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农村小河里 有种背上带刺的鱼市场卖60元一斤(为何少有人养殖)

2023-07-1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3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在乡村的小溪小河,这种刀鳅鱼以前非常常见,由于其与众不同的形态,似鳅非鳅,似鳝非鳝,似蛇非蛇,所以并不讨人喜欢。

记得当初我们在小河抓鱼遇到刀鳅鱼,都躲着这种外形有点丑陋的鱼,认为它们长得有点邪恶,少有人敢吃。更怕不小心抓到手里,被它们背部倒刺扎伤手就倒霉了。可以说以前刀鳅鱼在河鲜中的地位,在我们当地,远远不如小杂鱼受人欢迎,它们当时都是“喂鸭子”的命,可不是啥好东西。

刀鳅鱼有大小品“种”之分,小刀鳅学名中华刺鳅,成体个头长不了太大,和泥鳅差不多,与泥鳅的不同之处是体型细而长,背上有倒刺,嘴巴又尖又细,适温性比较强,在长江和黄河流域都有分布。大刺鳅属温水性鱼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水域,成鱼比中华刺鳅成鱼要大得多。大刺鳅成鱼可长至一斤以上,似鳅似鳝,并且身上斑纹还有些像蟒蛇,而中华刺鳅成鱼个体就和泥鳅个体重量差不多。另外大刺鳅与小刺鳅的不同之处:臀鳍刺少,吻突尖长,口裂较短,斑条不明显。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刀鳅鱼有了新的认知,以及食用价值的发掘,发现无论是大、小刀鳅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含有鲜味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对人体具有不错的食补功效,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加上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水体污染,以及水资源匮乏等因素,使得刀鳅能够自然生长水域锐减,这导致了原本在乡野河流常见的刀鳅,成为了少见的河鲜。使得原本在民间避讳吃的刀鳅鱼“物以稀为贵”了,身价飙升,成了价格不低的河鲜贵族。一斤大几十元、甚至在一些追捧刀鳅鱼的地区,可达百元一斤。

如今刀鳅鱼身价飙升,价值不菲,为何少有人养殖?

1、先天条件。

大刀鳅鱼虽然养殖效益不错,但是由于温度的限制,无法在北方的自然水域中过冬。这就使得大刺鳅,即便是以后养殖条件比较成熟了,改良品种不加强其适温性、抗逆性,也只能偏安一隅。而小刺鳅虽然食用价值比大刺鳅更胜一筹,适温性更好,自然分布更广,但是,中华刺鳅生长速度却比较慢,养殖周期长,产量比较低,承担的养殖风险也大。这就决定了无论那种刺鳅,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目前在农村真是少有人养殖。

2、种源稀缺。

无论哪种刺鳅,上面说到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水体污染,非法捕捞等因素,使得自然中野生刺鳅的数量锐减,自然种源非常匮乏,种源稀缺。虽然说现在大刺鳅有人工培育种苗技术,但是,这种培育技术条件,培育出来的种苗成本还比较高,并不能像普通淡水鱼那样人工培育出“白菜价”的种苗。也就是说目前刺鳅种源来源有限,种苗成本比较高,养殖成本高,还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养殖,这是制约刺鳅在农村发展养殖的主要因素之一。

3、养殖难度系数较大。

由于刺鳅是一种“娇贵”的河鲜,抗逆性比较差,对生存水体水质要求比较高,污染水体无法生存,这也是刀鳅自然分布稀缺的主要因素。所以养殖刀鳅要求养殖技术比较高,比养殖泥鳅和鳝鱼要求严格,比如要求环境安静、背风向阳,忌讳噪音、风口等。不仅要求水体无污染,还要求水中溶解氧在3.5毫克/升以上……那么,养殖难度系数也就比较大,相应承担的风险也就高,这也是村里人们不愿意养殖刀鳅的主要原因之一。

4、消费市场小众。

刀鳅鱼在淡水鱼中,属于小众消费品。虽然刺鳅鱼食用价值很高,但是几十元一斤的价格,算得上是淡水鱼中的新贵,价格一点也不亲民;加上刀鳅鱼怪怪的样子,似鳅非鳅,似鳝非鳝,似蛇非蛇,并不是每个地区的人们都能接受,比如我们当地人们比较忌讳吃刀鳅鱼。这就使得刀鳅鱼消费群体比较小众,没有支撑刀鳅鱼像“四大家鱼”那样大规模化养殖的动力,可想而知,农村淡水鱼养殖户们,多数不愿意承担高风险养刺鳅。

仅从以上这四点因素,不难看出,想要在农村普及刺鳅规模化养殖,首先要因地制宜解决种源稀缺的问题,把刺鳅种苗变成普通淡水鱼那样的“白菜价”,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技术,把刺鳅的售卖价格降至鳝鱼、泥鳅那样的亲民价,扩大刺鳅的消费量,才会提升农民农民的养殖刺鳅愿望。要不然养殖刺鳅成本居高不下,即便是价格再高一些,那也是“有价无市”不亲民,肯定是少有人养殖。

如果觉得《农村小河里 有种背上带刺的鱼市场卖60元一斤(为何少有人养殖)》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