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医如何应对慢性支气管炎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612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慢支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那么你知道中医应该如何了解慢支呢?

1中医如何应对慢性支气管炎

性气管炎的主要症状为咳、痰、喘,而痰为其中的主要环节。中医认为:痰的发生与脾、肺、肾三脏生理活动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脾有促进人体体液吸收及运化的作用。脾功能减弱就会造成体内水湿停滞。“湿”可以转化为“饮”,“饮”又进一步转化为“痰”。总之,“湿”、“痰 ”、“饮”都可由脾功能减弱而产生。它们是性质相似而形态不同的三种不正常液体。

在正常情况下,肺气应下行归肾,而肾气又有摄纳来自上部肺气的作用,三者协调形成“气机 ”,以理呼吸。若出现肺气不能下行或肾气不能摄纳时,均可导致“气机”的失调,“气机”的失调也是产生气促和咳嗽、咳痰的原因。

当大量的痰饮阻于气道时,也就是阻碍“气机”的正常运行时,它不但可以引起咳嗽,也可以伴有喘息。所以中医认为慢性气管炎表现在肺,而病本则在脾肾两脏。

2中医怎么辩证治疗慢支

慢支辨证重在肺、脾、肾三脏,由肺而牌而肾,表示病情渐次加重。肺为气之主,为贮痰之器,肺失治节,在肺则以咳嗽为主;脾为生痰之源,在脾则为咯痰为主;肾为气之根,生痰之本,在肾以气喘为主。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促。本病标在肺,制在脾,本在肾。

标证

1.热痰

证候:①主症:咳嗽咯痰,痰性状为粘脓或粘浊痰,常不易咳出。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②次症:发热,脓涕,咽痛,口渴,尿黄,便干。

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急性发作期,以痰脓或粘调,舌质红、首黄,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如痰少而粘稠不易咯出为侧重考虑燥痰,并应随时注意热喘、肝风内动之候出现。②病机:痰热蕴肺,防失宣降,故咳嗽、痰脓或粘稠不易咳出;痰热化火,故发热、咽痛、口渴、尿黄、便干为热甚伤律、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属痰热之象。

2.寒痰

证候;①主症:咳嗽咯痰,痰性状为白色泡沫或粘稀痰,常较易咳出。舌苔薄白或腻,脉弦紧。②次症:恶寒发热,流清涕,口不渴,尿清长。

辨析:①辩证:本证多为慢支急性期感受风寒或寒湿之邪所发。以痰白色泡沫或粘稀痰,舌首白、脉弦紧为辩证要点。咳痰,如痰多易出为侧重应考虑湿痰,并应随时注意血瘀伤络,寒痰化热成寒喘之征候出现。寒痰多因于阳虚,还应注意患者有无阳虚证候。②病机:寒痰阻肺,肺气闭郁不宣,故咳嗽、咳痰、稀痰易咳出,苔白腻。寒邪束表,故恶寒、发热、流清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均为寒痰之象。

3.热喘

证候:①主症;咳喘胸闷,喉中痰鸣,咳脓痰、粘痰或粘浊痰。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②次症:或兼头痛,身热汗出,口渴,便干或秘,尿黄。

辨析:①辨证:本证多为慢支急性期,以咳喘、喉中痰鸣,舌质红苔黄,脉弦得数为辨证要点。临症时尚进一步辨证细分以下三种:咳吐痰黄为主喘不甚者;咳,喘促甚痰少者;咳、喘促伴咽干口燥、咳吐白沫痰者,应随时注意痰热上蒙或痰热伤阴、肝风内动之证出现。②病机:痰热,肺气不降则咳喘、咳脓痰;胸闷则痰气交阻,喉中痰鸣、热邪壅盛则身热汗出;热邪伤津则口渴、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热喘之象。

4.寒喘

证候:①主症:咳喘胸闷,喉中痰鸣,咳白色泡沫或粘稀痰。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②次症;或兼头痛,寒热无汗,口不渴。

