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怎么防治直肠息肉方法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4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那么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怎么做可有效防治直肠息肉呢?

1怎么防治直肠息肉方法

怎样鉴别直肠息肉?

普遍认为,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总癌变率为10~20%。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生长在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肠内的息肉易恶变。

其实,这只是对他的认识还不够。医院专家介绍: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

直肠癌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

病理有腺瘤、绒毛状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息肉可能是癌前病变。有的息肉可恶变成直肠癌。

(1)病理变化:

①一般认为,息肉是癌变的前期,从病理角度来看,腺瘤有恶变倾向。

②息肉病可累及全大肠,恶变度很高,约占60%。

(2)息肉大小。腺癌息肉越大,恶性率越高。

(3)息肉的位置:高位息肉较低位的易癌变,据统计管状腺瘤中,在直肠的癌变率为7.3%,而在乙状结肠的癌变率为24.8%。

(4)直肠息肉形状: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有蒂癌变率为4.5%,而广基癌变率为10.2%,无蒂息肉癌变率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肛肠医院专家介绍直肠息肉的良恶鉴别方法如下:

儿童直肠息肉:

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最多见的是鼻息肉,象是光溜溜的小蘑菇那样的赘生物。这在直肠内也往往会有。3、4岁的孩子较多见,新生儿则没有。

母亲最初所发现的,是大便后有出血现象。新鲜的血液,盖在粪便上,或者从肛门处往下滴。孩子不感到疼痛,也无任何症状,但每次排便都出血。息肉增大后排便时可看到象虫子般的紫色肉块。

通常,由于出血而不安,去医院用直肠镜检查,便会查清楚。连续出血会导致贫血,息肉的连续生长,有时会引起肠套叠。

小时候有息肉,长大后会完全脱落,痊愈。因此,如出血量不大,不一定非切除不可。手术可从肛门外摘除,但深处有好几个息肉时,需要开腹摘除。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

作为“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多数腺状息肉发生在直肠的一侧。这种现象多发生在10岁上下的孩子,出血比痢疾严重,癌变也较多,必须把病变部位的直肠全部切掉。这需要做优势遗传。

辅助进行检验的手段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均可查见息肉,但检查前必须彻底清洁结肠内粪便以免造成假像。

(一)治疗

1.电灼切除 息肉位置较高,无法自肛门切除者,通过直肠镜、乙状结肠镜

或纤维结肠镜显露息肉,有蒂息肉用圈套器套住蒂部电灼切除。广基息肉电灼不安全。

2.经肛门切除 适用于直肠下段息肉。在骶麻下进行,扩张肛门后,用组织钳将息肉拉出,对带蒂的良性息肉,结扎蒂部,切除息肉;对广基息肉,应切除包括息肉四周的部分黏膜,缝合创面;若属绒毛状腺瘤,切线距肉眼所见腺瘤缘不少于1cm。

3.肛门镜下显微手术切除 适用于直肠上段的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的局部切除术(图9)。麻醉后,经肛插入显微手术用肛门镜,通过电视屏幕,放大手术野,镜下切除息肉。与电灼切除相比较,优点是切除后创面可以缝合,避免了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4.开腹手术 适用于内镜下难以彻底切除、位置较高的癌变息肉,或直径大于2cm的广基息肉。开腹作局部切除时,若发现腺瘤已癌变,应按直肠癌手术原则处理。家族性息肉病迟早将发展为癌,必须接受根治性手术,应根据直肠息肉的分布决定是否保留直肠;可行直肠切除或直肠黏膜剥除,经直肠肌鞘行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等。

5.其他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病为主;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不需特殊治疗。

(二)预后

幼年性息肉,有自愈倾向,一般不发生恶变;腺瘤癌变率较低,仅约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则具有很高的癌变倾向,绒毛状腺瘤癌变率约40%,早期发现,积极根治,愈后较好。

