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五年打赢翻身仗(这家银行如何用科技重塑对公价值链|十字财经)

2023-07-0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64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2016年,“十三五”开局,G20峰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进了新征程。

同年,平安银行首次提出了“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的转型战略。此后五年,零售业务高举高打,规模、增速贴地起飞,相较于此,平安银行对公业务一直在低调潜行。

虽然此前发射“平安1号”卫星赢得了一些出圈热度,在供应链金融、产业金融等领域也有一些不错口碑,但就平安银行对公业务的整体经营面貌而言,依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人人都清楚,作为一家资产规模近5万亿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早晚要打一场翻身仗,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就在三季报发布当天,平安银行办了一场对公开放日。俯仰五年,对公业务历经涅槃重生再度被推至台前接受全方位审视,不啻一次大考。

1

五年蛰伏,惊艳归来

从平安银行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数据来看,无论是营收总量还是结构性的经营数据都显示,平安银行对公业务正在全面回温。

(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肯定对公业务在零售转型第一阶段的贡献)

今年前三季度,平安银行实现营收1,271.90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净利润291.35亿元,同比增长30.1%,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而对公客户数较上年末增加7.03万户,增量为去年同期的2.19倍;新客存款余额2550亿元,占公司存款余额的12.48%。

其中,交易银行成为平安银行对公业务最有亮点的板块:2021年1-9月,交易银行营业收入增长28.5%,活期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8.8%,以数字账户产品带来660万平台注册用户,借开放银行合作覆盖60%的TOP100互联网平台,数字口袋月活用户超50万,星云物联网平台为实体经济提供1300亿元的融资。

可以清晰看见,科技手段与数字产品成为了平安银行获客、服务、管理和转化路径上最重要的工具,成功帮助了对公业务的“新生”。

不同于贴地起飞的零售赛道,在重获增长之前,对公业务为出清历史包袱,经历了漫长的消化盘整。

自2016年确立转型思路,树立了“对公做精”的精品作战思维,平安银行便狠下决心剜肉医疮,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盘整存量、出清不良。资产质量的根本性好转只是第一步,消化历史包袱之后,更重要的是轻装上阵再出发。

(平安银行行长胡跃飞强调下一阶段将构筑对公新动能、开启增长新曲线)

但事实上,早在“内卷”成为一个时代热词之前,对公业务早已是一个深度内卷的金融领域。弯道超车必须找到一条全新的生长路径。

大企业不缺贷款,小企业贷不到款是迄今为止困扰着金融行业的难题。虽然监管持续呼吁多年,金融机构也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倾斜,却始终有大量中小微难以获得充分及时的金融支持。这个不争的事实值得所有金融机构反思: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边界是由什么决定的?表面看来是企业规模、放款场景,但本质而言,是银行自身的效率瓶颈。

2

科技武装,立竿见影

一直以来对公业务之所以难以下沉、难以纵深,并非出于“嫌贫爱富”的傲慢,而是一种能力上的不济——传统金融的作业模式大多依赖于客户经理的尽调工作,风控主要依据是客户提供的抵质押资产和相应的经营数据、财务报表,这种作业模式下,数据颗粒度不够精细,审批效率有限,客观上妨碍了银行进一步向长尾市场下沉。

过去五年是产业数字化浪潮汹涌来袭的五年,数据成为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金融领域也是一样。这显然是一种不可逆的转变,对公业务的下沉需要拓展出一条新的生长路径,必须顺势而为。但处于传统金融行业的银行,要挑战科技转型的目标也注定无法一蹴而就。意识到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道路,平安银行开始不遗余力地持续、坚定投入技术建设。

“科技立行”已经成为银行业的经营共识。

(平安银行公司业务总监、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李跃介绍开放银行数字生态)

数据上看,银行在科技建设端的投入进入了井喷阶段。2020年五大行科技投入在营收中的占比达到了2.70%-3.00%,而平安银行这一数据为3.05%。

此外,五大行和股份行的主流做法大多是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布局科技转型,股份行阵营中,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6家股份行均是如此。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科技转型并不是一种行为范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升级。科技转型的目标是为了产品、服务、渠道、组织、管理、运营全方位降本增效,让敏捷、协同成为一种基因,流淌在企业每一个经营环节,平安的做法便是如此。

从传统业务到新型交易银行,平安银行通过建立广覆盖的账户体系和打造的数据能力,不仅将传统授信业务贷前、贷中、贷后、预警等全流程纳入线上化、数字化管理,也在业务、科技、运营、风险多方紧密协同之下,将平台金融、供应链金融、票据业务、跨境离岸、财资管理等能力集中整合到交易银行的作战阵型中。

