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生物界的腾讯”or“基因界的富士康”|(华大基因投资价值研究)

2023-07-1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51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深圳南山有“三宝”,除了荔枝、天桃、南头耗外,还有华为、腾讯和华大基因。

说来也奇怪,单从体量上讲,华大与华为、腾讯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2019年华为营业收入8588亿元,腾讯营收3773亿元,而华大基因营收只有28亿元,只能算得上是零头。要知道在深圳,营收二三十亿的企业一抓一大把,但是,偏偏就华大能和华为腾讯并称为“南山三宝”,为何?

首先,名字起得好,华大基因拆解后便是“华”“大”“基因”,即包含了浓烈的民族色彩,又满足了国人一味追求企业“大”的个性,最后再用“基因”蒙上一层神秘的科技面纱,瞬间高大上起来。

其次是营销造势做的好,尤其以《深圳商报》、深圳新闻网等代表的本地媒体为其营销造势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华大本身吹牛皮的本事也不赖,在多数人眼里科研本是件严肃的事情,但是一到华大基因这里,画风就偏了,比如,华大董事长汪建曾自称活到120岁没难度,并定下了个小目标“让员工活到100岁”。

当然,牛皮吹过头了是要付出代价的,2018年10月华大基因被科技部行政处罚后又相继陷入“基因外泄风波”“癌变门”“圈地门”,质疑声可谓此起彼伏,那么华大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是“生物界的腾讯”还是“基因界的富士康”?

01 华大基因前世今生

曾几何时,当华大还是中科院的门第的时候,确实干了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儿。先是参与了著名的 “ 人类基因组 ” 计划,并承担了将近 1% 的测序工作,而中国总共承担的也只有 1%。后来又参与了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的 10% 测序,第一个亚洲人基因图谱 100% 测序。2003年在 SARS 肆虐全球的时候,华大基因在国内第一个破译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在全球首个公布SARS诊断试剂盒,并在同年5月,向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捐赠30万人份SARS病毒诊断试剂盒。

一切美好正环环相扣,直到2006年第二代基因测序仪诞生,其测序能力百倍提升,测序成本却下降百倍,基因测序商业化日渐成熟。华大闻到了金钱的味道,无心再做科研,于是作别中科院,2007年2月南下深圳成立了华大健康(现华大医学),后又成立了华大基因研究院。

至于离开中科院的理由,后来汪建等人解释称,一方面批量的基因测序需要人手,中科院编制无法容纳;另一方面中科院不可能同意购买大批新机器。但根本上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已,一个追求科研上的成功,一个追求商业上的成功。

南下深圳后,正如汪建所言,华大开始批量购入测序仪,为国内外的大学实验室、政府科研机构、医药公司等有相关研究需求的单位,提供个性化的基因测序服务。

2010年7月,华大基因医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医学”)正式成立,专门从事临床医疗检测,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华大控股以货币出资950万元,占公司注册资本的95%,华大农业以货币出资5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5%,这便是华大基因的前身,于2017年成功登陆创业板。

02“伪科技”质疑

华大基因是否具有核心技术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确切的说,华大基因只是一家做检测的公司,因为基因检测核心技术是仪器和试剂的研发,而华大基因的测序仪基本来自国外,直到收购CG之前都是如此。

华大基因南下后,批量购入测序仪,2010年1月,华大从国开行获得15亿美元贷款,一口气购买了Illumina公司(ILMN.NSDQ)的128台性能更高的HiSeq2000测序仪。

一般情况下,科研机构并不需要频繁进行基因测序,更多只是间或性需求,专门为此配置昂贵的测序仪,从成本考量并不划算,这也就为华大基因提供了营收来源:为国内外的大学实验室、政府科研机构、医药公司等有相关研究需求的单位,提供个性化的基因测序服务。

华大从Illumina购买128台测序仪后,Illumina开始收紧对外出口,宣布其配套试剂价格每年将涨价4%。自身无研发能力,又被供应商卡主脖子涨价,华大基因被逼入死角,无奈之下最终选择通过对外收购买技术。2013年,华大基因以1.176亿美元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G的全额收购。

CG,全称Complete Genomic,在被华大收购之前已经陷入破产边缘,业界常用小灵通与iPhone的差距来比作CG和Illumina的差距,简而言之,这是一家产品即将被淘汰的企业,其技术并不能立即应用于检测中,而且每年华大基因还要为之付出大笔费用—在被收购前,CG亏损约5000万美元,这也造成了后来华大基因利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华大在后来表示,考虑重新买回Illumina测序仪。

