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乙肝传播认识的十大误区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993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0 分钟。

乙肝非常影响人的生活质量,乃至危及生命,因而乙肝的防治非常重要。小编下面给大家科普些乙肝小知识,介绍乙肝传播认识的十大误区。

1乙肝传播认识的十大误区

观点一:“乙肝携带者肝功能正常就没有传染性”

【事实】传染性主要要看血清的HBV DNA是否阳性及载毒量,其它体液的传染性也要看每种体液的HBV DNA是否阳性及载毒量。肝功能正常的携带者完全可能血液或体液的HBV DNA载毒量很高从而传染性很高。

观点二:“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疾病,因此不通过消化道传染”;“共餐不会传播乙肝”;“乙肝只通过血液传染”

【事实】一起吃饭一般情况下不会传染乙肝。这样说主要是要区分乙肝和甲肝的传染途径。甲肝是消化道传染疾病,可以通过食物和水传染,也就是说, 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进入完好没有破损的消化道仍可引起传染。乙肝就不一样,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食物,进入完好没有破损的消化道是不会引起传染的,所 以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疾病。

不过,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食物,进入有粘膜破损的消化道是会引起传染的。而且要是携带者和易感者都有口腔溃疡的话,被血液污染的唾液进入破损的口 腔消化道粘膜更会引起传染,这种可能性不低,因为中国人口腔健康状况普遍不佳,74%的中国人都患有龋齿、牙龈炎、牙周疾病或口腔溃疡。

观点三:“唾液不会传染乙肝”;“要吃一升(或一桶)唾液才然感染乙肝”;“唾液病毒浓度低因此没有传染性”

【事实】唾液中HBV DNA水平并不低,科学家发现(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2004)从血清HBV DNA水平中位数和唾液HBV DNA水平中位数看,唾液HBV DNA水平只比血清HBV DNA水平差一个数量级,即血清HBV DNA水平中位数约为唾液HBV DNA水平中位数的10倍。

关于唾液的传染性

A、唾液HBV-DNA的水平比血液HBV-DNA的水平低一个数量级。

B、血液传染性:血液中病毒颗粒浓度达到1000--10000个/ml时,即可引起传染;传播乙肝病毒所需血量非常微少,0.0001-0.0000001ml血量即可引起传染。由此计算一下,可知血液传染需要的病毒量非常之低。

根据血液数据计算出来的唾液数据:

A、唾液中病毒颗粒浓度达到1000---10000个/ml时,可引起传染(与血液数据一样);

B、传播乙肝病毒所需唾液量为0.001-0.000001ml(是血液数据的十倍);

结果:唾液传染需要病毒数和血液传染需要病毒数一样。

观点四:“唾液要通过破损的口腔,需要很大的创口才行”

【事实】HBV不能通过正常的皮肤或粘膜屏障。皮肤或粘膜屏障的破损——可能是极其微小和忽略不计的——是引起传播所需要的。

也就是说,极其微小的创口也可能引起传播

观点五:“只有甲肝才需要分餐,乙肝携带者不需要分餐”

【事实】这是错的,如果是甲肝的话,就不是分餐不分餐的问题了,而是要吃煮熟的食物不吃生食的问题。

观点六:“如果乙肝传染性那么厉害,全世界都得乙肝了”

【事实】不知道为什么要全世界得了乙肝才能证明乙肝传染性厉害?在中国这样的高流行国家,超过一半的人一生中曾经感染过乙肝(也有数据说中国超过6成的人一生中曾经感染过乙肝),这就是说,居住在中国这样的高流行国家一生中感染乙肝的总和概率不低于0.5,这是一个奇高无比的感染率。

不过,感染后并不一定成为携带者,感染后是否成为携带者要视不同年龄群体甚至不同个人的免疫力而定。根据美国乙肝基金会,围产期婴幼儿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90%;儿童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50%;成年人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10%。

观点七:“急性乙肝发作前的潜伏期没有传染性”

【事实】在急性乙肝发作前的数周内和发作期间均有传染性。

观点八:“乙肝病毒不能间接传播”

【事实】乙肝病毒是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播的。乙肝病毒传染性是艾滋病的50-100倍。艾滋病毒在体外几乎没有生存的能力因而没有间接接触传播 的可能性。但乙肝病毒在体外各种器物表面可以生存7天以上而不失传染性,是可以间接传染的。参看:HBV is stable on environmental surfaces for at least 7 days, and indirect inoculation of HBV can occur via inanimate objects like toothbrushes, baby bottles, toys, razors, eating utensils, hospital equipment and other objects, by contact with mucous membranes or open skin breaks。

