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斜视最佳的手术时间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66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出生后或6个月以内发现的先天性内斜视,手术应在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之前的1~2岁进行;6个月以后发生的内斜视,切不可马上手术,一定要先散瞳验光,如有远视,先戴足量矫正眼镜3~6个月,如果内斜完全矫正,则不

1斜视最佳的手术时间

单眼性内斜视可先采用遮盖疗法,促使变成交替性斜视,然后再行手术,这样对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更有利。如遮盖半年以上仍无效,也可手术治疗。

外斜视儿童应早期手术,尤其是间歇性外斜视虽有负镜治疗,辐辏训练等保守治疗方法,但这些方法仅能减轻斜视度数,多达不到治愈目的。该病首选手术治疗,并应在未形成显性外斜,双眼单视功能尚未全部丧失之前尽早手术矫正。本病在4~6岁手术最佳。

双眼视力正常,散瞳验光无明显屈光不正,证明戴镜治疗无效,应尽早手术。斜视度很小且经常有变动的间歇性斜视暂缓手术,观察是否可以自愈,如斜视度逐渐加大再手术不迟。

斜视合并弱视的儿童原则上先治疗弱视,后治疗斜视。只有视力提高,手术效果才能巩固。但对于大度数的斜视要先矫正斜视,否则斜视眼不能很好地注视,弱视眼也无法很好治疗。对于合并有眼内疾患视力无法恢复的内、外斜视,手术宜在12岁以后进行,防止术后无双眼视控制而变成外斜视或外斜复发。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特别是有代偿头位的儿童应在3岁左右就手术矫正,而后天引起的麻痹性斜视则应尽力寻找病因,配合药物治疗,经半年治疗无效者方可考虑手术。

2先天性麻痹性斜视的症状表现

斜视大的先天性麻痹性斜视的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容易发现,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不会耽误治疗,但是一些斜度小的孩子常常会歪头看东西,会引起家长的忽略,耽误孩子的病情。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先天性麻痹性斜视的症状表现,希望能够引起家长的注意。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的症状表现

1.眼位偏斜眼球运动障碍当某一条眼外肌麻痹时,其拮抗肌相对力量过强,眼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斜。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转动受限。如外直肌麻痹,则眼球向外转受限而内斜;若内直肌麻痹,则内转受限而外斜。

2.复视 因融合功能破坏而产生复视,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定向定位障碍,头晕恶心,步态不稳,当遮蔽一眼时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3.代偿性头位 为克服复视的干扰,患者自动将头倾向麻痹肌作用的一侧,与此同时还可转动脸部克服内外直肌麻痹引起的复视;或将下颏上举或内收,再加上轻度转脸克服上下直肌麻痹引起的复视;或以头向肩部歪和下颏及脸的转动克服上下斜肌麻痹所致的复视。其目的是为获得双眼单视、避免复视而表现的系列特征。

4.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用患眼注视时大脑皮质需增强对麻痹肌的神经冲动,这冲动也同时传递给麻痹肌的配偶肌,引起健眼大幅度偏斜。

诊断

1.眼球运动检查 让患者向6个诊断眼位注视以寻找麻痹肌,如一眼向鼻侧、颞侧、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转动受限,分别表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上斜肌麻痹。若眼球固定不动,为全眼外肌麻痹。

2.复像测定 先测定是同侧复像还是交叉复像;再确定是水平分离为主还是垂直分离为主,复像有无倾斜,按6个诊断眼位查出最大分离方位及周边物像属何眼。

3.综台分析代偿头位

(1)右眼向左侧转动受限,呈同侧复像,水平分离为主,最大分离方位在右侧,周边物像属右眼,患者脸向右转,即是右外直肌麻痹。

(2)右眼向右上方转动受限,交叉复像,垂直分离为主,最大分离方位是右上方,周边物像属右眼,患者下颏上举,脸向左侧转,头稍向左肩歪,即为右上直肌麻痹。

(3)右眼向鼻上方转动受限,同侧复像,垂直分离为主,像朝颞侧偏斜,最大分离方位是左眼颞上方即右眼鼻上方,周边物像属右眼,患者头向右肩歪,下颏上举,脸稍向右侧转,即为右下斜肌麻痹。

(4)歪头试验可以鉴别上斜肌麻痹和上直肌麻痹的患儿。

(5)遮盖试验可以判断手术后的矫正效果。

以上便是先天性麻痹性斜视的症状表现和诊断,小编提醒广大家长朋友注意宝宝的一举一动,有病情能够及时治疗,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耽误孩子的治疗。

3先天性斜视是什么造成的?

