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多数感冒不要用抗菌素治疗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02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感冒了,患者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吃点抗菌药”,然而据有关专家披露,9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菌药不能杀灭体内病毒。

1多数感冒不要用抗菌素治疗

所以在治疗感冒时大量使用抗菌药是无效的,反而可能导致儿童耳聋、肠道内菌群失调等症状;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过敏,细菌耐药性增加,使以后再用此类药效果不明显。

因此,感冒了,不可滥用抗菌药。

权威披露:90%以上感冒无需抗菌药物

对付感冒:休息、补水和维c

除非出现黄脓鼻涕又同时伴有发热和血白细胞增高等感染现象,大多数的感冒患者不需要服用抗菌药物;当感冒有发热症状等或并发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在明确有病毒或细菌感染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使用。

抗菌药物小知识: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也可化学全合成。抗菌药物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抗菌药主要分为八大类,其中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氯霉素;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需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进行合理选择。

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一. 合理使用抗菌素

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死致病菌、控制感染,同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二. 不合理使用抗菌素的诸方面:

选用对病原菌或感染无效、疗效不强的药物;量不足或过大;病原菌产生耐药后继续用药;过早停药或感染控制已多日而不及时停药;产生耐药菌二重感染时未改用其他有效药物;给药途径不正确;发生严重性或过敏反应时继续用药;不确当的联合应用抗菌素;依赖抗菌素的抗菌作用而忽视必要的外科处理;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预防用药;忽视疗效/价格比。

三. 合理用药涉及的问题:

应用抗菌素及联合用药的适应症;抗菌素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抗感染的经验用药;抗菌素的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抗菌素的不良反应和防治;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与预防;特殊情况下抗菌素的应用等等。

四.抗菌素应用的基本原则:

1. 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2. 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症、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3. 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

4. 常用抗菌素的合理使用。

5. 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6. 下列情况抗菌素的应用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预防用药、皮肤、粘膜的局部用药;病毒感染或发热原因不明者;联合采有抗菌药物。

7. 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的重要性;

2使用抗菌素诱发药物热,如何治疗?

张先生平素体健,最近因业务繁忙,频繁出差,终于不胜旅途劳顿,在到达目的地后不久即出现头痛、鼻塞、全身不适,自服伤风感冒胶囊、阿莫西林后未好转,症状反而加重,伴咳嗽,随即至乡医院就诊。医生给他用氨苄青霉素静脉点滴后,症状未见好转,体温反而有所上升,遂改用头孢菌素静脉点滴,咳嗽好转,体温稍降,但很快上升,并感觉胸背部“痤疮”明显增多,不得不带病返回市区。到市级医院就诊时,医生发现王先生虽然发热多日,但精神状况良好,追问其病史,得知患者起病后曾用过上述几种抗菌药,且静脉用药后出现发热,夜间体温多正常。医生经检查,发现其胸背部上的“痤疮”实际上是药疹,最后确诊王先生反复发热的罪魁祸首是抗菌药本身。医生遂停用所有抗菌药,停药后第二天,王先生体温降至正常。

其实,张先生患病之初可能仅是由一般病毒引起的伤风感冒,或轻微气管、支气管炎,但他反复使用抗菌药,结果导致体温稍降继而上升不退,这种由药物引起的发热,医学上称之为药物热,属于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作为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抗菌药,为什么本身也会导致患者发热呢?

抗菌药对人体来说是“异物”,进入人体内后,可作为抗原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当患者再次用药时,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药疹、药物热等。典型的药物热多出现于用药后的第7~10天,如果以前接触过相同药物,则可以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出现发热,个别患者可短至一小时或长达25天。药物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表现为任何热型。多数患者仅有发热而无其他症状,通常一 般情况良好,即使较长时间发热,也无慢性病面容,甚至不伴有体温升高所致的心率加快。少数患者症状较重,出现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寒战等。部分患者伴有哮喘发作、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过敏症状,平时有食物或药物过敏的患者,即过敏体质者更容易发生。

因此,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发热患者,如果在药物对致病菌具有针对性、剂量充足的前提下,用药48~72小时后仍然发热,甚至体温更高,或者在用药后体温一度下降,感染症状缓解,但不久体温又明显升高时,患者不要随意加大抗菌药剂量或联用抗菌药,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由医生决定是否加用抗菌药。如果医生考虑发热加重是由抗菌药引起的,只要停用抗菌药,大多数患者的体温在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

针对抗菌药引起的药物热,除停用抗菌药外,医生还会通过补液加快药物排泄,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高热或超高热的患者同时应用物理降温,但对酒精过敏者禁用酒精擦浴,禁用酒精做溶剂的氢化可的松。

预防抗菌药引起的药物热,最好的办法是不滥用抗菌药,因为任何一种抗菌药都可能引起药物热,尤其是过敏体质者。

另外,曾经发生过药物热的患者,以后应避免使用同种、同类抗菌药,以防重蹈覆辙。

3感冒了不使用抗菌药物如何处理?