交易银行能够成为对公业务的全新增长点,很大程度正是得益于“账户、数据、交易”三大抓手的经营逻辑。平安银行公司业务总监、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李跃表示,平安银行通过统一的账户ID打通所有对公服务模块,将单一的金融服务升级到场景化服务中,更有利于银行深度嵌入企业交易,在场景中积累数据,在数据中发现场景,为企业解决从资金到经营的全流程痛点,同时达到活跃交易的目的。

作为两大客户触点,数字口袋月活用户数已超50万,较上年末增长132.5%;数字财资则定位做“大中型企业的隐形CFO”,采取微服务架构,弹性可拓展,支持公有云、私有云等多种部署方式,将服务融入企业交易流。

2020年12月,平安银行甚至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发射了一颗名为“平安1号”卫星,也就此成为了国内第一家为建设新型物联网的发射卫星的金融机构。据悉,目前地面已有千万级物联网设备接入平台,“上有卫星、下有物联网、中有数字口袋和数字财资”的开放银行数字服务生态也初显成效。

3

重塑对公价值链

数字科技不断累积势能并非为了曲高和寡,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转化才有意义。把卫星放到天上的目的依然是为了将服务扎根土地。

就在三季报发布前几天,10月18日,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带着22位平安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来到紫金蝉茶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广东河源紫金县茶园。

这是平安银行智慧农业的一个经典样本,茶园致富带头人温伟兵告诉谢永林,今年落地的智慧茶园系统已经借助物联网科技,为其实时采集了土壤微量元素、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对茶叶生长状况进行了精准监测,切实提高了茶园的茶叶产量和质量。而这些数据已经和物联网平台链接,为茶园今后的融资提供可靠依据。

“我最想要的东西平安已经给到我了。”温伟兵感慨,“未来打算扩展3000亩,争取达到30万斤年产值,再加上平安银行把茶园设计成乡村文旅的一个点,茶农收入还可以再增加。”

(星云物联网平台智慧茶园服务大屏)

据了解,这是卫星通信与星云物联网技术在数字乡村的首次应用,但紫金茶园的数字化成功也绝非个例。事实上,在共同富裕的历史目标下,千万个温伟兵和紫金茶园是数字金融最应该潜心服务的人群。

而在更大的语境下,科技为金融服务带来的可能性将被赋予新的历史意义。“通过星云物联网,银行可以掌握此类农业实体的真实生产能力,为农业实体提供的单户融资最高可达8500万。”李跃称。

解决资金问题后,平安银行还可以继续数字服务农户们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如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茶园地带的气象、温度、土壤、湿度等一系列影响参数,并在中台完成数据处理,为茶农提供问题的最优解。

在星云物联网技术被引入之前,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而除了助力乡镇振兴,在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传统金融难以深入的疆域,平安银行也在陆续复刻了这一创新模式,成功实现了场景扩展。

“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最怕的是贸易交易不真实,如今,星云物联网帮助银行监测到贸易交易是否具有真实性,大幅提升了各大行业实体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可获得性。”

科技引领并不局限于狭义的技术范畴,从生态场景布局到数字化渠道建设、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数字化风控和数字化运营体系建立,科技赋能对公业务价值链的过程更是一种服务思维的进化升级。

在这5年的时间里,外界看到了一个全面科技化、数字化后的平安银行。

对公业务开放日当天,平安银行发布了《平安银行企业用户数字化价值体系白皮书》,并分享了当中的SCORE模型:通过数据资产(Source)、行为表现(Conduct)、经营资质(Operation)、营收贡献(Revenue)以及生态溢价(Ecosystem)五大维度,探索衡量综合金融收入、生态综合价值、全生命周期价值的全新用户价值体系。

这一报告可以看作是平安对公业务过去几年涅槃重生的一部心法合集。对客户关注得越立体,数据挖掘越充分,模型计算越精准,就越能满足客户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与此同时,科技团队、产品、基础设施的搭建和发布,也是在不断提升平安银行的客户服务能力和水平。

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明确表示,随着全行零售战略转型进入第二阶段,公私联动机制已经非常成熟,未来双方将产生更有效的协同。眼下,“数字银行”已经成为平安银行身上的重要标签。

如果觉得《五年打赢翻身仗(这家银行如何用科技重塑对公价值链|十字财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