斜视是指两眼视轴不正,有偏内、偏外或上、下不正的情形。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前者以眼位偏向颞侧,眼球无运动障碍,无复视为主要临床特征;麻痹性斜视则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并伴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全身症状。斜视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治疗,对病因不明者,尚无理想方法。

而内斜视一般俗称斗鸡眼。眼位向内偏斜。临床上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斜视。在出生至内发生者称之为先天性内斜视。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左右,通常会伴有中高度远视,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非调节性内斜视则和调节力与屈光状态无关。

现我们介绍一例先天性内斜视的病例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患者,男,62岁。于1996年2月左眼出现异物感、刺痛等症状。患者于1997年5月16日入院。

眼部检查:结膜充血(+),无沙眼滤泡,角膜透明,KP(-),泪道通畅,眼底检查视盘较小。眼位:左眼瞳孔正对内眦角,斜视角>45°,只能轻度向外转动,右眼向各个方位转动正常。视力:右眼1.0,左眼光感。患者自诉生后左眼就出现明显内斜视,否认高烧抽搐病史,否认外伤及头面部手术史。

诊断为:(1)左眼先天性内斜视;(2)左眼弱视;(3)慢性结膜炎。

予以手术治疗,手术方法:(1)于左眼内眦沿角巩膜缘后作切口,分离至暴露出内直肌附着点,距其2mm处套环状缝合,断肌,将其后徒至角巩膜缘后10mm处固定;(2)沿外眦角巩膜缘后作一切口,分离至暴露出巩膜,一直分离到赤道部以后,上至上直肌,下至下直肌,其间巩膜表面光滑,均未找到外直肌及其附着点。术中又将内直肌缝线拆除,眼球基本回到正位,且能轻度左右活动。

术后随访3月,术前症状消失。

讨论

眼肌缺如的病例在临床上极其少见。本病例左眼先天性内斜视,外转受限,且斜视角>45°,系因无外直肌所致。手术中将内直肌缝线松解后,眼球无这组内外对抗性直肌,眼球方能回到正位。但左眼球能向左右轻度活动,向外为上下斜肌有外转的次要功能维持,向内为上下直肌有向内转的次要功能维持。

4提醒:儿童先天性斜视必须早做手术

斜视儿童有什么主要表现?

1. 两眼的位置不对称。

2. 阳光下喜欢眯起一只眼睛。

3. 有些患者在两眼疲劳时,容易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待疲劳缓解这种情况就会消失。

4. 歪脖子斜眼视物:头向左偏或向右偏,下颌内收或上抬,头向左肩偏斜或向右肩偏斜。

斜视有哪些危害?

斜视在一般人看来,仅仅是影响了小孩子的美容,实际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小孩的视力及双眼视觉,也就是说当小孩两只眼往正前方看的时候,如果一只眼出现了斜视,斜视这只眼对前面的东西就会视而不见,这个时候没有双眼看东西就没有深度感,没有立体感,如果不能够在小的时候及时地矫正,长大以后,好多精细的职业和专业就不能够选择,会影响孩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斜眼”仅仅影响孩子的外观吗?

