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艾滋病毒感染的体液免疫特征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74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艾滋病毒感染的体液免疫特征是怎么样的呢?想必这是很多孕妈妈们都会想要了解的,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艾滋病毒感染的体液免疫特征

艾滋病毒感染的体液免疫特征:

1.艾滋病毒抗体一般在急性感染后1~2周内出现。Gag是最早识别的病毒蛋白,接着是Nef、Rev和Env。IgGl亚型是感染后临床各期的优势亚型,其他各型抗体在临床各期不同。

2.自身毒株中和抗体的诱导可能最具临床意义,一般这些抗体水平较低且在原毒株突变后才出现。

3.中和抗体与能防止感染性毒粒进入的疫苗有关。感染后,抗体可通过ADCC作用杀伤细胞。通常宿主的抗体水平与特殊的临床状态无关。

4.已证实存在可与病毒结合并增强病毒复制的抗体,尤其在疾病进展期个体中。其机制可能与补体和Fc受体有关。

5.抗体的中和作用,增强作用和对两个过程的抗性的不同与抗体和病毒粒子的亲和力有关。

6.艾滋病毒突变后可抵抗抗体的中和作用和加强作用,也可能变得对抗体介导的加强作用敏感。这个过程可能涉及病毒包膜的线性和构象变化。

7.ADCC可通过破坏感染细胞而具临床意义,但此过程似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宿主效应细胞(如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功能。

8.补体可通过经典或旁路途径激活后破坏与其结合的病毒或病毒感染的细胞,或增强抗体介导的毒粒溶解作用而在抗病毒反应中发挥作用。补体也可与NK细胞上的补体受体直接结合而溶解感染及未感染细胞,此蛋白还能加强中和抗体的抗病毒效应。

9.艾滋病毒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有关,尤其是与那些涉及肌肉、血管和关节自身免疫疾病。

10.自身免疫可由B细胞增殖、分子模拟和载体半抗原机制引起。可产生针对自身蛋白的抗体并引起临床症状,如引起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周围神经病变等。

11.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也可能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12.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血浆去除疗法可以减轻与自身抗体产生相关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

2艾滋病免疫学特征

一、周围血

(1)循环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往往低于100/mm2(正常1500-4000/mm2)。

(2)T淋巴细胞中则以辅助细胞(T4)减少为主,抑制细胞(T8)相对增加,T4与T8的比例下降(正常人T4/T8比例为1.75-2.1),而艾滋病患者中其比例<1.0)。这一点是诊断艾滋病的免疫学依据。

二、T细胞功能下降

(1)临床出现条件性感染和肿瘤;

(2)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的皮肤试验转阴;

(3)体外试验证实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刺激时,T细胞反应性降低,

(4)T细胞的细胞毒下降;

(5)产生白细胞介毒-2和r一干扰素少。

三、B细胞功能失调

(1)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症;

(2)对新抗原的刺激不产生应有的抗体反应。

四、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降,其中T4的受损是造成本病免疫缺陷的关键。

3艾滋病毒的特点有哪些

HIV是艾滋病毒的英文缩写,它的特点主要为以下几点:

1、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系统。

2、一旦侵入机体细胞,病毒将会和细胞整合在一起终生难以消除。

3、病毒基因变化多样。

4、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尿液、乳汁、脑脊液、有神经症状的脑组织液,其中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浓度最高。

5、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乙肝病毒有效的消毒方法对艾滋病病毒消毒也有效。

6、感染者潜伏期长,死亡率高。

7、艾滋病病毒的基因组比已知任何一种病毒基因都复杂。

4艾滋病毒研究人的展望

艾滋病最早在临床上被发现是在1981年,其病原体在1983年被确定。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科学家们仍在寻找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办法。尽管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一位权威科学家担心艾滋病研究可能已经误入歧途。

在艾滋病最早的爆发中,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杰伊·列维(Jay Levy)和三四名同事在许多压力之下从病人的血液里分离出了HIV。他们是最早发表论文报告发现艾滋病病原体的三个研究小组之一。自那之后,列维一直专注于艾滋病的研究。在这种疾病被发现十年的时候,列维说人类对它的认识只是“二年级水平”;在三十年的时候,他认为人们也才到“五年级水平”。

现在,列维担心人们一些考虑问题的方向是跑偏的。“我的担心是,对于艾滋病和HIV的研究方向和某些观点是误入歧途的,研究者必须停下来,然后根据科学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列维最近对记者说。

一年半之前,在一次杂志主办的学术会议上,列维首次表达了他的一些担心。会后,《分子医学动态》的主编找到列维,约请他把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发表出来。