以上英文翻译为:HBV能稳定的附着于周围物体表面长达7天,(当附着于这些无生命的物体,诸如,牙刷、奶瓶、玩具、剃须刀、餐具、医院设施及其它物品表面的)HBV与(易感者)破损的黏膜或皮肤相接触时,HBV 间接种植(传播)就发生。

简而言之,HBV 能稳定的附着于任何物体表面约7天而不失其传染性,如桌面、剃须刀片、血迹等

观点九:“中国有那么多携带者主要是因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共用注射针头”

【事实】中国有那么多携带者主要是因为母婴垂直传播和对婴幼儿、儿童的水平传播,共用注射针头只是儿童水平传播的一个途径,不能解释中国这么高 的携带比例。从其他东亚社会看,许多东亚社会(如台湾、香港、日本、韩国等)或现在有或曾经达到过与中国类似的携带比例,这也足以说明用水平传播的一条途 径来说明中国的携带率是不对的。

观点十:“世界卫生组织说乙肝只有三个传染途径”

【事实】原话是说有三个“主要”传染途径,同时WHO也承认有35%的感染病例传染源传染途径未明,即不能用parenteral、sexual和perinatal这三个途径来解释。

2乙肝的认识误区

观点一:“如果乙肝传染性那么厉害,全世界都得乙肝了”

【事实】不知道为什么要全世界得了乙肝才能证明乙肝传染性厉害?在中国这样的高流行国家,超过一半的人一生中曾经感染过乙肝(也有数据说中国超过6成的人一生中曾经感染过乙肝),这就是说,居住在中国这样的高流行国家一生中感染乙肝的总和概率不低于0.5,这是一个奇高无比的感染率。

不过,感染后并不一定成为携带者,感染后是否成为携带者要视不同年龄群体甚至不同个人的免疫力而定。根据美国乙肝基金会,围产期婴幼儿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90%;儿童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50%;成年人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10%。

观点二:“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疾病,因此不通过消化道传染”;“共餐不会传播乙肝”;“乙肝只通过血液传染”

【事实】一起吃饭一般情况下不会传染乙肝。这样说主要是要区分乙肝和甲肝的传染途径。甲肝是消化道传染疾病,可以通过食物和水传染,也就是说,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进入完好没有破损的消化道仍可引起传染。乙肝就不一样,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食物,进入完好没有破损的消化道是不会引起传染的,所以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疾病。

不过,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食物,进入有粘膜破损的消化道是会引起传染的。而且要是携带者和易感者都有口腔溃疡的话,被血液污染的唾液进入破损的口腔消化道粘膜更会引起传染,这种可能性不低,因为中国人口腔健康状况普遍不佳,74%的中国人都患有龋齿、牙龈炎、牙周疾病或口腔溃疡(《人民日报》,2008)。

观点三:“唾液不会传染乙肝”;“要吃一升(或一桶)唾液才然感染乙肝”;“唾液病毒浓度低因此没有传染性”

【事实】唾液中HBV DNA水平并不低,荷兰科学家发现(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2004)从血清HBV DNA水平中位数和唾液HBV DNA水平中位数看,唾液HBV DNA水平只比血清HBV DNA水平差一个数量级,即血清HBV DNA水平中位数约为唾液HBV DNA水平中位数的10倍。

关于唾液的传染性

A、据2004年,荷兰科学家《临床病毒学学报》)报道,唾液HBV-DNA的水平比血液HBV-DNA的水平低一个数量级。

B、血液传染性:血液中病毒颗粒浓度达到1000--10000个/ml时,即可引起传染【流行病学(第5版 2003年) 卫生部高校教材】;传播乙肝病毒所需血量非常微少,0.0001-0.0000001ml血量即可引起传染【传染病学(第3版)主编 王季午】——由此计算一下,可知血液传染需要的病毒量非常之低。

根据血液数据计算出来的唾液数据:

A、唾液中病毒颗粒浓度达到1000---10000个/ml时,可引起传染(与血液数据一样);

B、传播乙肝病毒所需唾液量为0.001-0.000001ml(是血液数据的十倍);

结果:唾液传染需要病毒数和血液传染需要病毒数一样。

观点四:“唾液要通过破损的口腔,需要很大的创口才行”

【事实】HBV不能通过正常的皮肤或粘膜屏障。皮肤或粘膜屏障的破损——可能是极其微小和忽略不计的——是引起传播所需要的。(WHO 2002年的manual)