斜视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大部分能够重视这种疾病的人都是因为面部的外观受到了影响,而来医院寻求治疗方法。但是影响外观仅仅是斜视危害当中相对次要的一项,在斜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患者没有完善的双眼视功能及精确的立体感,导致对外界物体感觉总是平面的,无法精确的判断物体之间的距离、深度和方向,将不能从事精细操作等工作,这才是斜视最最重要的一项危害。

5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分析

先天性外斜视是生后早期发生的共同性斜视,具体病因不明。有作者认为先天性外斜视往往合并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缓,推迟了建立固视的时间,也减少了注视的机会,引起了辐辏与融合功能发育障碍,故尔导致恒定性外斜视的发生。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15例中男12例,女3例。就诊年龄1岁零2月~7岁,平均年龄3·6岁,出生时发病7例,生后1~3月发病6例,5~11月发病2例。4例为早产儿; 1例有家族史。病人有以下特点:(1)出生至1岁以内发病。(2)外斜角度大,角膜映光法检查,12例20°~40°,3例》45°。(3) 13例为恒定性外斜视。(4) 2例有弱视,均能固视。(5)轻度屈光不正,本组13例为轻度远视, 1例为中度远视, 1例为轻度近视散光。无明显屈光参差。(6)合并DVD并伴有斜肌功能亢进。本组15例中5例合并DVD,6例下斜肌亢进,1例上斜肌亢进。(7)眼球运动大致正常。(8)多伴有全身其他系统疾患,如发育迟缓,骨科疾病等。

2·治疗及随访

13例行手术治疗。9例术后获正位; 3例欠矫,经二次手术后正位; 1例过矫,未再手术。术后随访3月~3年,平均2年。有4例眼位发生回退,呈外斜视。2例有同时视功能,无1例有融合功能,另有3例因年龄小不能配合检查。

讨论

先天性外斜视是生后早期发生的共同性斜视,具体病因不明。有作者认为先天性外斜视往往合并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缓,推迟了建立固视的时间,也减少了注视的机会,引起了辐辏与融合功能发育障碍,故尔导致恒定性外斜视的发生。先天性外斜视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1)斜视角大,多为20°~40°,蔡京华报告13例中, 8例在20°~40°,本组15例中,20°~40°有12例, 3例斜视角大于45°。(2)多为恒定性外斜视,蔡京华报告13例中, 9例为恒定性外斜视,本组15例中13例为恒定性外斜视[1]。(3)固视不良者较少,本组有2例合并弱视。(4)屈光状况类似同年龄正常儿童,为轻度远视和散光。(5)合并DVD及斜肌功能亢进。Burian[2]认为先天性外斜视往往合并斜肌功能过强,外斜视伴X征,可能是四条斜肌继发挛缩所致。(6)眼球运动正常。(7)多伴有全身其他异常,麦光焕[3]报告24%~38·5%先天性外斜视有眼及全身异常。蔡京华报告13例中有5例合并全身异常,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癫痫等,或为早产儿。本组15例中2例患有脊柱侧弯,智力低下,发育迟缓;4例智力低下语言障碍;1例合并脑瘫,髋关节脱臼;1例两侧肢体发育不对称。其中3例为早产儿。

鉴别诊断:对于出生后1岁以内发生的外斜视,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假性外斜视:最常见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黄斑异位,引起旁中心注视性假性外斜视,详细检查眼底即可诊断。阳性kappa角及两眼瞳孔距离较大,也表现为假性外斜视。

2·知觉性外斜视:由眼部器质性病变致视力低下引起,全面的眼科检查即可诊断。治疗:先天性外斜视需要手术矫正,除矫正外斜视外,对斜肌功能过强、DVD及A-V征需做相应的处理。von Noorden[4]认为先天性外斜视发病早,斜度大,多为恒定性,无间歇期,应在1~2岁间手术,难以获得双眼单视功能。本组13例做了手术, 2岁前手术3例, 2~7岁手术10例。1次手术达正位9例;欠矫3例,经再次手术后正位;过矫1例,未再手术。术后随访3月~3年,有4例眼位回退,出现轻度外斜视。术后2例有同时视,无1例有融合功能。尽管获得双眼单视的病人极少,我们仍然认为,对先天性外斜视尤其是无间歇期者,应尽早施行手术,为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提供条件。由于先天性外斜视斜视角大,并常合并斜肌过强、DVD等复杂情况,故一次手术难以矫正满意,需分次手术,一次手术水平直肌不要超过3条,为下次手术留有余地。

如果觉得《斜视最佳的手术时间》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