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一块碎银子就能吃上一顿大餐(古代人下一次馆子需要多少钱)

2023-06-2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63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一块碎银子就能吃上一顿大餐?古代人下一次馆子需要多少钱

“银子”是封建社会中流通甚广的货币之一。虽然铜钱和黄金也是比较重要的流通货币,但相对来说使用率根本无法与银子相提并论。所以古时候人们在外出的时候,都会揣一些散碎银两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有很多古装影视剧中,都有主人公在餐馆吃饭的桥段。他们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就会潇洒地掏出一块碎银子,然后直接拍在餐桌上当做饭钱。而餐馆的店小二也会忙不迭地拿走银子,然后满脸堆笑的恭送客观离去。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头脑中都会有一个疑问,难道古代人花钱从来不找零吗?还是说他们拿出的碎银子,刚好可以付一顿饭钱?

很显然这种做法根本不符合逻辑。如果想要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只能是吃饭的客人将剩余的钱,当做小费打赏给了店小二。

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只能存在于影视剧中。因为英雄豪杰们怎么可能,为了这种小事而斤斤计较呢!但是真正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人,他们在日常消费的过程中,其实也和现代人一样,付钱之后也需要多退少补。

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流通货币发展史

1.古代货币起源“贝币”

古代人使用货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生活在商代的古人们摆脱了,“物物交换”的落后经济体征之后,发明了一种可以用来充当钱币的“贝币”。它的主体就是海边拾到的海贝壳,然后将这种海贝壳打磨穿孔之后,就变成了可以流通的“贝”。

这种以天然贝壳作为钱币的做法,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其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贝币”出现之后,不仅使人们摆脱了“物物交换”的原始经济方式,而且也逐渐意识到了,货币在古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天然的贝壳货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所以人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并满足时人对货币流通的需求,开始大规模制造人工“贝币”。石贝、骨贝、陶贝、蚌贝、铜贝等,进入了古人的视野并逐渐流通开来。

从天然海贝壳到“人工贝币”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古代社会货币的萌芽期与发展期。人们在赚取和使用“贝币”的时候,不仅感受到了用货币,购买物品的便利性,而且也让消费目的更加明确化。

笔者认为商朝时期流通的“贝币”,其实已经为后继朝代开启了货币思维。所以当“贝币”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很多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货币形式。这其实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而“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而且也为制钱、白银和黄金,能够成为古代货币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到了东周以后“贝币”,由于失去了货币属性所以被金属币所取代,并正式退出了流通领域。

2. 先秦钱币

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商品经济在这个历史时期,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这个历史时期曾出现过,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直到秦始皇打败其他六国之后,古代货币才正式形成了统一的样式即“环钱”。

而“环钱”其实与后来的制钱即“方孔钱”比较类似,但二者由于锻造技艺、材质不同,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区别。

而这种所谓的“环钱”又称为“秦半两”。至此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被固定下来,并且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3.北宋纸币“交子”

从“秦半两”方孔铜钱成为,古代中国统一货币之后,一直到北宋建立之前金属货币,包括铜钱、金、银等货币形式,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即使是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金属货币也从未退出过历史舞台。

“交子”虽然作为一种更便于携带的货币,但由于“面额” 相对来说比较大,所以根本不适合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在购买,“柴米油盐酱醋茶”时,如果拿出一张面额超大的“交子”,不仅不好找零而且也不便于使用。

所以这一时期人们所使用的主要货币,依然是铜钱和金、银。虽然人们外出时无法携带过多金属钱币,但由于金属货币十分保值。

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特别愿意使用金属货币进行买卖活动。这其实也为白银成为一种,流通性最好的货币埋下了伏笔。

4.明代时期的主要流通货币“白银”

明朝建国初年由于百废待兴,所以在这个比较重要的历史阶段,从上至下的经济活动都非常频繁。无论是大兴土木还是日常消费,明朝人都会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所以白银就成了当时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明朝时黄金的流通性之所以无法与白银相比,主要是因为黄金作为一种贵金属,一方面要作为其他货币的“度量衡”;

而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开采技术低下,所以黄金的总数量要远低于白银,一旦在流通的过程中出现大规模损耗,就很容易影响国家经济。

所以古代人在日常消费时,都会随身携带一些散碎银子。这样既有利于货币流通,而且也特别方便找零。大家在武侠小说或者影视剧中,所看到的大侠们畅饮之后,随意扔下一锭银子的桥段根本不真实。