于是,列维写了一篇文章,它发表在2015年4月份的《分子医学动态》上。其中,列维一共整理出了六条研究者对于艾滋病和HIV的错误观念,并认为研究者对某些思路的忽视会“威胁到HIV感染的长期解决方案”。

人体的防线

几十年过去了,列维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艾滋病刚刚被发现的时候,每一个来到实验室的患者都对生存充满了绝望。艾滋病就像是死刑判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们发现,某些艾滋病患者是可以控制好HIV感染的,他们并不需要治疗。具体来说,HIV-1型感染者中有5%到8%的人能至少控制病毒10年,有些人能够长达35年。还有一些人多次暴露于HIV却能够免于感染。

HIV感染就意味着死亡吗?这是列维指出的第一个错误观念。“许多被感染的人都不需要治疗就能过正常的生活。对这种看起来减弱了的病毒感染进行研究,会让我们学到很多。”列维表示。

这一发现其实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早在1996年,就有研究者发表文章指出了这一现象,并将原因指向了人体的先天性免疫响应。当时,研究者提出疑问:这是否意味着“大自然已经替我们完成了实验”?2001年,列维再次提出这一观点。在HIV入侵人体的几分钟时间内,先天性免疫响应会发挥作用,试图阻断病原体。如果这一行动没有成功,那么获得性免疫会在接下来的几天到几周中与HIV斗争。

在防御的过程中,先天性免疫细胞会制造细胞因子来直接控制病毒,以及影响获得性免疫响应的程度。因此,先天性免疫响应是人体对付外界入侵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在对抗艾滋病的研究中,它的重要性应该与获得性免疫等同——这是列维强调的第二点。

他指出,如果能用疫苗来提升早期的先天性免疫响应,那么这对于对抗HIV将会是很重要的。

不过,即便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研究经验,人类仍然并不完全清楚免疫系统是如何对HIV入侵做出响应的。这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和多个机制的复杂过程。有一类叫做CD8+的T淋巴细胞很长时间以来受到科学家的关注,因为它被认为能够杀死被HIV感染了的细胞。

而列维强调,CD8+细胞并不见得杀死被感染的细胞,而是可以通过某些细胞因子(CAF)抑制病毒,让病毒无法繁殖,细胞也不必死亡。在临床上,属于此种情况的病人会保持一种相对健康的状态。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机制能够应对所有亚型的HIV,列维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研究艾滋病疫苗是很重要的。

寻找治愈方法

在对艾滋病的治疗中,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根据201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ART能够快速大幅度提高成人病患的寿命;在2004年到2011年间,这一疗法让非洲南部某地区的患者寿命提高了11.3年。

在实际操作中,一个人一旦被确诊感染HIV就很可能被医生开出ART的处方。然而列维认为,这样的做法并不正确。他在最近的文章中提出,“不管病毒复制的情况而一刀切地采用疗法,这是否会免除伤害,是并不清楚的。”长期的ART治疗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包括肝和肾的紊乱。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一些人虽然被HIV感染,但是病毒在体内是被抑制的。列维说,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是这种低水平的病毒复制对身体所带来的伤害大,还是疗法的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大。

他并不建议对所有感染者都使用ART疗法。这是列维提出的第四点。“让人终生接受ART疗法,就像是无穷尽地让人做化疗。”他写道。

同时,列维也建议他的同行们慎将ART当作预防艾滋病的手段来运用。这似乎是一种趋势:ART近些年开始被越来越多地用在了HIV阴性的人身上,以达到预防的目的。然而列维认为这也是歧途,只是在追求短期效益。他担心具耐药性的病毒可能会由此产生。

在艾滋病的预防上,自1980年代初,研究者就在寻找疫苗。三十多年过去了,进展并不顺利。在众多一期、二期、三期的实验中,只有一个达到了有限的保护,有效率也仅仅是31%。现在,众多的研究项目将注意力放在寻找更好的抗体来消除病毒上。有少数研究曾经着眼于先天性免疫响应,但并不成功,这个方向也随之变得不被重视。

列维认为,实际上,先天性免疫的方向与获得性免疫的方向是同等重要的。“一些人多次经生殖液乃至血液途径暴露于HIV却并未被感染。是什么因素给了他们保护?”列维问道,“再者,一种灭活疫苗在预防猫的慢病毒感染上起到了作用,这种疫苗显示出了用于预防马传染性贫血的前景。这条路线是否对HIV有用?”马传染性贫血是发生在马匹中的一种病,其与艾滋病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寻找艾滋病治愈方法的道路上,研究者们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路径。但列维指出,其中“一个流行的策略并不是建立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的”。这个策略,是研究者们设法通过激活休眠的HIV病毒来杀灭它们。

