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处暑这样做,既能防病保健,又能适应时节养生

2022-07-01 分类:养生资讯

古语云:“处暑寒来”。处暑,始于出伏的第四天,意味着酷暑难耐的夏天悄然过去,秋收的序幕缓缓拉开。

俗话说:“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按照节气养生来讲,“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而中医认为,处暑占有“暑”和“躁”两种外邪,此时人们需要改变夏季晚睡早起的习惯,早睡早起,早睡可收敛阴气,早起可舒展阳气,提早预防“秋乏”的出现。

多睡一小时

专家认为,多睡一小时,并且保持有质量的午休,可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中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气血阴阳具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养生学的观点的。因此,九宫艾建议晚上可以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对身体也是有一定好处的。

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调,必欲静卧,以侯气复。这足以表明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据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刻。

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时减少“秋乏”的出现。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天气转凉后,感觉无力、疲惫、口鼻干燥等秋乏症状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夏季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肠胃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而暑热散去后,机体的代谢逐渐恢复平衡,一时难以适应。

因此,九宫艾建议,这个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类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虽然夏天已过去,但多喝开水、淡茶等也同样能减少秋燥。另外,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也是不错的饮品。中医认为,这个时段要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多食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春捂秋冻,勿过早添衣

春捂秋冻是古人一条非常实用的“生活谚语”。“春捂”是为了帮助气血走表散热,促进阳气生发;“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因此,处暑后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而且初秋是“冷”并没有感觉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采取“秋冻”对于适应与抗御后来冬天的严寒都有很大的好处,从机体适应能力上看,也可以说符合季节之间的“惯性原理”。

适当运动,及时补充水分

九宫艾建议,运动方面不要剧烈出汗,汗太多会耗伤阴液,我们说秋冬要养阴,所以运动时不要剧烈出汗,要及时补充水分。

如果觉得《处暑这样做,既能防病保健,又能适应时节养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