也就是说,极其微小的创口也可能引起传播

观点五:“只有甲肝才需要分餐,乙肝携带者不需要分餐”

【事实】这是错的,如果是甲肝的话,就不是分餐不分餐的问题了,而是要吃煮熟的食物不吃生食的问题。

观点六:“乙肝携带者肝功能正常就没有传染性”

【事实】传染性主要要看血清的HBV DNA是否阳性及载毒量,其它体液的传染性也要看每种体液的HBV DNA是否阳性及载毒量。肝功能正常的携带者完全可能血液或体液的HBV DNA载毒量很高从而传染性很高。

观点七:“急性乙肝发作前的潜伏期没有传染性”

【事实】在急性乙肝发作前的数周内和发作期间均有传染性。

观点八:“乙肝病毒不能间接传播”

【事实】乙肝病毒是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播的。乙肝病毒传染性是艾滋病的50-100倍。艾滋病毒在体外几乎没有生存的能力因而没有间接接触传播的可能性。但乙肝病毒在体外各种器物表面可以生存7天以上而不失传染性,是可以间接传染的。

以上英文翻译为:HBV能稳定的附着于周围物体表面长达7天,(当附着于这些无生命的物体,诸如,牙刷、奶瓶、玩具、剃须刀、餐具、医院设施及其它物品表面的)HBV与(易感者)破损的黏膜或皮肤相接触时,HBV 间接种植(传播)就发生。

简而言之,HBV 能稳定的附着于任何物体表面约7天而不失其传染性,如桌面、剃须刀片、血迹等

观点九:“中国有那么多携带者主要是因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共用注射针头”

【事实】中国有那么多携带者主要是因为母婴垂直传播和对婴幼儿、儿童的水平传播,共用注射针头只是儿童水平传播的一个途径,不能解释中国这么高的携带比例。从其他东亚社会看,许多东亚社会(如台湾、香港、日本、韩国等)或现在有或曾经达到过与中国类似的携带比例,这也足以说明用水平传播的一条途径来说明中国的携带率是不对的。

观点十:“世界卫生组织说乙肝只有三个传染途径”

【事实】原话是说有三个“主要”传染途径,同时WHO也承认有35%的感染病例传染源传染途径未明,即不能用parenteral、sexual和perinatal这三个途径来解释。

3乙肝传播途径的误区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现状

我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一数据是1992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的结果,当时的感染率是9.8%。根据卫生部2005年最新统计结果,感染率已降至7.2%,目前乙肝病毒携带者已下降至9300万。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身体没有病但血液呈表面抗原阳性,这类人在乙肝患者中占到了70%至80%,这些人有传染性,但是他们的肝功能正常,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治疗,不要服药,不要隔离,可以正常工作,而倍受歧视的正是这类人群,不少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敢恋爱、结婚或生儿育女。

产生乙肝歧视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认为乙肝有传染性,可转化为肝硬化、肝癌,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据统计,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每年仅有0.25%至0.4%的病人会变成乙型肝炎患者,而绝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会变成乙肝病人的。

世人对乙肝的误解深深,到底深几许?

误区一:吃饭可传播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不经肠胃道传播,乙型肝炎不是肠胃道传染病。共餐、共用食具不会传染,一家人不需要分餐。

口腔、食道没有破溃也不通过消化道传染,平时生活中吃饭、握手是不会传染的。

误区二:蚊子会传播

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只能存活48小时,而蚊子吸血的间隔时间在72小时以上,所以蚊子叮咬不会传播乙肝。

误区三:不能生子

目前没有通过精子或卵子遗传乙肝的证据,因此后代的乙肝与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直接关系。

误区四:空气可传染乙肝

不会通过呼吸道传染,同室工作、交谈不会被传染。

误区五:接吻可传染

含有乙肝病毒的唾液由鼻腔或口腔接种不能使猩猩感染,故接吻一般不会发生传播。

误区六:乳汁传染

乳汁中检出乙肝病毒的机率很低,新生儿经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体内已经有了保护性抗体,迄今并未证明母亲哺乳可以发生传播。

正确认识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乙肝传播途径中最常见的一种,比如输血过程中被感染,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此现象得以了有效控制,但是尚未杜绝。

2、母婴传播

患急性乙肝或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尤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为主要的感染类型。

值一提的是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的阻止乙肝母婴或父婴的传播,有效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3、性传播

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能传播乙肝病毒,故乙肝病毒是血液病毒,在美国乙肝也是一种性病。