2直肠息肉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直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较女性多见。那么,为什么会得直肠息肉呢?直肠息肉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简单的给您介绍一下吧。

直肠息肉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直肠息肉病因繁杂,其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组织结构异常 如幼年性息肉,即属错构瘤性息肉。

2.基因遗传 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病人常有家族性发病史。

3.感染 部分息肉可由细菌、寄生虫等感染直肠黏膜,由肠道炎性病变增生而致息肉。如肠结核、肠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该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了解该病的发病原因可以有效地预防该病。

3对于直肠息肉有哪些发病原因

直肠息肉泛指自直肠粘膜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

肛肠医院主任说,目前,直肠息肉的病因还不是很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慢性刺激:因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或者慢性便秘,粪便干结等刺激直肠粘膜而发病。

2.遗传因素:胎儿在胚胎期,上皮细胞即有易感性。

正常人肠管的最末端与肛门连接区域内有许多小血管,大部分为静脉。这些小静脉网内血管淤血、变粗及弯曲,就可形成突向肠腔及肛门内或外的肿块(即痔疮)。目前,痔疮的病因也尚未完全明确。但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等)可使局部充血而诱发痔疮。

直肠息肉和痔疮两种疾病均可引起所述症状,但二者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故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肛肠科,通过查体、直肠指检、直肠镜检或纤维直肠镜检查明确原因,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

4直肠息肉形成原因有哪些

1、机械损伤和大便刺激: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者是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或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息肉的蒂实际上主要为肠的蠕动使凸起的息肉上下移动,牵拉形成的过多黏膜。

2、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结、直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研究表明,大便中总胆酸和胆酸的万分变化可能与结、直肠息肉的体积和上皮组织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此外,高纤维饮食,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

3、炎性刺激: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非特异性直肠炎、晚期血吸虫性肠炎等,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因为直肠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

4、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表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例如,肠腺瘤性息肉基因(APC)是一种抑癌基因,基因突变会引起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变和结肠、直肠癌变。

腺瘤状息肉的形成可能存在两个相关基因,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主要与家族息肉病,而隐性基因主要与孤立腺瘤性息肉有联系。如家族性息肉病,属于染色体显性遗传,有明显的家族史。系基因突变所致;突变的基因可由父母传给子女,子女在接受突变基因方面具有相等的机会,即只要父母有一方携带突变基因,则其子女中就有一半会发生家族性息肉病。

5直肠息肉怎么防治方法

直肠息肉多不单发。经常见到的直肠息肉病例中,往往直肠有息肉时,结肠也有息肉,且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结合部居多。

对发现有直肠息肉者,要进一步做纤维结肠镜检查,对整个结肠做一个全面的检查,以确定息肉的范围及位置,以防漏诊漏治。

活体组织检查。利用纤维结肠镜检查肠道时,要对每处可疑点,进行活体组织取样,以便进一步诊断其病变的性质。

及时彻底治疗。检查息肉的良恶性,只是对手术方法及其手术范围具有相关意义,而对患者自身,不管自己的息肉是否为良性,都要早发现,早治疗。

要定期复查。由于其息肉性质的不同,复发情况以及恶变率的高低均有差别,因此,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早了解术后的情况。

据日本高野肛肠病中心对6715例腺瘤随访,平均随访6年,腺瘤摘除后患者每2~3年通过纤维结肠镜发现,约44.2%的患者又长新的腺瘤。有31例患结直肠癌,其10年累积发生率为0.63%。如患者摘除腺瘤为小于或等于5mm的小腺瘤,而且病理检查为轻到中度不典型增生之腺瘤,则日后患结直肠癌的危险将低于一般人群,10年累积发生率为0.35%。故只需每年做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时再做肠镜检查。如摘除腺瘤大于5mm,或为有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已有癌变的腺瘤,则日后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明显上升,因此应每2年肠镜检查1次。

如果觉得《怎么防治直肠息肉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