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宝宝心灵伤不起不能打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91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教要从婴幼儿时期就要重视。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讲解下宝宝心灵伤不起不能打,懵懂的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打孩子行为侧面反映父母修养高低

教育孩子并没有公认的一定之规,这要看家庭传承的文化与习惯,当下的社会风气,父母自身的修养,孩子的个性与家庭亲密度等等。从统计学来看,在父母文化不高、经济状况不良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挨打要多一些,因为父母的嘴不太善于说理,手就自动来帮忙。父母文化高、经济状况好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挨打要少一些,被管束和教育的程度却要高得多。他们父母的智商一般都比较高,能想出很多有效的办法来制服淘气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打其实提示一种关系的亲密性,中国历来有“打是爱”之说。

亲情融洽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反而随意一些,有时也会有敲敲打打或批评得过火,孩子不会计较,也明白父母的用心。亲情不融洽的家庭,敲打孩子或批评过火可能引发逆反,得不偿失。严重时,甚至产生家庭内的敌意,父母与子女形同陌路。能不能打孩子,要看你和孩子关系铁不铁,常识中“亲妈打得,后娘打不得”就是这个道理。

打孩子从小挫伤孩子自尊

在我的临床咨询中,的确有不少的成人把一生的不快、不幸福归结于父母的粗暴态度,使他从小就没有尊严与自信心,这样的事要两说。许多人成年后不愿意接受现实,以为如果小时候父母不如何如何,自己现在就会怎样。其实,这是一种对责任的逃避。持这种想法的人,甘愿扮演一个社会的弱者,沉浸在对过去事物的抱怨中,以“我无能为力”来放弃他该有的努力。

家庭暴力摧残宝宝未来

另一种情况就是家庭暴力,父母有性格的问题,或酗酒,或婚姻危机,或社会失意,拿孩子当出气筒。这种打一般比较凶,有皮肤的损伤,严重时可能还会有躯体器官的损伤。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身心都会遗留很大的创伤,使孩子的灵魂扭曲,成年后两极分化,要不怯弱胆小,要不就胡作非为。西方社会非常重视父母对孩子的虐待行为,其中包括性虐待,躯体虐待(体罚、忽视),精神虐待(骂、指责、冷漠)。专门有个儿童权益保障委员会来督促父母行使好监护权,如有证实的虐待行为,可能会取消父母对子女的监护资格。

打孩子,你选择“传统”还是“人性”?

中国古代主张对孩子要严教,“黄荆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家严出孝子”这类至理名言仍旧活跃在国人的潜意识中。当然,从人性的角度,打孩子毕竟是非人性的。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的独立与自由的决策能力,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再重视你是否是好人,是否是温良恭俭让的人,而是看你是否有能力,是否有竞争力和创造力。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变成好人,变成听话的人,甚至是愿意好好学习的人,但不能打出有创造力的人。过度的打骂反会损伤他成长的动力,挫败他的信心并淹没他天赋的创造力。

对孩子冷漠不亚于“打骂教育”的危害

绝对地不打骂孩子是不是就对呢?其实不然,对孩子冷漠与忽视比打骂还要伤人。在我们的临床中,有两种疾病与童年遭受父母冷落忽视,甚至遗弃有关。一是边缘性人格,这样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有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感,不安全感,缺乏自我边界,内心非常苦痛。另一类是创伤后适应障碍(PTSD),童年长期处在被忽视与否定的环境中,人格退缩,依赖,常有分离样情感色彩与躯体障碍。所以,能不能打孩子,该不该打孩子,不能很简单地用YES或NO来回答,我们需要引入新的观察系统。那就是要看打这个行为对解决某个问题是否有效,有效则“响鼓不用重锤”,孩子后来会感激你。没效势必“矫枉过正”,打会打出更大的麻烦。

有些孩子是不能挨打的:

1.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好,越打越疏远,越打越逆反,这种无效行为宁可不做。

2.孩子已经受到很大的挫折和委屈,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有限,雪上加霜的事千万别干。

3.过于内向的孩子,这种孩子天性敏感,处理应激能力有限,什么事都掖在心里,外表看不出来,打会加重孩子的压抑。

4.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如爱好、社交、友情,尊重孩子的权利,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

5.青春期前后的女孩子不能打,女孩需要更强的自尊心,她们长成后遇到的社会压力会比男孩子大。女孩被打容易形成一种受虐倾向,以为打是一种被爱和被关怀,结果会无意识地鼓励丈夫的暴力。