除非出现黄脓鼻涕又同时伴有发热和血白细胞增高等感染现象,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儿科俞善昌教授近日建议,大多数的感冒患者不需要服用抗菌药物;

当感冒有发热症状等或并发其它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在明确有病毒或细菌感染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使用。

抗菌药物主要有头孢霉素、红霉素、青霉素等抗菌药物产品,但目前9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而这类抗菌药物仅仅是用来抵抗细菌,它对病毒没有任何作用,如果滥用抗菌药物,除了增加抗药性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外,对治疗病毒性感冒没有任何效果。也许你觉得上次感冒吃了抗菌药物后,很快就好了,但其实这不是抗菌药物的功劳,病毒感染本身有一个自限的过程,也就是说依靠自己的抵抗力不治疗也会好,而并非抗菌药物起了作用。

那么感冒了不使用抗菌药物又应该如何处理呢?

俞教授建议:多饮水和多休息,并补充大剂量维生素c(成人1000毫克/日,儿童500毫克/日),因为大剂量维c可以增强体内血液中白细胞吞噬细菌以及抗病毒的能力,缩短感冒病程。

俞教授同时提醒,只有大剂量维c才能起到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小剂量维c(60毫克-100毫克)只能满足日常摄入需要,并不能预防和治疗感冒。体温超过38。5摄氏度的患者,可以适当用一些退烧药,但最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如果头疼或咽喉疼痛,可使用一些咽喉片、解热镇痛等药物。感冒时伴随咳嗽,如果咳嗽不很剧烈,没有痰,也不要滥用抗菌药物,服用一些去痰剂即可。

4感冒注意服用药物

多是“复方制剂”

实际上,很多西药感冒药打的都是“组合拳”,是将几种药物合并而成的“复合制剂”。这一点通过它们的通用名即“可见一斑”。

有些西药的通用名,如心血管常用药物心得安,通用名叫普萘洛尔,所含成分就仅此一种,而感冒药则不然。常见药如“双扑伪麻片”(银得菲)、“复方氨酚葡锌片”(康必得)、“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新康泰克)、“氨麻苯美片”(白加黑),这些都是复方制剂。其中药名中每一两个字就代表一种成分。如“扑”多指“扑热息痛”或“扑尔敏”;“氨酚”和“氨”是指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伪麻”和“麻”是指伪麻黄碱;“美芬”和“美”是指氢溴酸右美沙芬;“敏”则指的是马来酸氯苯那敏(即扑尔敏);“葡锌”是指葡萄糖酸锌。不难看出,其中“双扑”各有两个名字,即扑热息痛就是对乙酰氨基酚,扑尔敏就是马来酸氯苯那敏。

主要有三个套路

从上面可以看出,感冒药虽多,但成分却互有交叉,其针对的症状更是大同小异。根据这些症状的不同,感冒药最常见的疗效大致有三方面,也就是说,最常见的“套路”有三种。

1、解热镇痛药:可退热和缓解头痛、关节痛等症状,主要有扑热息痛、咖啡因、布洛芬;

2、鼻黏膜血管收缩药:减轻鼻窦、鼻腔黏膜血管充血,解除鼻塞症状,主要有伪麻黄碱、苯丙醇胺;

3、抗组胺药:缓解流眼泪、打喷嚏和鼻溢液,同时具有轻微的镇静作用,例如扑尔敏和苯海拉明等。

根据症状选药物

明白了药名的学问,选药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照方抓药”了。如果你的感冒以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为主,那么首先要选的就是含有解热镇痛药成分的药物,这些药物大都含有“氨酚”和“氨”(对乙酰氨基酚)或“扑”(扑热息痛);如果是以鼻塞症状为主,要选用含鼻黏膜血管收缩药的,药名中大都含有“伪麻”和“麻”(伪麻黄碱);出现流眼泪、打喷嚏症状的,选用含抗组胺成分的药物,多有“敏”(马来酸氯苯那敏)、“扑”(扑尔敏)或“苯”(苯海拉明)。

另外,根据名字我们也可以规避药物的不良反应。“当感冒药中出现‘扑’、‘敏’或“苯”时,大家一定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辨别是否含有抗组胺类药物。”夏培元说,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在从事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时,如驾车、开船或飞机、操作机密仪器或高空作业等,切不可服用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等抗组胺类药物,以免发生意外。

5药物可导致感冒症状?

一个月前,小丽因不慎摔伤去医院看病,医生给她开了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服药几天后,小丽出现了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全身无力等感冒症状,吃治感冒的药一直不见好。无奈,她到医院去诊治,而医生要她停服抗生素。奇怪的是,停用抗生素后,她的感冒竟然不治而愈了。

上述情况在医学上称为“药源性流感样综合征”,是药源性疾病的一种。一般将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个或几个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称为药源性疾病,又称诱发性疾病或药物性疾病。

早在1967年国外学者就发现,有人应用干扰素后会出现寒战、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后来应用聚细胞后亦发现类似的不良反应。有统计资料表明,长期应用左旋咪唑引起“药源性流感样综合征”者达25%,应用利福平致此症者达30%。许多药物作为一种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大分子复合抗原,引起Ⅲ型变态反应,是导致“药源性流感样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可引起此症的药物很多,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链霉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两性霉素B、红霉素、异烟肼、乙胺丁醇、西咪替丁、胸腺因子D、肝素、胺碘酮、肼苯哒嗪等。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出现与治疗作用无关的类似感冒症状时,应警惕药源性流感样综合征的可能,及时停用有关可疑药物或用其他药物代替治疗。

药店药师在遇到因感冒久治不愈而来药店购药的顾客时,应当仔细询问其病情和用药情况,看其感冒是否因用药不当所引起,如有必要,还应让其尽快到医院就诊。

如果觉得《多数感冒不要用抗菌素治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