古人下馆子的实际花销并不多

1.平均每餐不会超过一两银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可能都会觉得,由于古代社会物资比较匮乏,所以即使他们去餐馆吃饭,也未必有现在的人吃的种类多。事实上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一定是对古代社会的餐饮历史不太了解。

事实上古代人的餐桌不仅有各种时令蔬菜,而且也有很多现代人吃不到的山珍海味。比如,夏季的时候他们可以吃到黄瓜、荠菜、白菜,比较富裕的家庭甚至还可以吃到西红柿。

而冬季的时候北方人虽然吃不到新鲜蔬菜,但却可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当然对于在贫困线左右徘徊的家庭,无论何时都无法达到丰衣足食,所以笔者在这里就不特殊赘述了。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即使是普通家庭,都可以吃到一些应季的食物,更何况是古代的餐馆呢。

正常情况下一个普通家庭,就算顿顿有酒有肉,每一餐的实际消费也不会超过一两银子。就算是大富之家也不可能每天都胡吃海塞,所以按照每餐的平均消费来看,无论是普通人家还是富贵家庭,吃一顿饭的钱多说也就一两银子。

2.古代社会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古代社会中的货币其实也有单位,只不过与现在的“元、角、分”不同。一文制钱、一两白银、一两黄金,是古代比较通用的货币计量单位。正常情况下制钱就是类似现在的硬币,一千文制钱才能抵得上一两银子。

很多人可能会问一两银子,如果换算成人民币到底是多少钱?事实上在不同的朝代,一两银子的实际货币价值也不同。

盛唐时期一两银子可以合计2000-4000元;而到了北宋时期则仅有600-1300元;明代的时候大约为600-800元。

到了清朝中晚期的时候,一两银子才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如果按照这个兑换比例去分析,古代人下馆子时一顿饭钱,花一两银子其实也不是很多。但如果实在唐宋时期,没吃多少东西反而豪掷,一两银子的人一定非富即贵。

3.古代人下馆子的实际花销

在古代社会能够经常下馆子的人,要么就是皇宫贵族或公卿官僚,要么就是一些大地主和大商人。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本,坐在餐馆中吆五喝六。一些所谓的古代侠客们,根本没有那么多钱天天下馆子。

由于古代社会的物质供应并不充足,所以好不容易下一次馆子,很多人都会先挑肉菜下单。如果按照3-5个人的食量去点餐,四菜一汤应该富富有余。就算他们特别能饮酒,一坛5斤的粮食酒也足够他们畅饮。

如果按照古代的物价来计算,猪肉或羊肉的价格每千克大约是50-70文钱左右。一两银子为一千文钱,就算买生肉都可以买十几二十斤。

就算下馆子时也收取加工费和餐位非,每道肉菜的价格也不会超过100文钱。

四菜一汤往多了说也就400-500文钱,就是说才只不过仅有半两银子而已。一坛好酒的价格也不可能超过100文,所以说古人下一顿馆子的费用,根本不可能超过一两银子。更何况是一两个人吃一顿饭,怎么可能花得了那么多钱。

笔者认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分析,影视剧中大侠们酒足饭饱之后,很轻松的从怀中掏出一两银子付饭钱,按理来说应该是一件不存在的事情。因为就算再有钱也不可能浪费到这种程度。

所以大家一定要深入了解一下古代的货币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知道一两银子的实际价值。事实上就算是古代的一些官吏,每一年的奉银也只不过才有几百两。如果每下一次馆子就花一两银子,想必他们根本承担不起。

当然有的时候为了面子,很多人也会在餐后给店小二一些消费,或者直接掷出一两银子,多余的钱也不需要找零了。但毕竟这种情况少之又少,而且古代社会真正的有钱人,也不会去普通酒馆装“土豪”。

结 语

古代人下馆子要么是了公事,要么就是为了联络感情。而且下馆子的人多为官吏或者文人墨客。他们下馆子的主要目的,其实也并不是为了单纯地吃吃喝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带着某种目的。

现代人去饭店吃饭是一件比较形象的事情,即使是没有亲朋好友一个人也可以去单独吃饭。但是古代社会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很多平民老百姓连普通的饭食都无法保障,又怎么可能有闲心去经常下馆子呢。

而且古代一两银子可以买一头耕牛,所以平民老百姓根本没有下馆子的闲心。但是作为上层社会中的贵族们,他们下馆子纯粹是图一乐。所以花一两银子吃饭,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不叫事。

【参考文献】

马健鹰《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的文化气质》

刘志明 《下馆子演义——说餐饮的坏话儿》

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王明德《中国古代饮食》

如果觉得《一块碎银子就能吃上一顿大餐(古代人下一次馆子需要多少钱)》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