乙肝病毒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之间的传播。

如何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染

为了防止医源性传染,看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尽量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医疗器械。血和血液制品可不用就不要用,必须用时一定要注意血和血液制品的来源是否正规。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不与他人共用日常用品,特别是牙刷、剃刀、指甲剪等。不要直接用手接触别人的血液、体液、脓液,如果被这些东西污染,要立即洗净,越快越好。到医院看望患者不要随便触摸桌椅板凳,也不要触摸楼梯扶手、墙壁,接触后也要认真冲洗。

性接触是成人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而同性恋、性乱交者的危险性更大,乙肝现在已被纳入性传播疾病的范畴,因此洁身自好才能预防乙肝。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面对现实,保持乐观心态,不要轻信所谓的偏方、秘方,不要相信铺天盖地的虚假广告,因为滥用、误用药物会导致体内免疫功能的破坏,增加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

在生活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不能劳累,包括中、重度体力劳动、剧烈的体育运动,长时间熬夜以及心理压力增加,精神高度紧张等;

二、不能喝酒,包括白酒、红酒、啤酒及洋酒等;

三、不能乱用药,患其他疾病时,一定要告诉医生,你的肝不好。

4乙肝传播有哪些有哪些误区

乙肝,这个让国人避之不及的疾病,因为乙肝歧视始终还是存在,这与国人的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关于乙肝有很多错误的观点,下面就是有关乙肝最流行的10个欠妥的观点和误区。

观点一:“如果乙肝传染性那么厉害,全世界都得乙肝了”

【事实】不知道为什么要全世界得了乙肝才能证明乙肝传染性厉害?在中国这样的高流行国家,超过一半的人一生中曾经感染过乙肝(也有数据说中国超过6成的人一生中曾经感染过乙肝),这就是说,居住在中国这样的高流行国家一生中感染乙肝的总和概率不低于0.5,这是一个奇高无比的感染率。

不过,感染后并不一定成为携带者,感染后是否成为携带者要视不同年龄群体甚至不同个人的免疫力而定。根据美国乙肝基金会,围产期婴幼儿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90%;儿童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50%;成年人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10%。

观点二:“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疾病,因此不通过消化道传染”;“共餐不会传播乙肝”;“乙肝只通过血液传染”

【事实】一起吃饭一般情况下不会传染乙肝。这样说主要是要区分乙肝和甲肝的传染途径。甲肝是消化道传染疾病,可以通过食物和水传染,也就是说,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进入完好没有破损的消化道仍可引起传染。乙肝就不一样,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食物,进入完好没有破损的消化道是不会引起传染的,所以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疾病。

不过,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食物,进入有粘膜破损的消化道是会引起传染的。而且要是携带者和易感者都有口腔溃疡的话,被血液污染的唾液进入破损的口腔消化道粘膜更会引起传染,这种可能性不低,因为中国人口腔健康状况普遍不佳,74%的中国人都患有龋齿、牙龈炎、牙周疾病或口腔溃疡(《人民日报》,2008)。

观点三:“唾液不会传染乙肝”;“要吃一升(或一桶)唾液才然感染乙肝”;“唾液病毒浓度低因此没有传染性”

【事实】唾液中HBV DNA水平并不低,荷兰科学家发现(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2004)从血清HBV DNA水平中位数和唾液HBV DNA水平中位数看,唾液HBV DNA水平只比血清HBV DNA水平差一个数量级,即血清HBV DNA水平中位数约为唾液HBV DNA水平中位数的10倍。

关于唾液的传染性

A、据2004年,荷兰科学家《临床病毒学学报》)报道,唾液HBV-DNA的水平比血液HBV-DNA的水平低一个数量级。

B、血液传染性:血液中病毒颗粒浓度达到1000--10000个/ml时,即可引起传染【流行病学(第5版 2003年) 卫生部高校教材】;传播乙肝病毒所需血量非常微少,0.0001-0.0000001ml血量即可引起传染【传染病学(第3版)主编 王季午】——由此计算一下,可知血液传染需要的病毒量非常之低。

根据血液数据计算出来的唾液数据:

A、唾液中病毒颗粒浓度达到1000---10000个/ml时,可引起传染(与血液数据一样);

B、传播乙肝病毒所需唾液量为0.001-0.000001ml(是血液数据的十倍);

结果:唾液传染需要病毒数和血液传染需要病毒数一样。

观点四:“唾液要通过破损的口腔,需要很大的创口才行”

【事实】HBV不能通过正常的皮肤或粘膜屏障。皮肤或粘膜屏障的破损——可能是极其微小和忽略不计的——是引起传播所需要的。(WHO 2002年的manual)