辨析:①辨证:本证为慢支急性期感受寒邪诱发,以咳喘、喉中痰鸣,咳痰白色,舌苔白,脉弦紧为辩证要点,其中还需分为喉间哮鸣音重,但痰不甚多而痰出不爽的寒邪为主者和痰多清稀、咳吐甚爽的饮邪为主者。并随时注意血瘀伤络或水气凌心之证出现。②病机;外寒引动内饮,肺失宣降,则咳喘、胸闷、咳谈白色而稀。饮邪阻塞气道则喉中痰鸣。饮为阴邪故口不渴、舌苔白或白腻、脉弦紧为寒邪之象。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依其临床表现多分为实证,虚证两大类。慢性支气管炎为久病,久病必虚,故本病的本质多属虚寒。反映在肺、脾、肾三脏之虚,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缓解期。如果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病情加剧,则出现实、热、痰、湿的证候,形成邪实正虚的复杂局面。主要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1)实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①外寒内饮:

证候:咳嗽气急,甚则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

证候分析:外有表寒里有水饮,外寒引动水饮,上逆射肺,肺气不宣,故咳嗽气喘,痰多泡沫;表寒外束,郁闭肺卫,故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重;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饮溢于肌表,故见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乃为寒饮内盛之征。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方中麻黄、桂枝,宣肺平喘;干姜、细辛、半夏温中蠲饮,散寒降逆;配五味子,以防肺气之耗散,佐以白芍协同桂枝调和营卫;并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外散风寒,内除水饮,表里双解之功。如胸闷苔腻加白芥子、陈皮;痰郁化热减桂枝、干姜用量,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身热不解亦可加鱼腥草、蒲公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

②痰湿内聚:

证候:咳嗽声浊,痰白而粘,胸脘满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儒滑。

证候分析:痰生于脾,上渍于肺,痰湿聚于中焦,寒从中生故咳嗽痰白而粘;痰湿内停,中焦气机受阻,故胸脘满闷、纳差腹胀。苔白腻,脉儒滑均为痰湿偏盛之象。

治法:温阳健脾,化痰平喘。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以桂枝温阳化饮,与茯苓相伍,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以益气和中,半夏、陈皮以理气燥湿化痰。加杏仁宣肺止咳。

③燥热伤肺:

证候:咳声短促,甚则气逆而喘,痰少不易咳出,口咽干燥,甚则胸痛,或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证候分析:燥热伤肺,津液被烁,故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燥热伤津,故鼻燥咽干;咳甚伤络,气机不畅,故胸痛;燥邪伤肺,肌表被束,故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燥热之象。

治法:辛凉清肺,润燥化痰。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方中桑叶、杏仁,宣肺止咳;南沙参、麦冬、知母,既能清热润燥,又能滋液养阴,与前药相合,有润肺止咳之功;桔梗、甘草,利咽生津;枇杷叶配杏仁,润肺降逆。

(2)虚证(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

①脾肺两虚:

证候:咳嗽气短,声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纳差,胸脘痞闷,大便溏薄,每遇风寒则咳嗽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懦缓。

证候分析: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失所主,故气短而喘;脾虚不运,故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肺气本虚、卫外不固,感受风寒,肺气更伤,痰湿转盛,故咳痰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儒缓亦为肺脾两虚之征。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固表。

方药:六君子汤、玉屏风散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健脾补肺;防风配黄芪,祛邪而不伤正,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再配陈皮、半夏、茯苓、苏子,化痰降气平喘。诸药共奏补肺健脾,益气固表,化痰平喘之功效。

②肺肾两虚:

证候: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脉细无力。偏肾阴虚者,则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咳嗽久作,肺病及肾,下元不固,气失摄纳,故呼多吸少;动则耗气,故喘息更甚;肾阳虚不能蒸化水饮,聚而生痰,故痰稀色白;阳虚不能温养于外,故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细无力,亦属阳衰饮聚之征。若真阴不足,阴不敛阳,气失摄纳,故见一派阴虚之象。

