》纪录片提供数据。

8. 王启现,孙君茂, 刘自杰. 长寿人群膳食消费特征及其对我国饮食调整的启示.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 (7) :52-54

9. 结尾故事出自《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果您有喜欢的妖欢迎留言给我们,我们会专门做一次专题文章。

了解更多命理知识及民俗信息欢迎关注@山下一老道或搜索“老道笔记”,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如果觉得《养生为了早衰防病,它对命运有何影响呢?「知命篇·养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