也就是说,极其微小的创口也可能引起传播

观点五:“只有甲肝才需要分餐,乙肝携带者不需要分餐”

【事实】这是错的,如果是甲肝的话,就不是分餐不分餐的问题了,而是要吃煮熟的食物不吃生食的问题。

观点六:“乙肝携带者肝功能正常就没有传染性”

【事实】传染性主要要看血清的HBV DNA是否阳性及载毒量,其它体液的传染性也要看每种体液的HBV DNA是否阳性及载毒量。肝功能正常的携带者完全可能血液或体液的HBV DNA载毒量很高从而传染性很高。

观点七:“急性乙肝发作前的潜伏期没有传染性”

【事实】在急性乙肝发作前的数周内和发作期间均有传染性。

观点八:“乙肝病毒不能间接传播”

【事实】乙肝病毒是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播的。乙肝病毒传染性是艾滋病的50-100倍。艾滋病毒在体外几乎没有生存的能力因而没有间接接触传播的可能性。但乙肝病毒在体外各种器物表面可以生存7天以上而不失传染性,是可以间接传染的。参看:HBV is stable on environmental surfaces for at least 7 days, and indirect inoculation of HBV can occur via inanimate objects like toothbrushes, baby bottles, toys, razors, eating utensils, hospital equipment and other objects, by contact with mucous membranes or open skin breaks.(摘自WHO2002年的Manual)

以上英文翻译为:HBV能稳定的附着于周围物体表面长达7天,(当附着于这些无生命的物体,诸如,牙刷、奶瓶、玩具、剃须刀、餐具、医院设施及其它物品表面的)HBV与(易感者)破损的黏膜或皮肤相接触时,HBV 间接种植(传播)就发生。

简而言之,HBV 能稳定的附着于任何物体表面约7天而不失其传染性,如桌面、剃须刀片、血迹等

观点九:“中国有那么多携带者主要是因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共用注射针头”

【事实】中国有那么多携带者主要是因为母婴垂直传播和对婴幼儿、儿童的水平传播,共用注射针头只是儿童水平传播的一个途径,不能解释中国这么高的携带比例。从其他东亚社会看,许多东亚社会(如台湾、香港、日本、韩国等)或现在有或曾经达到过与中国类似的携带比例,这也足以说明用水平传播的一条途径来说明中国的携带率是不对的。

观点十:“世界卫生组织说乙肝只有三个传染途径”

【事实】原话是说有三个“主要”传染途径,同时WHO也承认有35%的感染病例传染源传染途径未明,即不能用parenteral、sexual和perinatal这三个途径来解释。

5认识乙肝小三阳的三种误区

小三阳意味着体内有病毒的存在,但自身的免疫功能具有控制病毒不在体内大量复制的能力,因此传染性也相对的较弱。

过去认为:“大三阳”转成“小三阳”表示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小,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这种认识是片面和有缺陷的。对于“小三阳”的患者一定要区别对待,该不该治疗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小三阳认识的误区

误:小三阳病情轻

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拿到乙肝两对半的化验单时,看到结果是小三阳而非大三阳,往往松了一口气,认为自已的病情没有大三阳严重,只要多加注意就可以。也有人听到别人说小三阳不严重,对小三阳放松了警惕。

正:小三阳并非病情轻

武警上海总队医院专家为您解答:真正决定患者病情轻重的是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和临床症状。其实“大小三阳”与病情轻重并无对应关系,“大三阳”患者可能终身只是携带病毒,始终不发病,“小三阳”患者却可能得肝硬化,甚至肝癌。

误:小三阳不传染

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被诊断为小三阳后,认为小三阳没有传染性,或者小三阳的传染性没有大三阳传染性强。也有小三阳患者认为自已是“健康”带菌者,只是携带乙肝病毒,并不会传染给其他人。

正:小三阳也可能有传染性

小三阳是否具有传染性应区别对待。有10%的小三阳患者肝功能不正常,乙肝病毒DNA呈阳性。这类小三阳的特点是: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是由于乙肝病毒变异所致。这类小三阳具有传染性,其转化为肝硬化、肝癌的几率比大三阳还高。

误:小三阳不用治

某些小三阳患者认为小三阳比起大三阳病情又不重,又没有传染性,检查的结果也是E抗体阳性,因此不需要用药物进行治疗,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起居有节,平时多注意休息就不会加重病情。

正:某些小三阳需要治疗

如果觉得《乙肝传播认识的十大误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