事实证明,想要在海外垃圾中淘出黄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想要掌握核心技术,最终还是得靠自己研发。华大收购CG虽然未达预期,但是其方向是值得肯定的,没有核心技术如何能成为“生物界的腾讯”。

对于华大基因科技含量的质疑另一方面主要来自对其研发投入和员工学历。2017年度到2019年度,华大基因销售费用分别为4.02亿元、5.14亿元和6.19亿元,但同时期研发投入仅为销售费用的一半。

显然,华大基因明显出现“重营销轻研发”的趋势,对于一家自诩为高科技的企业而言,显然有些不合理。

而华大基因招聘的员工则让其“基因界的富士康”本质暴露无遗,比如以下一则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的招聘:需要大专学历以上,无需专业要求,有护照优先。有相关工作经验者(有在大型工厂工作过的经历如:富士康,比亚迪等)或者退伍军人身份,学历放宽至高中、中专。

2018年1月,华大基因一度被爆出首席科学家仅为高中学历。对此,华大基因表示,从来不排斥文凭方面较弱的人才。华大基因年报显示,2019年研发人员为655人,占比18.27%,这其中有多少高中生,大专生不得而知。因此华大基因现阶段妥妥的是“基因界富士康”无疑了。

03 渐失的“护城河”

目前,基因测序(NGS)临床应用试点,主要包括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和肿瘤诊断与治疗四个方向。

根据火石创造数据,国内基因测序市场从2007年起步,2009年市场规模为7亿元,2012年11亿元、2015年30亿元,如果按年复合增长率20%计算,则2018年可达60亿元,2020年100亿元。

2018年,全国共有617家基因测序服务机构,在这样一个容量有限的市场中,涌进了大量测序公,最终每一家能够分到的蛋糕也越来越小。2017年到2019年华大基因、贝瑞基因、达安基因和金域医学营收失速。

除了来自传统竞争对手外,近年来华大基因还“培育”了许多个“华小”“华创”。根据新财富整理的公开资料,从2009年到2015年累计有20余人从华大出走,其创业方向,涵盖了科研测序、无创产前检测、个人基因组、肿瘤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基因大数据、设备器械等基因组学应用的所有细分领域,与老东家华大形成了直面竞争。

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三家:贝瑞和康、诺禾致源和碳云科技。其中瑞和康对华大已形成压力,在NIPT(产前筛查与诊断)领域,双方各据半壁江山,2019年贝瑞基因净利润为3.91亿元,已经超过华大基因2.76亿元的净利润。贝瑞和康成立于2010年,其联合创始人高扬,系原华大健康总经理,董事蔡大庆,系原华大健康CFO;另一名股东任媛媛,曾任华大健康测序部门经理。

在华小门“围攻”下,华大基因渐渐失去“护城河”,市场份额被蚕食,增长也开始放缓。

04“疫”外收获能否长久

2011年5月,汪建在云南科技大讲坛上放言,2010年华大收入达到了10亿元,计划2012年达到100亿元。

然而,近十年过去,也未见华大基因业绩出现爆发,2019年营收也仅为28亿元,而且净利润业绩出现了三连降。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成功扭转了华大业绩颓势。2020年一季度,华大基因营收7.91亿元,同比增长35.78%,净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42.59%。2020年4月又获得来自沙特2.65亿美元的订单,占2019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67.05%。因此今年华大业绩已经获得足够的保障。

疫情虽然拯救了华大的业绩,但是这也反映出华大业绩的不稳定性,华大还没有一项业务能够让其持续稳定增长。目前全球疫情依然在爬坡,疫情对其业绩影响持续性无法估计。

在资本市场上,华大基因获得110倍的市盈率估值,在疫情的作用下,这样的估值大概处于合理水平,但是已经远高于同行:达安基因30倍估值,贝瑞基因80倍估值。而华大股东也开始趁高套现,据华大基因公告,4月29日至6月11日,深圳和玉高林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简称“和玉高林”)、上海高林同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简称“高林同创”)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396万股,股份减少1%,权益变动后持股比例合计为8.6%,减持套现约4.9亿元。

如果觉得《“生物界的腾讯”or“基因界的富士康”|(华大基因投资价值研究)》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