6.打后还要让孩子自我检讨的事不要做,孩子被打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一般都很窝火,可以让孩子表达他的不满,让他有个心理的缓冲。这个时候强迫他认错,等于逼迫他撒谎做假,加重他的心理创伤。

当然,最后要提醒的是,打不要真打,打只是一种策略,对孩子起到威慑的作用也就够了。

家暴这种事,很难有一个界定的定义,有人觉得被父母扇了一巴掌,就算家暴了,而我这样十几年如一日身上挂伤的圣斗士,直到近几年才反思之前的经历,愕然发现自己是一直被爆着长大的。

其实之前也知道,但是不想承认,不愿意回忆。

之所以再度提起,一方面是我现在已经足够强大到能直面这件事了,另外一方面是有个心路历程:我小时候以为家家户户都这么打孩子——后来接触同学,明白自己是特例——进入社会朋友圈子扩大,发现被家暴的其实不少。

而且好多人都跟我一样:一直被(我爹)暴打,从未被(外人)看穿。

我就想说点什么吧,对于已经长大成人的和正在被爆的家伙们。

SINA微博那边有人问,家暴的孩子是不是会一直恨父母啊,会不会跟父母关系很僵。

虽然在成长期经历过家暴,但是我现在还是认为:孩子是很难恨父母的。

就像是小幼兽,被凶暴过后还是本能的贴近父母,因为依赖着父母的给吃给喝给保护,而且会本能的相信父母。

就算被打断腿,只要上上药,再被温柔对待一下,就足以让小孩把被虐待的惶恐不安给自愈了。

但是,最可怕的就是这个过程。

你刚刚对父母建立起信心,觉得他们还是爱你的,开始沉湎于这种小温情中时,就会立刻面对残酷的现实——再度被以各种理由暴打一次。

一旦被伤害,你会本能的用各种理由为自己找被爱的证据,再度修补上心中的裂痕。虽然在成长期这个裂痕会一直狠明显,但是,这种日子延长下去,家暴通常会有完结的一天。

你的父母打不动你了;或者你终于凉透了心远走高飞,再回家的时候感觉好的不得了,因为他们都不习惯你回来,跟待客一样客气;或者他们更成熟,意识到自己衰老了,开始觉得你比他们强;再或者,他们怕把你打跑了没人养老送终。只要有时间,你们就有大把的机会修正彼此的关系,重归于好把酒言欢,多年之后可能在你爹八十岁大寿的时候啊哈哈的笑着说:“别看老头现在这么宠孙辈人,想当年他脾气可爆了,养我的时候,那可是天天都打!”

现在咬牙切齿哭着发誓说“我绝不原谅”的孩子,你们是没发觉,人心这种东西,是有多柔软。

就是有这么多原因,家暴经历者通常会原谅,然后,选择性遗忘。

我忘了很久,但是忘不了,我爹妈走的早,没给我留下抹平伤痕,进入其乐融融氛围的时间。

豆瓣这边有留言说被家暴的孩子会有暴力倾向。

但假如你留意身边有过家暴经历的人,就会发现真实情况是——相反。

对于有过家暴经历的人来讲,父母的好会扩张到无限大——没有家暴因素存在的家庭,父母给小孩买一堆东西,都比不上有家暴家庭的小孩从父母手里拿一枚糖果的幸福程度来的强烈。没有经历过家暴的孩子,往往记不住也说不清父母给予过的奖励,但是有家暴经历的孩子,很多在成年之后回忆起小时候,对爸妈的一个赞许,一次鼓励,一个小礼物都记得相当清楚,如数家珍。

我现在都记得,我爹偶然的一次带我去他公司,我跟他两人打着雨伞从办公楼走到停车场的经历。那是我为数不多的敢于主动走入他攻击范围内的情况,前提是知道他绝对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揍我。我爹那天心情不错,默默的把雨伞接过去,给我撑着。时至今日我都能清晰的回忆起那天空的颜色,雨水的味道,脚踩在地上啪啪的声音。

五分钟内走完的路程,成了我赖以生存的褒奖,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满满的都是幸福感。

因为要一直强调幸福感,要从微小的片段中找寻自己被爱着的证据,家暴经历者往往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和易感。当然,我也承认,这跟从小就为了避免被打而过早学会对大人察颜观色,揣摩他们的情绪心情也有关系。