治法:补益下元,纳气平喘。

方药:生脉散加味。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补肺养阴。偏阴虚者,与六味地黄丸合用。以山萸肉、河子肉、山药,滋阴敛液;功劳叶、银柴胡、炙鳖甲、乌梅,滋阴退热。偏阳虚者,与肾气丸同用,以附子、肉桂、核桃肉、紫石英、补骨脂、沉香、补益下元,温肾纳气;熟地、茯苓、山萸肉、泽泻,补养肾阴。共成温补肺肾之剂。

专方验方

(1)瓜蒌仁20g、川贝10g、杏仁10g、苏子10g、半夏6g、桑叶心、麻黄各10g,水煎服。适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咳嗽气喘痰多者。

(2)佛手、姜半夏各6g,砂糖等分。水煎服,治慢性支气管炎湿痰咳嗽。

(3)扁柏10g、冬瓜皮10g、豆腐1块。用开水煎出味后服下,每日1剂。治慢性支气管炎。

(4)夏枯草20g、法半夏10g、代赭石30g,车前草30g,水煎服,适用慢性支气管炎久咳气急痰多。

(5)瓜蒌皮10g、莱菔子6g、白芥子6g、板兰根10g、沙参10g、杏仁10g、苏子10g,水煎服,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

中成药治疗

(1)固本咳喘丸,40粒,每日2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咳喘者。

(2)四佛合剂,20m1,每日3次,1月为1疗程。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的治疗。

(3)十味贝砂散,5g,每日3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

(4)化痰平喘片5片,每日3次,7日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

(5)复方蛤蚧散,8g,每日2次,分别在秋末、春初服用。主要用于喘息型老年性支气管炎。

(6)百合固金丸,1丸,每日2次,适用慢性支气管炎,肺肾两虚者。

(7)消咳喘,20ml,每日3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息喘平胶丸,6~8粒,每日3次,适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8)安喘舒片,4~5片。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适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控制后,病人体虚。

3中医如何辩证治疗慢支

(1)脾虚咳嗽:长期咳嗽吐白泡沫粘痰,伴有全身症状,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小便短或量少,伴有浮肿,乏力,气短(脾气虚),宜调补脾胃升阳益气。可用补中益气汤:

炙黄芪9g,党参9g,白术(炒)9g,升麻3g,柴胡3g,当归6g,陈皮6g,炙甘草6g 。

香砂六君子汤方:党参9g,白术(炒)9g,陈皮6g,清半夏6g,茯苓9g,砂仁3g(后下),木香3g,甘草6g 。

(2)痰饮合并感染:长期咳嗽吐大量稀白痰,伴有喘息,兼有外感,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者,宜化饮解表。可用小青龙汤:

麻黄3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桂枝9g,半夏6g,五味子9g,甘草6g,水煎分服。

(3)痰饮合并内热:长期咳嗽吐粘痰,痰由白转黄或痰白,伴有喘息兼有发热,大便干,小便赤黄 ,宜清热定喘。可用加味麻杏石甘汤:

麻黄3g,杏仁9g,石膏15g,枇杷叶15g,银花9g,连翘9g,大贝母9g,甘草6g。

(4)肾虚:长期咳嗽,吐痰不爽,气促,呼气多,吸气少,伴有周身症状如腰酸腿软、手足冷、便溏、甚有浮肿,宜补肾。可用八味地黄丸或都气丸:

八味地黄丸:肉桂3g,附子(炮)9g,地黄9g,山茱萸9g,山药9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6g。

都气丸:五味子9g,地黄9g,山药9g,泽泻9g,茯苓9g,山茱萸9g,丹皮9g。

(5)肺燥:干咳无痰或少量粘痰不易吐出,伴有口干舌燥,宜润燥化痰,可用润肺饮:

知母9g,贝母9g,茯苓9g,麦冬9g,陈皮6g,桔梗4.5g,天花粉9g,生地9g,甘草6g。

(6)肺实:长期咳嗽,痰多,胸满,喘息,但无全身症状者,宜降气化痰。

莱菔子(炒)9g,白芥子(炒)9g,苏子(炒)9g。

(7)长期咳嗽:吐痰不多,无全身症状者宜化痰止咳。二陈汤合桔梗甘草汤加味:

陈皮6g,半夏6g,枇杷叶15g,苏叶9g,瓜蒌皮9g,杏仁9g,甘草6g,苦桔梗4.5g。

4中医怎么认识面瘫方法

面瘫是一种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该病通常急性发作,表现为突然一侧面部额纹消失,眼睛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不能做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和撅嘴等动作;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疼痛等。

男女老幼均可发病。面瘫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两季,即寒冷、风大的季节多发。但近年来,夏季患此病者明显增多,究其原因,多为天热贪凉,开空调或直吹电扇以及敞门窗就寝而“受风”、“着凉”所引起。可见,风邪与寒邪是本病的主要诱因。

此外,面瘫的发生还常与这两种因素有关,一是劳倦体虚。近期内工作极度紧张,劳逸不当,体质下降。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如果人体强壮,各脏腑器官功能正常,外邪就不能侵犯,但当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抗御外邪的能力下降时,风寒之邪就可能乘虚侵犯面部的阳明、少阳经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二是情志失调。各种原因引起心情烦躁,郁郁寡欢,生成“内热”,也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病。

因此,要防止面瘫的发生,首先要注意避免感受风寒,夏季更是不能为贪图一时凉爽而长时间在温度过低的空调间工作,尤其是开着空调睡觉。其次,要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再者,遇事不可急躁,用温和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一旦发生面瘫,要尽快治疗,治疗越及时,疗效越好。

中医治疗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常以针灸为主,上海沐阳医院针灸科主任张林昌出身中医世家,擅长用针灸治疗各类顽症,对于面瘫,张主任将中医传统精华的针、灸、药、罐有机结合,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50多年的潜心研究诊治,累积出一套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让数以千、万的面瘫患者得以康复。其中张主任研制的电梅花针对于面瘫患者疗程末期最难恢复的额纹和嘴角上部有奇效,把恼人的面瘫斩草除根,恢复往日容貌,重拾生活信心。

另外,身体虚弱者要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可选择不同锻炼项目,如散步、跑步、体操、打太极拳、爬山、跳舞等。最后,要多吃水果蔬菜。尤其季节转换的时候,可以多吃些韭菜、芹菜、春笋、芥菜等,既可增强体质,又可增强抗病能力。

5中医怎么认识蛔虫病方法

蛔虫寄生于小肠内,乳白色,形似蚯蚓,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因食用被蛔虫卵污染的饮水、食物而经口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荨麻疹、上腹部及脐周反复发作性疼痛,有时腹泻,睡眠时磨牙。巩膜血管末端可见蓝色小点,面部有斑片状色素变浅等,如蛔虫误人胆道则可致胆道蛔虫症。本病的治疗主要为服用驱虫药。蛔虫病的预防主要为加强粪便无害化管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

本病属于中医虫证中的蛔虫病。是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食物而引起。蛔虫喜温,性动好窜,善于钻孔,在腹中乱窜易变生他证,如蛔厥、肠痈、呕吐、吐蛔等。本病临床表现常见为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甚则吐虫、便虫、腹中虫瘕。严重者表现为不思饮食、面黄肌瘦,鼻孔作痒,睡中蚧齿流涎等。治宜安蛔驱蛔,健运脾胃。若蛔虫钻入胆道,致肝气郁闭,胆气不行,脘腹剧痛,而形成虫厥,症见突然发作的胃脘及右胁部剧痛,痛引背心及右肩,痛剧时弯腰屈膝,辗转不安,恶心呕吐,并常有蛔虫吐出。痛休则如常人。腹部切诊时,腹皮柔软,脘腹及右胁部有压痛。治宜安蛔定痛,驱除蛔虫。

如果觉得《中医如何应对慢性支气管炎》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