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苏轼的晚食当肉、节食养生

2022-06-3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93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多次被贬的岁月里,时常忍饥挨饿,饱一顿饿一顿,又时常颠簸流离,消耗体力,造成营养不良,小病不断。而苏轼照旧喜欢喝茶、闻香坐禅、道家内丹养炼,这些看似闲事,却帮助他度过一个个难关。

(苏轼像)

苏轼被贬黄州时,建了简屋,有《南堂》诗五首从不同角度描绘南堂风光,最后一首写道:“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此诗意思明白晓畅,反映了苏轼在黄州度过的代表性的一天。春夏季节,苏轼在南堂扫地焚香静坐,冥思静想,或看书累了,躺一会儿。其中“帐如烟”,看似俗笔,纱帐轻细,犹如烟雾,纱帐如烟,再香烟袅袅,景观就不同了。此刻,闻香非通常的点香,而是用于禅修。如此情景俨然一派仙风道骨,有别于噪杂繁琐的日常。他曾在黄州道士堂打坐七七四十九日,还津津乐道记下感受,在《养生偈》中大谈内丹法:“闲邪存诚,练气养精。一存一明,一炼一清,清明乃极,丹元乃生,坎离乃交,梨枣乃成。”(1)他在《安国寺记》里记载,他的大部分时间在练习打坐,在天庆观深居简出,就是为了练习道家的绝食、节食与气功。“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谓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2)

苏轼被贬南方惠州,气候炎热等诸多状况于他不适,贫病交加,日子难熬。苏轼“尽绝欲念”,时常“独守舍耳”,“燕坐胎息”,“暗室冥坐数息”,如此修炼,休养生息,恢复体力。“燕坐”,指坐禅。可见,郁闷、悲观,靠静思修炼,会慢慢好起来。他在《思无邪丹赞》(《苏轼文集》卷九十四)记录了禅坐练功的情况。“饮食之精,草木之华。集我丹田,我丹所家。我丹伊何?铅汞丹砂。客主相守,如巢养鸦。培以戊己,耕以赤蛇。化以丙丁,滋以河车。乃根乃株,乃实乃华。昼炼于日,赫然丹霞。欬浴于月,皓然素葩。金丹自成,曰思无邪。”在惠州,苏轼更加迷上道家炼丹之术。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开始内丹养炼,专心在小腹下部修炼丹田之气,修炼养生之术。以食物的精华、草木的元气,集于丹田养炼,然后借助铅汞丹砂,培养元力,辅以日精月华的汲取。最终,能达到思无邪的澄澈之境,期盼正果,“金丹自成,曰思无邪,”“思无邪丹”能否真正炼成,他当然知道长生做不到,但如此修炼给他很好的寄托,修得内心的安宁。“思无邪斋”,是苏轼在惠州给自己的居室起的名。苏轼的修炼极其认真,“幅巾危坐,终日不言。明目直视,而无所见。摄心正念,而无所觉。于是得道,乃名其斋曰思无邪,而铭之曰: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病。廓然自园明,镜镜非我镜。如以水洗水,二水同一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3)

苏轼热衷节食禅坐,在于平时的修炼,吃素念佛,已经训练有素,少荤多素,他自能承受。同时期的其他文人雅士也是相信茶香禅坐有助于节食。陈造的诗描写病后康复,闻香节食的调养情景:“医经戒多食,书恶殄天物婪酣复不已,颐正昧终吉。昔人议四凶,饕餮乃其一。不见辟谷翁,曾是汉良弼。”(《病起四诗其一节食》)香道大家丁谓的例子似乎更为极端。《中吴纪闻》记载:“丁谓临终,半月已不食,焚香危坐,诵佛书,以沉香煎汤,时呷而已。”(4)

苏轼除了这些修炼,也注重饮食,讲究适当的营养。食物短缺,只能节俭少吃。但苏轼时常开发食材,把粗菜制成营养佳肴,“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一瓷碗,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5)

此赋详细描述了这道羹的做法。蔓菁即芜菁,俗称大头菜。芦菔即萝卜、菘即白菜。全是极普通的蔬菜,老百姓的日常所食。老百姓都懂这些普通菜品对身体的益处。苏东坡的菜羹制法,只加少许作料与香油,保持了原味,还鲜美适口。此赋的落笔重点,就是制作食品,尽量保留其“天真味”。东坡肉,则更为有名,其实,当时的猪肉,“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6)苏轼就把被人冷落的猪肉煮成美味的东坡肉,于是当地老百姓开始吃起了猪肉。苏轼制猪肉,实在是没有东西吃,变废为宝,绝不是今天流传的,苏轼是吃货。

综上所述,可看出在这般节食养生的过程中,苏轼乐观面对困境,显示了道家的甘于清贫、洒脱看开、超然物外的思想。

苏轼在给李公择书信中说:“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7)

(共餐制与分餐制)

苏轼在黄州,尝书云:“东坡居士自今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元符三年八月。”(8)

此文是说,从今以后,一天的饮食不超过一杯酒,一种肉。有客人来,菜肴增加三倍,可减不可增。有请我用餐的,也预先告诉我,不可铺张浪费。这样做的好处,首先,安分可增福气;其次,少吃让肠胃宽舒,养育胸中的浩然之气;再则,节俭可以蓄积财富。

(几千年前中国已具备现代文明的分餐制)