不怕人笑话,我就是靠着这些被扩大强调的片段支撑着自己在家暴中挺过来的,需要靠这些细节一遍一遍强调,父母是爱我的。

所以被打,也是因为我先犯错。

有着这些负面和偏执情绪的人,在社会上基本都会沦落为食草系,很难翻新自己,成为主动方,更别提什么暴力倾向了——家暴经历者普遍都是和平主义者,因为他们知道被暴的时候有多绝望,有多痛苦。

再有,就是会有一部分人出现代偿情绪,比方我。

特别敏感的捕捉别人的情绪波动,回应以宠溺,照顾,疼爱,夸赞……这些往往是家暴经历者小时候最渴望的东西,但是这么渴求的,自己却没有满足过,取而代之的就会将这些缺失的快乐反馈给喜欢的人。别人欺负自己嘻嘻哈哈就过去,一旦发现朋友被欺负就跳将起来迎刃死磕,只要被体贴照顾的人因此高兴,因此被保护住了,自己就爽了,就很满足。

傻大哥跟老妈子个性,这个就不改了,利国利民的就这么着吧。

据我观察,家暴经历者里出现暴徒的几率并不怎么高于被宠溺着长大的人,相反的,大部分都比较闷,弱气,喜欢息事宁人。

我进入社会的时间比较早,当时我爹病重,家里需要钱,我基本是有活就接,发过传单,站过柜台,焊过电路板,给饭馆洗过盘子,别人是放学放假出去玩,我是骑着自行车猛蹬到打工的地方,干到夜里再回家。

因为个性软弱怕事,在各种地方都被人欺负,拿捏到死。

长时间被暴力对待的小孩,最擅长的还不是装透明和路人甲,而是一直否定自我。

我这一代人可以说是家暴的高峰期。父母上山下乡,经历文革,在多子女家庭长大,因为有过愁吃穿的日子,所以大多重物欲,又很爱面子。他们工作是被分配的,半辈子都生活在密度关系的社交环境中,等于一入社会就随机得到个朋友圈,不在朋友圈里跌份丢面子,则是社交活动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们就是被这样在大羊圈里的父母养大的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就被迫加入了这种社交圈。从小受到的所有教育目的就是能比其他家庭的孩子看上去更好,这种心情类似于那种只养纯种猫狗的饲主,爱不爱的先不用质疑,可以炫耀的愉悦度是绝对有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他们觉得小孩会给他们丢脸,就会表现出超出反应的愤怒和失望,不是斥骂,就是暴打。

但是这里面还有个特例,就是“冷暴力”。我一混子朋友,年轻的时候算是道上一霸,虽然他属于家庭条件特别好的那种,但是父母是冷暴力——当他是不存在,当他存在的时候一直骂他是垃圾,揭发他的缺点,在人前言语羞辱,过后就又是长时间的冷淡对待。这位仁兄后来跟我说,出来当小混混的,家长基本都是冷暴力施害者。我说你能肯定?他说是,他以自己为例子,说:他爹妈从不动他一根指头,只是冷嘲热讽的刺伤他自尊,他爹骂他骂出花来的时候有一种发泄的娱乐感,后来他发觉打比自己弱小的人有快感,也有尊严感。但是直到他挨过打之前,他都没想过打人的时候人家也疼。

最后他结案陈词,表示暴力出孬种,冷暴出古惑仔。我表示我经历的是冷热都有,这怎么说?

他想了想,说:要不你人格这么分裂呢?

现在这货改邪归正,干着人民公仆的勾当,光开桃花不结婚,家里养猫,叫猫闺女。

倒霉催的80后就是说我们,但是我们遇到的这种父母,估计会一直出现,00后都不会幸免。

00后之后的能幸免,也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做父母,索性放弃。

我爹临死前跟我说,他讨厌我的原因,是因为我是女孩,他一直希望有个儿子,但是因为我,他失望了。

当时我就傻了。

这句话真是晴天霹雳,一下子就把我十几年“力图做一个好闺女”的辗转努力给轰了个一干二净。

闹半天我爹他不需要我,从一开始就不。

所以说其实家暴的父母都不怎么会做人。

我们也不大会做人,也不大想“做人”——带新手入游戏,无论是沿袭旧制,认为棍棒出孝子,最后调教出来一个废物点心,还是代偿宠溺,百般保护,最后溺爱出来一条奇葩,都特么够人喝一壶的。

怕别人失望,也怕对人失望,一想这些我就心累。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如果觉得《宝宝心灵伤不起不能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