艾滋病治疗中的一个巨大挑战,就在于大量的HIV是可以在免疫细胞中呈休眠状态的,它们分布在病人全身,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而治疗一旦停止,它们就会全面反攻。一些研究者认为,如果能够激活这些休眠的病毒,让它们复制HIV,那么免疫系统就可以识别出它们;同时,它们一旦制造出新的HIV,被感染的细胞就会死亡,其他的医学干预则可以杀死病毒。

不过,列维认为这种策略缺乏科学基础。“对HIV的初步研究显示,病毒的复制并不一定会带来细胞的死亡。”他说。

对于一种能够将自身嵌入细胞基因中去的病毒,如何能够杀灭它们,这个挑战需要研究者更多的理解。这是列维强调的最后一点。他认为,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方向,仍然是提升免疫系统的响应。现在已经有研究者在用基因编辑的方法来模仿“柏林病人”的状况。

2008年,一位名叫蒂莫西·布朗(Timothy Brown)的HIV感染者被报告在经过两次干细胞移植后,艾滋病被“治愈”了。他被医学界称为“柏林病人”。移植手术中的捐赠者,是一个对HIV免疫的人。

“(基因编辑)这种策略可能会带来对HIV的长效控制,就像在健康的长期生还者身上看到的那样。”列维说,“在这种情况下,病毒的复制和它的潜在的有害影响可以被避免。根本上来说,被感染的人是‘功能性治愈’的。”

识别“抗病毒因子”

“我所说的这几点对于中国来说都很重要。”列维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艾滋病顾问。“我很担心人们的主要前进方向没有在以免疫为基础的疗法上。”他说这是他整篇文章所重点强调的,“显然,如果制药公司能够观察长期幸存者,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来研发免疫学的疗法,那会是非常好的,我觉得那会比现在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毒性低很多。”

“因为免疫系统是复杂的,大多数公司不愿意投身这个领域,而更愿意仅仅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他继续说,“制药公司需要认识到的是,如果他们去理解免疫系统,那么他们的方向就不单是针对HIV感染的,还会包括其他病毒感染以及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列维自己的实验室目前正在试图找到CD8+细胞所释放出的“抗病毒因子”(CAF)。这些蛋白的量非常小,是皮克(10的负12次方克)量级的,如果没有几公升的材料,那么连质谱测量也无法找到它们。“以实验室所培养的免疫细胞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列维说,“但我们仍然在取得进展,希望能够识别出这种蛋白。”

5艾滋病毒检测会传染吗

“血检试纸含有艾滋病病毒,具有传染性”,问我们是否是这样。我们一听觉得非常可笑,有点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各类试纸在包装前都要进行一道工序,那就是“灭菌实验”,更何况试纸中根本就不含有艾滋病病毒,何来传染性。

如果大家还不明白的话,你这样想一下就明白了:假设试纸是靠艾滋病病毒来做检测的,同时大家都知道艾滋病在离开人体后的数小时至数天就会死亡,那么大家想一想,在试纸上的“病毒”还怎么存活下去?这样的实验还怎么进行下? 难倒“病毒”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不然何来传染性呢? 所以大家只要想一想,关于一些个别的人为了高价推销其所谓根本就不存在的HIV(1+2)型“傻瓜式”尿检试纸,而编造出一些血检试纸具有传染性的说法,是对消费者,对社会极度不负责任的做法。目前个别不法分了销售的所谓HIV(1+2)尿液快速傻瓜式检测试纸均为地下工厂手工制作,详情可咨询国家药监局。

至于说实验进医生们为什么要戴手套,其实这个很简单,因为这是接触的血制品(医生在接触所有血制品都会戴防护手套,但自己给自己做检测时是不需要的),主要是为了防止血制品交叉感染而采取的措施,所我们一再强调大家做检测时一定不要多人交叉使用采血检测工具,而并非一些人所讲的试纸具有传染性!

温馨提示:由于HIV(1)型尿检试纸只能检测HIV1型病毒抗体,不能检测HIV2型病毒抗体(相关报道1,相关报道2),同时假阳性较高,达不到国家相关法规要求,现接国家药监局通知,暂停对所有尿检试纸的使用。同时已停止对傻瓜式尿液快速检测试纸的审批。

如果觉得《艾滋病毒感染的体液免疫特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