苏轼因罹难遭致贫困,时有朋友寄食物给他,但毕竟杯水车薪,还得靠自己谋生。苏轼向来反对大吃大喝,注重节俭养生,写过很多类似的文章。事实上,宋代同时期的很多文人、官人,都注重节食养生,并看作是人性的修养。而大吃大喝则为人所不齿,多被看做人性退化。明代龙遵《食色绅言》记载宋人的节食养生的故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说,“吾夜就寝,自计一日食饮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果相称则鼾鼻熟寐。或不然则终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补之者。”范仲淹晚上睡觉,都在默默计算当天饮食的费用,若做得相称,则酣然熟睡。反之,则整夜难眠,次日一定采取补救之法。作家、政治家范纯仁,即范忠宣公,“平生自奉养无重肉,不择滋味粗粝。每退食自公,易衣短褐,率以为常。自少至老,自小官至大官如一。亲族子弟有请教者,公曰:‘唯俭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范纯仁平时不吃大鱼大肉,不在乎食物的好坏粗细。每天从衙门回家吃饭时,换上粗布短衣,毕生如此。亲戚族人中的子弟求教,他说,节俭能培养清廉,宽厚忠恕可培养高尚的品德。宋代大官李若谷也提倡勤俭的吃,“李若谷为长社令,日悬百钱于壁,用尽即止。”李若谷为了防止自己开支超出,索性给自己每天的伙食费做了限制。(9)

(中国古代的分餐制方式:每人一个食案)

苏轼的一篇《养生说》,专讲吃饭与炼养的关系:“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动摇,如毛发许,便坠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犯无恕!”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10)

此文论述如何从饭后进入养生功法。“未饱先止”,是说要节制地吃食物,“先止”这个概念历来被后世的养生专家、美食家所看重。所谓的美食,只有少吃,才能体会出其美。倘若暴饮暴食,吃得饱嗝连连,还谈得上什么美味,往往吃相也难看起来。过去贵族人家的家规严,小姐每逢要去参加盛宴,之前先吃一点点心,这样就不会出现看到美食狼吞虎咽,现不雅的吃相。还没去赴宴,就想到“先止”。当然这个“先止”不同于苏轼的“先止”。苏轼希望人们爱惜食物,不要每每饭局,都是一桌子饭菜,长久如此,爱吃贪吃,势必不会惜福,最终落到暴殄天物的程度。苏轼的“先止”,更是含有节食养生之意。平日里的吃饭,吃得七八分饱,肚带三分饥,或者每每吃饭,最好等到有饥饿感时。《千字文》中的“具膳餐饭,适口充肠”,也是此意。有专家说,苏轼这篇文章非常符合现代养生概念,话说反了,所谓的现代养生概念,古代就有了。苏轼还提倡餐后去室外散步,“务令腹空”,让腹中的食物慢慢消化。为何呢,准备回家做静功。或者接着茶会、闻香。茶会、闻香之前,大忌暴饮暴食。苏轼提醒我们,吃饱了不宜静功,也不宜茶道、香道。

关于节食静功养生,苏轼强调不必刻板,非要标准姿势,非要规定时段,白天夜晚,坐卧两式,随人自便。身体安置好,接着依照佛家、道家的养生方法来练功。观察鼻尖,并数数鼻中呼吸的次数。鼻端白,佛教修行法之一,即注目谛观鼻尖,时久鼻息成白。《楞严经》上说,“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11)

数息法的讲究,数出息时,不数入息,反之一样。数到几百,心中寂然。此刻,不必刻意控制,身心松弛,遂能安静。数到几千次了,难以继续的话,用“随”的方法解决,息出息入,皆意念跟随。时而感知这个息散布于身上的毛孔中,这就叫皮肤呼吸。古代相信,皮肤表面上的毛孔有八万四千个。无始,“一切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如是辗转推究,故众生及法之元始不可得,故云无始。”(12)

即说,世间的一切,很多事物没有开始也不知道什么是开始。达到这样的阶段,原先的诸多疾病、障碍,会被消除,以至眼睛、身心明亮顿悟。“诸障渐灭”,障,即烦恼。佛教用语,认为烦恼能碍圣道。烦恼使思维、智慧受阻。诸障渐灭,烦恼没了。如此养炼,时间久了,就习惯于节食,即使见到山珍海味,也不会胃口大开,只是点到为止,稍加品尝,视为惜福。

苏轼的好友张鹗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苏轼说:“张君持此纸求仆书,且欲发药,君当以何品?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13)文中的”晚食以当肉“,与”未饱先止“意思接近,推迟吃饭时间,就会减少一天的饮食总量。

苏轼如此的节食养炼,有他自身的原因,今人不必完全照搬,但苏轼以及同时代的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所显示的节食理念,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古代中国养生的宝贵遗产,于浮华世道、滥食无故的今天,自然更应该借鉴学习与继承发扬。

注1,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二册,648页,中华书局,1986年

注2,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一册,391页,中华书局,1986年

注3,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二册,“思无邪斋铭(并叙)”574,中华书局,1986年

注4,(宋)龚明之著《中吴纪闻》,第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注5,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二册,“东坡羹颂并引”,595页,中华书局,1986年

注6,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二册,“猪肉颂”,597页,中华书局,1986年

注7,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四册,“与李公择十七首”,1496页,中华书局,1986年

注8,《东坡志林》“记三养”,12页,中华书局,2019年

注9,(明)陆容、龙遵等撰《菽园杂记、升庵外集、食色绅言(饮食部分)》(中国烹饪古籍丛刊)1989年

注10,《东坡志林》“养生说”,7页,中华书局,2019年

注11,《佛教十三经》卷五,161页,中华书局,2012年

注12,丁福保编《佛教大辞典》,2162页,福建莆田广化寺印行

注13,《东坡志林》中华书局“赠张鹗”,12页,中华书局,2019年

(本文选自程庸著《苏轼的茶香参禅、内丹养炼》待出)

【来源:新民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如果觉得《苏轼的晚食当肉、节食养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